搜索
杨发恒的头像

杨发恒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12/27
分享

牛鼻锔

最近,常看到牛鼻子这个词。从本意上好理解,就是牛的鼻子,引申意指的是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事物的关键点。使用的人,不外乎说什么抓住牛鼻子,或者牵着牛鼻子,道理是一样的,等于挠痒痒挠到了最痒的地方。

我不想考究这个词因何而来,我只是在寻思,为什么要牵着牛鼻子,而不是把牛绳拴在牛的脖子上、腰上,要不就是大腿上,再牵着走?没有研究过牛的生理机能,但想必牛的鼻子一定是最敏感、神经源最集中的地方,牵一发动全身,便于操控。

牛鼻子好牵,只要缰绳在手,牛就跑不脱,就会乖乖地顺从人的意愿。

我想得最多的是,牛缰绳如何跟牛鼻子相构连的。在乡下生活跟牛打过交道的,就会知道,有一个金属环穿鼻而过,牛缰绳就系在了金属环上。大概不是铁就是铜的金属环,又是如何穿进牛鼻子的,蹊跷就在这儿。

牛的两只硕大的鼻孔,并不相通。实现对牛的控制,就要趁着牛还没完全发育成熟的当儿,用一根利器穿透牛的鼻子,把金属环穿进去,闭合好,再拴上缰绳。

在我的印象中,牛鼻锔总是锃亮闪光、威风凛凛。

我没有见过那尖利的器物,如何穿透牛的鼻子,我倒是目睹过为牛喂药时的情景。先将病牛赶进特制的围栏里,牛绳高高地系在栏杆上,尽可能地缩小牛的自由活动空间。然后撬开嘴,强行把药灌进去。这是为牛治病,牛不知道这些,以为又在祸害它,就拼命地叫,但始终无法挣脱。

那个树木棍棒搭建起来的简易围栏,无异于一个绞刑架。

后来,我还是听父亲讲的,扎鼻子眼,上牛鼻锔,和为牛喂药差不多,都要在那个类似绞刑架的狭小空间里完成。牛的叫声,不知道会有多么凄惨,牛鼻子,那个牛通身最柔软脆弱的地方,喷着鲜红的血,宣告一生一世都要受役使的命运的开始。

父亲没有讲为牛扎鼻眼的,是些什么人。不能痛恨他们,因为这是牛之所以为牛所必经的重要一步。相反,这些人的手段和一扎到底的狠劲,令人叹为观止。在乡村三教九流,锔缸锔盆,支锅锻磨,劁猪骟羊,磨剪戗刀,什么都得有人去做。

后来我了解到,刺穿牛鼻子,打通牛鼻锔通道的,是一根磨得溜光精滑的尖头木橛,它通常是从废旧的掠耙上卸下来的木齿。掠耙是用在打麦场上的农具,畜耕时代很常见。

有人在离我家不远的邻居乡里,建起了民俗园。园中收集的石磨,数量之多,据说入选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别的农具家伙和各种器物,几乎能反映当时当地农业生产和民间生活的,都有收集、陈列。都是过去常用,现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东西。去看的人多了,有了名声,渐渐成了景点。老人爱看是怀旧,年轻人、孩子们爱看,是图稀罕,看了大概可以知道他们的前几辈人,从事过怎样的辛苦劳作,过着怎样的生活。那个园子里,就有关于牛和牛绳、牛轭和牛鼻锔的点点滴滴。

有人因为发火耍脾气,一旁的人就会说,怪罪得像开了鼻子的牛。牛性情温和,好使唤,一般不会有三差六错的事,但也不是没脾气。牛真要使起性子来,有时也会失控脱管,把自己的鼻肉挣开断裂了,也说不定。牛鼻子断开了,何其痛苦,流出的血远比刺穿鼻孔要多得多。这样血腥恐怖的场面,我没见过,大概也是很少出现的。像开了鼻子的牛,什么事情,使这个人的情绪如此激动。

人们依仗牛鼻锔降伏了牛,让牛出苦力干苦活,但也知道敬着牛。村头有座庙,就叫牛王庙,庙里敬着牛王大仙,香火鼎盛,香客不绝。在村民的心中,牛王庙有着有求必应的灵验。

年前年后那些日子,正逢庙会,相邻两个县的人都往庙上涌,车水马龙,成了那一带出了名的民俗景致。在那么多庙宇中,牛王庙专为牛而设,成了圣地,从中能看得出,那一带人对牛的情义。

忘了在哪儿看到的,说有人要建牛文化博物馆。倘若哪天真有了这么一个地方,牛和牛鼻饰品的故事,一定能独立成篇。

                                                                                 二○一七年六月三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