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兵
战场上,两军对垒,狭路相逢勇者胜。
村里孩子爱玩的发兵游戏,打斗激烈,对抗性强,结果也是如此,胜者多是机智勇猛的一方。
发兵,是祖上传下来的,无人考究始自哪朝哪代。电影业兴起,战争题材盛行,影片中侦察兵的神奇表现,对孩子们玩发兵起到了助推作用。
游戏很简单,发兵的双方各以一棵树为大本营,先摸到树,即攻占了对方老巢,就是胜利。三五个或七八个人一伙,双方势均力敌,强弱相当,都觉得有战胜对手的希望,打斗纠缠起来就精彩刺激。想赢,就要排好兵布好阵,攻能上得去,守又不失位,才能战而胜之。碰到强行“摸营”的,也不能一哄而上,舍大营去捉人,那是用兵的大忌。中了调虎离山计,后方空虚,对方乘隙而入,就能打你个措手不及。
战术布置,一般都由年龄相对较大的负责,年龄小的也不只是跟着凑热闹,他们时刻待命而征,也能够言听计从地根据战术安排完成任务。
两棵树,也就是大本营,相距不远。双方人马各自聚集在己方那棵树下,摩拳擦掌,虎视眈眈,都在思谋着取而胜之。发兵有时有约定,明人不做暗事,攻防都在明处。有时也会搞突然袭击,一方正犹豫不决呢,说不定另一方阵营里已经有了动作,会噌地蹿出一两个猛小子冲杀过来。
有约定时,一方会喊:瓦子灰搽花脸,恁的兵尽俺捡,挑肥的、捡瘦的,就要那个带肉的。另一方也会立马作出回应,并有自己的一套说词:瓦子灰搽花脸,恁的兵尽俺捡,捡谁呀,捡张孩,张孩没胡子,专捡那个老头子。你一来,我一往,以牙还牙,等于闯关叫阵,下了战书。“瓦子灰”,就是瓦片上的灰。“带肉的”和“老头子”是村里两个有名的泼皮小子,经得起折腾,受得了委曲和煎熬,自然也有着闻战则喜、舍我其谁的天性。
得到战斗信号,双方被点了名的人物,就会像猎豹一样迅速扑向对方,扭打在一起。不等分出胜负,就又有人乘机出击,杀向对方阵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双方都会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而且以加倍的兵力予以反击,先发起攻势的一方眼看要吃亏,也会再次发兵进行反制服。滚雪球似的,打斗的人员越来越多,守营的人也会伺机而动,大家乱作一团,推搡、搂抱、撕扯之中,总有一方会突破防线,直捣对方守护的大营。而一旦有人摸了树,即大声欢呼:“摸营了!摸营了!”意思是自己已经取得了这次发兵的胜利。
发兵中有计谋、有武力,也有战机的及时捕捉,升腾着乡村少年特有的智慧和狂野之美。发兵游戏,培养了团结意识、谋略意识、进取意识、争先意识。发兵中伤和气、闹矛盾,甚至哭鼻子骂娘的也有,不过只是三两声吧,嗷嗷一过,啥事都没了。哭过了,抹去鼻涕、眼泪,兵照发,力照出,照样冲撞、打杀,该怎么闹还怎么闹,而且会更加勇猛、顽强。
现在,没人再玩发兵了,一则计划生育使出生率大幅度下降,人气不如以前旺了。二则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乡村生活城市化,孩子有事没事都不愿意出门,人心散了,聚不到一块去了。
不能怪孩子,也不能怪家长抓学习抓得紧,没给孩子留下疯玩的时间,时代发展使然。
谁知道现在乡下的孩子,他们还在玩什么。
藏了没
捉迷藏不叫捉迷藏,叫“藏了没(读Mo)”,听着都新鲜。
与别的不同,玩这个游戏有个君子协定,找的一方要先大声问藏的一方藏好了没有,听到对方回答说藏好了,才能开始去找,如果对方说还没有,就只能保持原地不动,给对方留下足够的藏的时间。豫东人讲话简洁干脆,嫌问“藏好了没有”绕口、麻烦,就简化成了“藏了没”。“藏了没”这个游戏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
找的一方听对方应答的声音传来的过程,也是判断和确定对手藏匿的大致方位的过程。判断得准,找起来就容易,如果漫无目的,找起来会很吃力。
藏了没,一方两到三个人最好,人少了没气氛,多了找起来又太复杂,寻找的过程过于漫长,对双方都是一种煎熬。双方相互商定一个藏的地域,哪几条街或哪几家,或哪些地方能藏,哪些地方不能藏,超出了规定的范围和地点,找到找不到都算藏的一方输,因为违背了约定。
再说藏,一般分头进行。在商定许可的范围内,你到你认为隐蔽的地方去藏,我到我认为隐蔽的地方去藏。这样做,一方面免得被“一窝端”,另一方面也能防止泄密,一旦一个人被找到,也不会影响同伴的“安全”,因为互不知道对方的藏身地,想当王连举也当不成。
大树的阴影里,柴垛的一侧,院门的后面,这些都是好找的地方。稍微难一些的,像藏磨道里,床底下,衣柜中。最不易找的,当数那些藏在树杈上、地窖里、茅草奄里的。也只有年龄大、胆子壮的孩子,才敢藏在这些地方。
找的几个人也在挖空心思地揣摩:对方到底会藏在什么地方?在找到之前,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猜想。他们可以商量着一块去找,也可以分头行动,各找各的。一定要细而又细,想到的地方要找,没想到的地方也要过一下,不这样做,一疏忽就可能错过找到对方的机会。有时实在找不到,就得服服帖帖地投降认输,这并非没有面子,谁都可能遇上。他们往往这样喊:“不找了!出来吧!吐沫了”!“吐沫”就是朝地上吐口水,等于签字画押,相当于正式签订了停战协议,这是一种古老的约定。
被找到了的人,起初有种被击败了的失落感。现在因为同伴坚持到最后没被找到,对方朝地上吐唾沫,顿时快活起来,自己又成了胜利者。于是,就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喊自己的人快些出来,他们已经获胜了。这个仪式,充分体现了找方的诚意。
有时玩得太晚,“藏了没”的孩子又自以为藏在了十分隐蔽的地方,不容易被找到,精神上一放松,加上找的过程过长,就睡着了。找的人心甘情愿放弃了,大喊:“不找了,投降了,出来吧”,也听不到。找的一方以为藏的人私自离队回家了,也回去睡觉了。不知过多久,有家长出来找人,找到同伴的家里,睡得朦朦胧胧的孩子才知道玩伴还没回家。孩子们玩“藏了没”游戏,结果演绎成了大人焦躁地寻呼找人。那无意中睡着了的孩子,被众人的呼喊声惊醒,磕磕绊绊走回家去,做梦一般,在父母的责骂声中又沉沉睡去。
藏有藏的智慧,找有找的学问。孩子们在一藏一找中体会着那种独特的乐趣。
投鞋摞
玩“发兵”和“藏了没”,都不需要辅助性的玩具。投鞋摞不同,要拿脚上穿的鞋子做道具。
夏天孩子不穿鞋,冬天冷得脱不下鞋。只有在老春初夏不那么热,或中秋前一段时间不那么冷的时候,聚在街头巷尾的孩子,才踊跃着玩起投鞋摞的游戏。
五六个孩子,把两只鞋都脱下,一只贡献出来搭鞋摞,一只拿在手里当投鞋摞的工具。搭鞋摞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把鞋立起来,斜靠在一起,呈金字塔状,一种是完全叠放在一起,像立起来的砖头那样。鞋摞搭好了,就在五六米处划一条线,人站在线外进行投射,轮流作业,将鞋一次全部投倒算赢。投,分抛投和紧贴地面滑行着投两种,可自由选择。每人一轮只能投一次,鞋子没全倒,谁投的就由谁把倒下的鞋重新搭起来,下一个人继续投掷。鞋摞坍塌了,摞起,再投,如此反复进行。也有鞋摞刚搭好就开始乱投的,这种不守规矩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全投倒了也不能算赢。小伙伴们在一次次投射中,感受着瞄准和投射、摧毁和重建的快乐。
忽然想起,投鞋摞和打保龄球非常相似,把投鞋摞称作那个时代的乡村保龄球,也未尝不可。当然,不敢说保龄球的起源真的和投鞋摞有关。
发兵锻炼的是勇猛向前的意识,藏了没的高手一定是侦察兵的好材料,投鞋摞锻炼的是一招致命的精准。具备了这三个方面的素质,到部队干哪一行都能成为优秀士兵。乡村玩过这些游戏的孩子,一旦当上兵,个个都是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