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电影
现在看电影,每次单位发票,请人去看,也没人去。不知是电影把现代人得罪了,还是电影本身出了问题,还是电影如狗尾巴草一样,有,无人看重。没有,也不留恋。
总体感觉,电影,失去了昨日辉煌,如上世纪的古懂,渐渐被现代网络影视大海淹没。
四十年前看电影,在农村,老年、青年、少年都要去,有的电影看三五七八遍,还是好看。有的跑出公社,跑出大队几十里路去来,在蜿蜒曲折山路、泥里水里奔波五六个小时,就为看场电影。而且是露天电影,没有坐位,所有人围着放电影的帅哥靓姐如笋桩站着,一二个小时不觉累,那个气势排场,现代人根本想像不到。而且看完散场,大多不愿回家,在现场逗留十几分钟,似电影有精彩镜头抖落在地上,要捡几个回家给父母汇报。还有日解喜欢看战斗故事片的人:在现场捡子弹壳子。
在看电影现场,有小孩骑在父母肩头,有老人自带椅子板凳,有坐石头砖头,有坐地上,有蹲着。尽管有的人没吃晚饭,从农田里直接跑来的,脚上还是草鞋,衣粘泥巴,弥漫汗香,脸上的表情却舒畅,带微笑,看电影非常满足。
每次放样板戏、战斗故事片前,公社领导借机发表抓革命促生产讲话,要放自制幻灯片(多为最高指示)、新闻记录片,约一个小时,人们都特有耐心。似整个夜晚,都是为电影准备的,而且看的聚精会神,无一人打瞌睡,天塌地陷,先把电影看完。英雄人物入脑入心入生命入灵魂,以至五十年后,李铁梅、常宝、阿庆嫂、柯湘、琼花、杨子荣、郭建光、李玉和、潘冬子、张嘎子等英雄人物群像,仍然栩栩如生,历历在目,仿如昨晚在一起吃过火锅。
当然,也有少男少女借看电影,脱离父母视线,趁百载难逢的机会,完成牵手、说情话等动作,过沟过河时,男孩背女孩趟过。虽然是蜻蜓点水,在那时已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果想上升到亲嘴,那还不可能完成。想想现在的年轻人,恋爱无遮无挡,却没有那时的神秘感神圣感。
乡村电影,尽管一年只有三五次,却是乡村最隆重的晚会。那坛醇美的乡愁,经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