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俞杭委的头像

俞杭委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04
分享

溯一江千古唐诗水路

  

“泛舟东来古剡县,舍擢朝入桃花溪”。让我们从一句唐诗走进一个古时的江南,桃花含羞,划波荡舟,那盛唐的山水从诗句中渗出来。这抑或就是古时沃江的一幅画面。由此,我们不必穿越时空,只需折下一句诗句,便回到千年的诗路之中。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只这一句,我们便知道李白必定要来剡中,而且是带着一种不可磨灭的江南山水情怀,日思夜想,并激情澎湃地一挥而就《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笔下瑰丽的山水世界,便成了千古绝唱。

   诗仙都来了,那么,其他诗人没有理由不来,再不来不就太对不起自己了,更何况,前有东晋十八高僧,十八名士,更有南朝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笔墨渲染。反正古时的沃洲注定要与那些著名的文人墨客结下不解之缘。是十六福地也好,名山胜景也罢,千丝万缕,无论如何也脱不了干系。而那些接踵而来的文化名人以及留下的诗文无疑是成就一方的坐标!

   “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居焉!”非常之境,必有非常之人而来。

    东晋时期,今新嵊一带高僧荟集,名仕不绝,岂止十八人?无非是以一个吉祥数字为代表的一行人众。晋宋以来,兹山洞开,先后有罗汉僧西天竺人白道猷、高僧竺道潜、乾兴渊支遁凡十八僧众,又有戴逵、王洽、刘恢、许元度、王羲之等为代表的十八高士名人,他们于剡中、天台往来盘桓,访友赏景,交流学术。再者当年的天台山、天姥山、沃洲一带因其山清水秀,盛行修道养身,洞天福地,为天下所熟知。

    那么,盘桓之间,那些名人学士何去何从?

    “旱路,虽在南朝宋初,就由谢灵运开创了,但直到唐末,经过袁晁、裘甫两次起义,旱路成为往来台越的行军路线后,才成为‘通道’。而水路,则阳与江左平原构通,阴与深山腹地相接,加上‘剡好为楫’,游人往来比旱路方便得多。所以这里很早以前就得到了开发,并被人们视为是仙境乐园。”竺岳兵先生经过推敲,说出了果中原委,其所言之水路在当时的重要与盛况,而水路即今新昌兰沿至天台石梁,沿途所经沃洲、白竹、茅洋、慈圣等二十五个自然村。

“驿路古今通北闽,仙溪日夜入沧溟”此句回答了古人所指的水陆两路的去向。陆路由台州而通北闽,而水路由沃洲(即今茅洋江一带,古称沃江)入剡。即便今日白竹村民还流传有:黄坛白竹,撑竿掇掇。盛传古时沃江一带,六千多人口中经营船工运输多达四百余人,白竹设有中转站、簰工工会组织。于白竹溯江而上使竹簰,顺流而下可通舟楫。

    既然“剡人好楫”,那么“连岭若无路,绝壑乃通舟”肯定又是另一番扑朔迷离的景象。一年四季,神秘莫测。有烟雨蒙蒙春好时;有暮雪纷纷挂冰川。沿途的玉女峰、天姥峰等,诸多洞天飞瀑,平湖峡谷。千岩竞秀,美不胜收。此时此刻,撑一篙轻舟,在曲折迂回的山水间,逆流而上也好,飞流而下也罢,聆听天籁之音,诗情画意无不动人心弦,激发创作灵感!

    江南的委婉妩媚自然是特有的风景,春花秋月,风情万种,也难怪乎那么多的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于斯,乐此而不疲!于是乎,盛唐时期大批诗人辗转剡中,遍访高人雅士,名山胜景,吟诗作歌,从此沃江上下“一篙轻舟过,满江山水诗”,把盛唐的梵音落满在这洞天福地,似乎要把这里的山山水水都载入唐诗之中。

   此情此景,当年之盛况可想而知,水路一带,为盛唐时期一条旅游精华之地,非陆路可比。而此水路则为当时文人墨客往来石梁、华顶的必经之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当年的文人墨客,以这种特有的社会实践方式,引以自豪,并用山水的灵性来滋养自己的修为,以云游来磨练自己,提高自身的实践知识。而在当时,访友赏景是一件极为高雅之事,作为文人以及雅士身份的象征。

   那么多的文化名人选择了这里,是因为这里的山水选择了江南,在醉人的山水间,低头有阡陌红尘七彩纷呈,集尽了江南的妩媚风韵,远望群山跌宕起伏,却更有北方的浩荡大气。即便生于斯长于斯的现代人,也同样为其所陶醉,比如,尽管我们隔三差五地来到茅洋,但这一山一水,那荡漾的柔波,那青葱的群山总是令人牵肠挂肚。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我的眼里,那一山一水都是李白诗中的敬亭山。而更有一拨一拨的游客们,他们流连忘返,每一次总是赞不绝口!仿佛他们就是那轮回转世的一群群唐朝诗人!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千百年前,王维、李白、杜甫、孟浩然、白居易等四百多位诗人,一千五百多首诗歌,一句句洋洋洒洒,气贯长虹,在沃洲大地留下震撼人心的时代强音。那些发自肺腑的心声,似乎让我们听到了大唐盛世的心跳,那解不开的山水情怀,一声声那么亲切,那么温馨!

    沃江,以水的灵动雅致,启开一条令人迷醉的唐诗水路,尽管由于陆路的开发以及种种原因逐渐丧失了原有的运输功能而被人们淡出视线,然而,因其悠久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却依然焕发不可磨灭的光芒。其作为一条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唐诗水路,在探寻历史轨迹,研究唐诗文化,挖潜山水资源和旅游开发等方面,不仅更具可塑性和操作性,而且极具重要意义!

    江水依旧,清浅流淌,只是不见了当年的身影,唯有那曾经的一字一句,却唤起我们无限的遐思,似乎当年的少年才俊,载一叶轻舟,在杨柳河畔吟诗作歌。

    一条旧时路,半部全唐诗,归去来兮!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