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故乡的回忆,常常是由一碗面所勾起来的。
我的老家在河南农村,面食品种较多,最为有名的是以下几种。
烩 面
烩面是河南的一张名片。
一个出门在外的河南人,无论走进哪一座城市,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去找一碗烩面,那怕是有一顿丰盛的大餐正在等待自己。
烩面给我直观的感觉是豪放和实在。你看,那碗是粗瓷海碗,举起来遮头盖脸,大如南方人餐桌上的汤盆,任你是何等样的壮汉,一碗老烩面下肚,一准管饱。面是手扯面,二指多宽,一尺多长,一根面条一碗饭。青叶菜整棵不切,大把下锅,与海带和豆干丝一同煮熟装碗,搁上鹌鹑蛋、香菜,再浇上一大勺用碎肉丁、木耳和香菇卤制而成的浇头,一海碗量足味美、顶饥耐饿的烩面就做成了。
如果说过去的烩面是以果腹为主的话,现如今的烩面则是以滋补为主了。高档的烩面,多以人参、当归或鱼翅熬汤,以海参、鲍鱼、火腿、野山菌为辅料,营养口感均是一流,但价格自然也不菲,过百元一碗已不足为奇。真是一碗面尽显了人们的富足。
蒸 面
蒸面在安徽、陕西、湖北等地都有,但以河南的蒸面最为普遍,成为当地的名小吃之一。
五花肉切片,豆角切段,与葱姜同炒,加酱油、生抽、咸盐炖煮,菜熟后与事先蒸好的面条搅拌均匀,盖锅再焖五分钟,出锅后撒入蒜末、香菜,淋上小磨香油即可。
记得我小时候跟随大人进县城,每次最喜欢闻的,就是弥漫在街巷中的蒸面味道,最期盼的就是吃上一大碗喷香的蒸面,大人经常会对我那一刻的饭量,感到吃惊。成家之后,我也经常下厨做饭,虽然炒菜水平较差,但做蒸面的技术,堪称一流,得到了家人和朋友们的一致好评。我离开故乡虽然已经多年,但对于蒸面的喜爱,已然持久热烈。难怪有人说,食物就是家乡的密码,在记忆中是最牢固的东西。
捞 面
捞面在家乡人的口中,也叫“蒜面”,意即用蒜汁调制的面食。其原料有面条、菜叶和浇头。面条是手擀面或者鲜切面,菜叶多是苋菜或者红薯嫩叶,浇头是由荆芥和大蒜入臼捣碎,加香油、咸盐和开水,兑入事先做好的蛋花而成。
捞面的制作,也十分简单。用空盆盛井水待用,先将面条下锅煮熟,用笊篱捞出,投入凉水中冰拔。再把菜叶入锅汆熟,也投入凉水盆中,与面条搅拌,一同捞出后装碗,浇上浇头即成。此时面条光滑筋韧,菜叶碧绿诱人,浇头蒜香扑鼻,令人望而生津,胃口大开。
吃捞面的时节,多在盛夏中午。那时的太阳炙热无比,大地如同蒸笼,田间劳作的人们,此刻已经焦渴难耐,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心中所最盼的,便是自家那阴凉的小院、树下的小桌,以及桌上那一盆爽口解馋的捞面。回到家中,饭未做成,只闻味道,就已使他们心慌腿颤,口水直涌。及至饭碗端起,便只见竹筷翻飞,脑袋乱摇,哧溜作响,一大碗捞面,瞬间已被扒拉下肚。俗语说:捞面条,打鸡蛋,呼噜呼噜两三碗。如此可口的饭食,若是壮汉,非三碗不能肚饱。捞面吃过,再喝一碗面汤,待一身热汗出尽,几声饱嗝打响,方才感到心满意足,浑身通泰。
在日子艰难的岁月,农村人能够吃上一顿捞面,就算是改善生活了。我小时候听过一个老人感叹说:“这辈子要是能天天吃捞面、吃白馍,死了也就不屈了!”那年头我家做捞面,大都是菜多面少、蒜多油少,鸡蛋很难见到。母亲给父亲和我们子女盛饭,总是尽量多捞面条,多放浇头,而自己的碗中,似乎永远都是菜叶。
一碗故乡的捞面,让我时常能够回忆起母亲当年的艰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