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16岁的我考上省城的一所中专院校,家里根本没钱给我买什么皮箱,我记得我当时手中提着两个旧提包,姐姐身上扛了一套被褥,我们坐了足足两天的长途汽车才到了学校,寒酸得很。
宿舍里8个同学,就我一人没有皮箱,我就很羡慕人家。曾无数次地想着,若是我也能有一个皮箱,里面的空间必须要足够大,这样就可以装很多东西,也好保管衣物,不容易打褶皱。每逢同学们取东西,把皮箱拎过来推开按钮,只听“啪”的一声,皮箱就打开了。不晓得为什么,在那一刻,我是如此地喜欢听皮箱被打开的那个声音,这种强烈的愿望刺激了我足足三年。
逢到寒暑假,别人往返拎着一口皮箱就行,很轻松很惬意,而我则依旧拎着破旧的提包寒来暑往。尽管如此,我从未把这种奢望挂在脸上,害怕母亲因此挂怀,但母亲一直很过意不去,显然她老人家已经挂怀了。
工作以后,因为没有什么出差的机会,也就暂时没有给自己添置个皮箱。结婚的时候,母亲给我添置了几件物品,其中就有一口崭新的皮箱,银白色,很大很结实,应该能放很多东西在里面。我喜出望外,就把几件自认为贵重一些的衣服都放了进去,还落了锁。钥匙捏在手心里的那一刻,感觉踏实得很。
后来外甥女考上大学,除了给她发个小红包之外,我在第一时间给她买个了大皮箱。我觉得出门求学的孩子们,最不可缺少的应该就是一只皮箱,而我的脑海里,也始终浮现着当年上学时在宿舍时的情景:我的舍友们,上铺下铺的同学从皮箱里取东西,一把推开按钮,“啪啪啪”的响声此起彼伏。
再后来,女儿考上了大学,我兴冲冲拉了女儿去箱包店,让她挑选了一只自己喜欢的皮箱。这时的皮箱已经有了更多的功能,之前我买的那个皮箱没有轮子,出出进进只能用手拎着,像电视里演的民国时期的样子。当然,咱也不能与电视上的镜头硬比较,人家拎箱子的样子都是很酷很酷的。现在的皮箱真是超先进,下面安装了几个轮子,不但可以提着走,还可以拉着走、推着走,方便多了。女儿害怕东西太多装不下,就特意选了一只大的,灰色,耐看耐脏。我瞧女儿太瘦,细胳膊细腿,力气太小,拎着这么一只大皮箱,担心她坐火车搞不定。女儿宽慰我说没事,可以找人帮忙,好心人多得很。
这只皮箱被女儿一用就是四年,直到大学毕业。皮箱也很结实,除了拉链的地方有些不太好使,其他地方都没坏。今年女儿外出找工作,感觉那只皮箱太大,拎着还是不太方便,想买只小些的,又不好意思开口,大约是不想让我多破费吧。我说退休后我要去环游世界,要装的东西很多,她的那口大皮箱刚好适合我,她这才答应买个新的,新皮箱样式很小巧,也更为实用。
而今,母亲曾经给我买的,我曾经给女儿买的,两个旧皮箱一并立在房间的角落里,默默无声地见证着。
它们在见证什么呢?见证着这么多年来两个母亲、两个孩子,她们之间的母子情深和彼此挂怀!
20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