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叶落辰殇的头像

叶落辰殇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11/10
分享

不违心中道义,不做亏心之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如果因为苦难而放弃心中所坚守之道义,于我而言,这要比身体的伤痛更让我难以忘却。

我不轻易的厌烦一个人,更不会去恨一个人。即便是有些许烦意,也只是特定时间下的情绪所致,不会一直存在。更不会去恨一个人,哪怕是让我遍体鳞伤之人,我也恨不起来半分。狗咬人,人咬狗,与咬人者无异;人伤己,己伤人,与伤人者无异。害人之心不可有,哪怕是有充足的理由,哪怕身为受害者,可你以相同的方式去报复,那你也沦为施暴者。“宽以待人”,心地宽则天地澄澈,没有怨恨,心中便不会有那么多不满,生活也会轻松些许。

兴许是心中那份道义与上善,我做不出违背本心的决定,人负我,我不怨人,我负人,难平我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六年来我一直构造着属于我的道义,我姑且称之为君子之道。可是概念很模糊,我也很难说出具体的意义、形象、体系。然,在品味《中庸》《论语》当中,我发现,在读着譬如“君子,其言也讱”“君子不以言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之类的文字时,我发现与我心中之道,与我言行之处,多有不谋而合之处,深切我之心意所思。大抵是天下正善、君子之道殊途同归吧,正与善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但是大体的意蕴是相同或相似的。向上向善之道,古今以来,虽然表达的形式不同,虽然各自的称呼不同,从古代的“君子”,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外乎“正”“善”“德”三字。在我看来,“正”即正义、正确,合乎天下万民之正道,便为正。诚信者为正、行善者为正。“善”即美好、善良,合乎理想追求之善念,理想者为善、济困者为善。“徳”即品德、操守,合乎万象黎民之礼教,忠言者为德、孝亲者为德。“正”“善”“德”,我虽将其单独称呼,可其实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正者为善,善者成德,德者行正。源自于天下苍生对美好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故恒留于每个人心中,虽形式不同,可内涵一致。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李白,都是古代诗歌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可二者关于人生失意的做法不同,故后人常以二人作比。屈原因被楚王所弃、楚国将灭而深爱楚国的他投江明志,其爱国之心昭然若是;李白未因被重金放还、达不成仕途之路而未忧伤,反而饮酒作乐、纵情山水、以鹿为友,其豁达之心人尽皆知。对二者各自的做法,后人各有支持。而反观吾身,我觉得相比较李白的豪放洒脱,我与以死明志的屈原有七分相似。那种执着与坚持,并不足以与外人道也,即便说出亦只有寥寥几人可堪理解。

在面对挫折困难,有的人选择坚持,有的人选择迂回。孰与对错,我不敢妄下断言。可在我看来,坚持自己的道义是对的,可放下退步也未有错,毕竟“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依乎中庸之道,执两用中方为上策,我亦十分赞同。放下不意味着不再坚持,而是一种聪明,可放下多少、在那里放下就值得推敲了。放的早了、放的多了,违背你坚持的道义;放的晚了、放的少了,又让你深受生活的折磨。与其说放下是对生活的妥协,不如说是一种处世哲学,一种游刃有余,一种在无愧于心而又免遭伤痛之间的“平衡点”。虽然放下也是一种回避,可却高明而智慧,正如海伦凯勒所言“把脸向着阳光,这样就看不到阴影。”

言虽如此,可人并非知其正就为之,即便是我,也总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不能只看对错,也要看对自己值不值得。

可我也始终相信,没有收到善果,只是因为坚持的不够,也许你的下一步就是成功。正如卓别林所言“人生近看是悲剧,远看是喜剧。”,暴风雨终会结束,关键在于能否坚持到底。戴尔卡耐基曾言道:“人之所以不成功,不是因为没有坚强的信念,而是因为不能把信念化为行动,并坚持到底。”

曼德拉说的很对“事情在未成功之前,总看似不可能。”但我更喜欢曼德拉另一句话,我把它送给你们“生命的伟大光辉并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在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我欣赏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快乐的经历风雨,笑对人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