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国桢的头像

葛国桢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407/15
分享

采访八路军女战士郑织文

2010年到2017年,许昌人民广播电台曾主办过一份彩色印刷的《民生》周刊,我在编辑部任编辑。2013年的一天,我在编辑新一期报纸的时候,读到一篇介绍八路军女战士郑织文的文章,说她16岁参加革命工作,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参加了晋西北“反扫荡”、百团大战和大生产运动,她的丈夫是开国少将金如柏,夫妇育有三子三女,其中二儿子金一南是著名国防大学教授,战略问题专家,更引起我注意的是,她是河南鄢陵人,和我是不折不扣的老乡……

我专注于地方文史研究已经有很多年,期间专门采访过不少名人,收集整理出版过不少和许昌历史相关的文史资料,第一次看到郑织文老人的事迹,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放下报纸,我心里产生了一种渴望,心想如果有机会能去拜访这位鄢陵老乡和革命前辈,聆听她讲述离开鄢陵老家,从一名青春年少的中学生,成长为八路军女战士、抗大学员的经历。讲述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接受血与火洗礼,新中国成立后南北奔波四海为家的人生传奇,那该多好啊!

此后,我陆续通过不同的渠道,专门收集与郑织文老人相关的资料。得知郑织文的父亲名叫郑锡田,字砚农,号睡佛。在光绪庚子科举考试中,乡试第17名,会试第105名,保和殿复试三等第44名。钦点补用知县,后毕业于天津政法学堂,追随孙中山革命,从事维新活动。民国建立后,郑锡田当选为河南省临时议会议员和1918年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安福国会)众议院议员。因感内战频繁,政府腐败,郑锡田于1922年底辞职归乡,1924年携家迁居开封。郑锡田为人倜傥,学识渊博,擅长书法,弃政返乡后,致力于老家鄢陵的教育事业。1924年秋,他亲自主持重建早已停办的鄢陵初级中学和鄢陵师范学校,利用旧文庙址兴建教学楼,办公室、师生宿舍,砖瓦结构房屋,开创了鄢陵中学教育的新局面。郑锡田亲自与县府要员商妥,从契税项下增收教育附加费一成,专门给留外同学发放学习津贴,使留外同学安心学习,顺利成材。从1924年秋开学到1934年停办,十年间鄢陵师范学校先后培养小学教师400余人,为民国时期的鄢陵教育作出较大贡献,提起鄢陵教育发展历史,人们无不赞誉郑锡田先生的开创之功。

郑织文的母亲曾在开封师范读书。因为父母都有文化,家中藏书极多,郑织文和姐姐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成为了读书识字的大家闺秀。

郑织文有一个在河南大学医学院当副教授的姐姐郑籀文,有一个年轻时投身革命,经历过无数次战争烽烟洗礼的姐姐郑经文(开国上将周纯全的夫人),还有一个曾和著名诗人臧克家有过几年婚史,并育有一子的姐姐郑桂文……她们家庭半个多世纪走过的坎坎坷坷的道路,充满了历史烟云,充满了家国情怀,充满了悲欢离合,而这些,又与不同历史时代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足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了。

由于收集的资料有限,不少我想要了解的问题悬而未决。如果能采访到郑织文老人,我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一手宝贵资料,为下一步写作奠定坚实基础。但怎么样才能联系上郑织文老人呢?我犯难了许久,始终没有结果。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八九个春秋过去了,仿佛上天恩赐一样,采访郑织文老人的机会终于降临到我面前。

2021年6月的一天,我与著名摄影家、老乡张培林闲聊,那时候,张培林正在拍摄“抗战老兵”系列作品,也想进一步扩大采访范围,寻找到更多的拍摄对象。当话题聊到郑织文老人时,张培林表示非常愿意和我一起进京采访。经多方打听,我们得知鄢陵县郑氏宗亲会会长、县政协副主席郑东方与郑织文有联系,他曾多次见过郑织文老人。

我们很快联系上了郑东方先生,详细讲述了想去北京采访郑织文老人的想法,请他帮忙协调。郑东方听完电话,爽快地答应了。他通过微信,和郑织文老人的大儿子金一明(少将)说了此事,并热情介绍了我和张培林的具体情况,还有我要采访郑织文老人的大致题纲。很快,金一明将军就给我们回了信,他说他把老家要来人采访的事情对老太太(指郑织文)说了,老太太听了非常高兴,非常欢迎你们来。

那时候新冠疫情还在部分地区泛滥,好在当时河南与北京都暂时没有疫情,我们要不要提前体检?准不准备防护用品?给老人家带些什么东西等。我们一边与北京沟通,一边着手准备。记得那是7月17日下午4时许,我们一切准备停当,郑东方带领我和张培林踏上了许昌到北京的高铁。

经过大约5个小时的行程,晚上9时左右,我们在北京西站下了高铁,因为提前联系,北京鄢陵商会会长冯志伟先生已经在车站等候多时。顺利接住我们后,我们驱车来到一家离郑织文老人干休所较近的宾馆住下。金一明将军提前告诉我们,上午9时前郑织文老人有休息的习惯,因此我们的采访最好在9时以后。

第二天上午9时许,我们驱车来到郑织文老人居住的北京某离职干部休养所,按响了一座小院的门铃。听到铃声,出来迎接我们的正是金一明先生。之前我曾拜读过金一明的文章,他曾在黄土高原的延安宜川县当过四年插队知青,后来参军入伍,到防化学院学习,后任总参原军训兵种部政治部主任,是一个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的人。

小院不大,甬道两旁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草,芬芳沁人心脾。未走进屋门,我们已经看见满头银发的郑织文老人坐在轮椅上,正向我们微笑呢。

进了屋,我看到了墙上悬挂着金如柏将军的大幅照片和他的塑像,令人肃然起敬。金如柏,江西永丰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历任八路军、解放军重要领导职务。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兼军事法院院长、第二炮兵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40年,郑织文与金如柏结为伉俪。

郑织文、金如柏夫妇育有三子三女。有意思的是,六个子女中,前三个是女儿,后三个是儿子,三个女儿生了三个孙子,三个儿子生了三个孙女,还是三男三女。金如柏是开国少将,二儿子金一南2006年授少将军衔,大儿子金一明2007年授少将军衔。一家出了3位将军,堪称“将军之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人的二儿子金一南,1952年出生,1972年入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教授,战略学博士生导师,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等多所院校的兼职教授,长期从事国际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研究,在媒体上经常露面,加之他的《苦难辉煌》等著作发行千万册之上,是大家都熟悉的著名军事专家、国家安全战略问题专家。我们去的时候,金一南将军因故不在北京,我们错过了和他见面的珍贵机会。

大家寒暄,问候,让座,摄影家张培林抓住机会,拿出相机开始给老人拍照,看得出,老人家很高兴,一直微笑着面对镜头。几张生活照拍过之后,她嘱咐保姆把她珍藏多年的两套军装拿出来,给她换上,一粒一粒认真扣好扣子,坐好姿势,让张老师拍照。

拍完照,其他人到一边小声说话,我拿出笔记本,搬个小凳子,坐在郑织文老人身旁,开始了采访。因为之前我已经了解熟悉了很多情况,因此采访并没有按照提纲进行,而是聊天式的,比较随意。

我们的话题首先从老人对鄢陵老家的印象开始。老人记得自己是亥猪年农历1923年8月22日出生,老家在豫东鄢陵县城内东大街附生巷郑家大院。郑氏家族从高祖开始一直在鄢陵生活,祖茔在马坊镇周陈乔村西,占地十多亩,祖坟都在龙形岗墓园。

由于子女较多,加上事务缠身,父亲那时候好像总是很忙,没有时间与孩子们交流。郑织文对父亲最深的印象,是有一次父亲专门给她买过一顶毛线织的帽子,亲自给戴在她头上,慈爱的抚摸着。父亲去世后,一辆专车把他的灵柩从开封运回鄢陵,郑家大院里很多人忙前忙后操办丧事,那情景让郑织文老人记忆犹新。

我们的话题转到她当年参加革命奔赴延安。1935年12月9日,全国救亡爱国运动在北平爆发,消息传到开封,古城学子也掀起了抗日救亡怒潮。正在开封女中读书的郑织文,和开封大中学生一起参加了游行请愿活动。

1938年6月开封沦陷,开封女中西迁,郑织文与母亲一起回到鄢陵避难。这时,郑织文的二姐郑京文已经参加了河南大学教授范文澜等人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河南省战时教育工作促进团(简称“战教团”)。一路南下的战教团经过鄢陵时,家里为战教团捐出了钱物,郑织文为战教团成员送去了热腾腾的包子。

开封女中流浪到南阳淅川办学后,回到学校的郑织文考入了高中部。二姐郑京文来到淅川看望她,发展她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姐姐走后,郑织文接到好友从延安的来信,心从此飞到了延安。

讲到延安,老人很是激动。1939年1月,郑织文带着母亲从鄢陵寄来的学费,和两个同学一起偷偷离开了河南镇平的大姐家,从此投身于革命。她们经南阳来到湖北随县,又和同学一起来到有“小延安”之称的确山县竹沟新四军办事处,再经那里介绍,来到了西安八贤庄八路军办事处。办事处将她和其他进步学生青年一百多人,编成一个护士大队,每人发了灰军服、“八路”臂章。经过14天的长途行军,她们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来到了宝塔山下,年仅16岁的郑织文正式参军。在中华民族命运面临历史性抉择、或为奴隶或为英雄、或为逃兵或为先锋的时刻,郑织文迈出了自己关键性的一步,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到延安后,郑织文先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五期一大队女生队学习,又调到八路军120师358旅政治部组织科任干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调任120师独立第1旅政治部组织科干事,参加了晋西北反“扫荡”、百团大战和大生产运动。1946 年任晋绥军政干部学校组织科副科长。“抗大”独特的课堂生活,延河两旁的歌声,广场上的纺织比赛……那一幕幕热烈的场景刻在郑织文的记忆里,让她终生难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织文从西安南下四川,任西南军区空军预科总队女生队政治指导员。1952年后任中共滇南工作委员会研究员,中共云南省委边疆工作委员会干部处副处长,省委组织部直工部干部处副处长,省委直工部宣传部副部长。1960年任总参谋部办公厅秘书。1965年任军事法院办公室秘书。1984年离职休养。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老人为革命事业付出的青春和热血,郑织文1988年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2005年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2015年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我和郑织文老人交谈的话题,从她童年少年对老家的回忆,对父亲母亲的回忆,到她不满16岁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到新中国成立后她的事业,她的兄弟姐妹,她的家庭,她的子女……离开老家后,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转战南北,她再也没有机会回鄢陵看看。战争年代风雨飘摇她不能回家,解放后又忙于工作无数次错过了回家的机会,现在有时间了却年龄身体条件不允许回去。她说自己人虽然不在鄢陵,但心里的牵挂一时一刻也没有丢掉,多少次她都梦见自己又回到了老家,见到了自己的爹娘……

说到动情处,老人的眼角悄悄溢出了泪花……

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因为老人家已经97岁高龄,我们不忍心再打扰下去,就结束了采访。临分别时,我拉着老人的手,祝愿她身体健康,幸福长寿!还相约等她百岁寿诞时再来看望她。

屈指算来,2023年农历8月,郑织文老人已经整整100岁了,正当我们都为她祈祷,祝愿她永远健康长寿时,一则噩耗却出现在有关媒体上:2023年9月13日,河南鄢陵籍八路军女战士、抗大学员郑织文老人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看到消息,我眼前再次浮现出我去北京采访老人家的一幕幕情景,想起了那次采访前郑织文老人给我们写下的一段话:

我一生最骄傲的是“我是抗大学生”!这是一个有人称为“奇迹”的大学!它的课堂是宝塔山下的大广场,它的老师都是名人:艾思齐的“大众哲学”,范文澜的“政治经济学”,还有老师讲“十月革命”……。各位老师都非常认真的大声讲,因为没有任何扩音设备。我们认真的听,似懂非懂。

延安充满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黄河大合唱”……。女生队面对黄河高唱“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我们认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

为了过封锁线,我们夜行军120 里路,第二天清晨到了一个山坡上,累的不想说话,但是我们很骄傲!

晋西北是我国较落后的地方,天天行军,终于走到了晋察冀,跳蚤、臭虫、虱子,把我原本不好的皮肤都抓的化了脓,16岁的我没流一滴泪,一心想着这就是革命!我一生很平凡,但我骄傲的是,我是一个不怕困难的革命者!

(97岁)郑织文

2021.6.30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