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国桢的头像

葛国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8/29
分享

鏊子

前几日回了趟乡下的老家,在老屋的一个角落里,忽然看见旧物里露出金属的锈迹,伸手一扒拉,原来旧物下面是一张生铁铸成的鏊子。大概是因为很长时间没有使用的原因吧,鏊面似乎变小了,上面的斑斑锈迹已经掩盖了使用过的痕迹,像一只圆圆的大眼睛看着我……刹那间,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许多与鏊子有关的往事,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非常清晰。

小时候,最难忘的就是“烧鏊子”。

每天天还没亮,东方天际还是一片鱼肚白,母亲就已经起床了。洗漱完毕,为了准备一家人的早饭,她先是匆匆忙忙在面盆里和好面,接下来就要用几块砖头支起鏊子,然后吩咐我赶紧去院子里抱麦秸、豆秸、枯树叶之类的“柴禾”。

乡下把烧锅烧饭的柴禾分为“硬柴禾”、“瓤柴禾”,硬柴禾指的是木棍木柴等比较“硬气”一点的柴禾,瓤柴禾则指相对“瓤气”的庄稼的秸秆。

在乡下,厨房里的活很多,“烧鏊子”就是其中之一。把鏊子在地上支好,随手拿过一只小凳子坐稳当,在鏊子下面点燃柴禾,一缕缕炊烟就开始从庄稼院的屋顶往上升,袅袅娜娜的,从很远的村外就能望得见。

很快,伴随着炊烟的升起,烙馍饼子的香味便飘满了村庄。随后,牛的叫声,羊的叫声,狗的叫声都开始响起来,沉睡了一夜的村庄开始醒来,新的一天开始拉开帷幕,人们为生计忙碌了。

古人创造的“人烟”两个字真是令人佩服,多么贴切多么形象,有人的地方就有炊烟,有炊烟的地方就会让人想到温暖的家,想到厨房里忙碌不停地的母亲,想到热腾腾的香喷喷的家常饭菜。

“炊烟袅袅”是一个成语,也是一幅美丽的画。你看,炊烟徐徐上升,若即若离随风而逝,会让人油然想到世间的万物变幻,什么都如炊烟一样静静地来,静静地去,循循环环生生不已。夜色朦胧的村庄,在家家户户袅袅炊烟的映照下,更显一派人间自然景象。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天早上,村庄里的第一缕炊烟差不多都是从鏊子底下升起来的。

鏊子虽小,但历史却很悠久。我上网查了一下,什么时候什么人发明了鏊子,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资料记载。但远古时期,人们在生活中发现利用形似鏊子的石头来加工食品,可能就是最早的鏊子。后来原始部落里使用的有陶鏊,夏商周时期人们使用的有青铜鏊,这些都是早期的鏊子使用记录。

鏊子大多用生铁铸成,平面圆形,中心稍凸,一般三条腿,腿高约6厘米,在底下燃烧柴禾,加热后可以烙或厚或簿的饼类食品。用面团擀薄做成的叫烙馍,用面糊摊开做成的叫煎饼。烙馍和煎饼都是中原地区人们的主食,种类都有很多。

小麦面团擀薄烙成的叫“烙馍”,面团里裹进去香油、葱花的叫“油馍”,烙馍中间加进去菠菜、豆芽等青菜的叫“菜馍”,把上一顿剩下的烙馍用水湿一下再用鏊子加热的叫“水馍”……做好的烙饼,根据各人口味不同,可以卷进去不同的菜肴,比如豆芽,比如土豆丝,比如糖……总之,那好吃的味道是记忆中最难忘记的。

煎饼是用调成糊状的杂面摊烙而成,不同地方的做法、食法有不同的变化。煎饼疏松多孔,可厚可薄,种类繁多。将面糊发酵变酸摊出来的煎饼味道酸而特别,俗称“酸煎饼”,煎饼摊好没熟之前放上去皮的柿子,涂抹均匀,烙熟后煎饼色红味道甜美,俗称“柿子煎饼”,用小米、白糖磨成米糊,在煎饼八九成熟时揭下,在鏊子上叠成长方形,放到炉台上烘干,俗称“糖酥煎饼”……

小时候,小麦产量低,还要交公粮,小麦面难得吃上一回,很珍贵。母亲烙馍主要用高粱面、红薯面、苞谷面等杂粮面。杂粮面不易糅合,缺乏筋道,烙不成大片的烙馍,就只有拍成比巴掌略大些的饼子。母亲会把杂粮面包在小麦面里面烙成带“芯”的烙馍,绞尽脑汁改善一下饼子的质量,让一家人吃得尽量合口。

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乡下人俗称的“蚂蚁生日”。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食品——“焦馍”。在面团上撒上芝麻、椒盐,烙成薄饼后放在热鏊子上烤焦,吃“焦馍”时,会有很多碎粒洒落在地上,方便蚂蚁们食用。为什么要给蚂蚁过生日?传说蚂蚁救过善良人的性命,人们感恩这小小生灵的义举,把这天定为它的生日,有人专门揉碎焦馍撒在地上,让蚂蚁们享用。

农历二月二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传说这一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煎饼是龙王的胎衣。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掩埋龙王的胎衣。庆祝“春龙节”,让老天佑保丰收,家家户户都要吃煎饼(龙鳞饼)。有“家家支鏊子,户户摊煎饼,处处飘饼香”的传统习俗。

过去,农家娶媳妇不光要看针线活做得好不好,还要看厨房活干得行不行。新媳妇来到夫家,下厨房头一回就要亮手艺,这“手艺”中最重要的就是看你会不会烙馍,小擀杖上有没有功夫。

勤快聪明手巧的新媳妇,下厨后不管干啥活都显得干净麻利,和的面既不能“瓤”(水分太多,不成型),也不能“硬”(水分太少,不易糅合),烙的馍既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均匀得当,要做到这些谈何容易?没有三五年的长期练习是做不到的。

相反,那些进了厨房手足无措,既和不好面又烙不好馍的媳妇们,面对公婆和一家人的指责,常常面红耳赤不敢言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电能和液化气、天然气开始得到普及,烧柴不再使用。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械化、智能化炊具的诞生,用电磁加热技术的电磁鏊子也应运而生。电磁“鏊子”鏊面在电子自动控温下能够均匀产生热能,不见名火,没有污染,效能高,损耗低,安全卫生,低碳环保,从此烙馍煎饼告别了烟熏火燎之苦,那些“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的情景慢慢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乡下兴起打工潮后,年轻人纷纷背起铺盖进城了。人在他乡,沉浮无定,就格外怀想家乡,想家乡的人,想家乡的景,想家乡的物。于是就从行囊里掏出一叠老家柴火鏊子上的烙馍,塞进嘴里咀嚼着,仿佛看见了老家厨房鏊子下红红的火焰,老家房顶上那一缕缕袅袅升起的炊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