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葛国桢的头像

葛国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04
分享

小板凳

 

“小板凳”是过去农家孩子最常见的玩具,年长一些人大都对这个神通广大的玩具有着深刻的印象,那是永远也抹不去的记忆。

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多人还不知道“沙发”、“席梦思”为何物,更别说“液晶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这类东西了,那时候很多农户家里的器具非常简单,小板凳就是其中之一。

小板凳的材料简单,结构简单,做工也不复杂,把一块木板刨平了,安上四条短腿就成,一般很少再去油漆、装饰。在一个娴熟的木匠眼里,做小板凳简直就不能算作手艺。那时候几乎家家户户都有那么几只小板凳。

这东西体积小携带方便,人们不管是在院子里聊天,还是到院子外的“饭场”上吃饭,不管是村里开群众大会,还是去学校操场上看戏看电影,男女老幼人人都要带着一只小板凳,就那么随地一放,人就可以落座了。

然而,对孩子来说,小板凳不是件普通的家具,是陪伴他们走过童年的珍贵玩具,像哆啦A梦一样无所不能。

小板凳是农家孩子亲密无间的忠实伙伴。大人们一年到头似乎总有忙不完的活计,无暇照看年幼的孩子,清贫的家境无法给孩子们提供必要的玩具,所以小板凳就是孩子的“玩伴儿”。

孩子们推着小板凳学会了爬行,扶着小板凳迈开了人生的第一步,搬着小板凳第一次走进了村头的学校,伏在小板凳上写出了第一个字……

父亲母亲常年在田野里劳作,年迈的爷爷奶奶便担起了看护孩子的任务。为了哄孩子玩,奶奶就把眼前看到的人物、景物、事情编成儿歌,教孩子唱。

比如孩子正在玩小板凳,忽然听到门外有小狗的叫声,于是就诞生了:“板凳倒,小狗咬。咬谁哩?咬大嫂。提哩啥?提哩枣。给吃吧,没牙咬。给你煮煮吧?那也好。”

我至今也没有弄明白,歌里的“没牙咬”指的是老人还是孩子?

唱着这样的儿歌,孩子们逐渐认识了汪汪叫的“小狗”,认识了提着篮子的慈祥“大嫂”,认识了香甜的“大枣”,儿歌成了孩子们认知世界上各种事物的绝好教材。

玩着小板凳,年幼的孩子还懂得了调侃。有一首《我给奶奶嗑瓜子》的儿歌里唱道:“小板凳,四条腿,我给奶奶嗑瓜子。奶奶嫌我磕哩慢,我给奶奶做点饭。奶奶嫌我做哩稠,我给奶奶添点油。奶奶嫌我添哩多,我给奶奶分开锅。奶奶奶奶别生气,我给你找个花女婿。”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故事形态,恐怕让卓别林听了也会乐开花。

孩子们总是有着无穷无尽的奇妙幻想,在他们眼里,这些结构简单、普普通通的小板凳一经组合,就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奇妙玩具,就变成了神奇无比的童话世界。

比如那时候我们就用小板凳摆成了长长的可以搭载很多乘客的火车,摆成了一座高高的八面玲珑的古塔,摆成了一座有房子有门楼有院墙的温馨家园,而随着这些玩具的组成,一首首形象生动、悦耳动听的儿歌也传唱开了。

最流行的要数那首《板凳板凳摞摞》:“板凳板凳摞摞,里头坐着大哥。大哥出来买菜,里头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头坐个姑娘。姑娘出来抠爬蝉,里头坐个鸡娃娃。鸡娃娃出来搬梯子,里头坐个死妮子。死妮子出来掂尿罐,‘噗塌’两瓣。”

不同地方有不同版本。不同地方的孩子们很喜欢根据自己的想象,加进去一些内容,这样,小板凳成了一个奇幻无比的舞台,许多许多可爱的人物、动物都出来表演不同的悲喜剧,显得那么有趣。比如在河南浚县,《板凳板凳摞摞》后面的歌词变成了:“姑娘出来磕头,里头坐个孙猴。孙猴出来蹦蹦,里头出来个臭虫。臭虫出来爬爬,里头出来个娃娃。娃娃出来推车,一下推出他爹。他爹出来扬场,一下扬出他娘。他娘出来纳鞋底,一下纳出个双喜。双喜出来拨灯,一下拨出个蜜蜂,嗡——嗡——,叫哩老好听!”

可是到了清丰县,《板凳板凳摞摞》后面的歌词又变成了:“孙猴出来作揖,里头坐个小鸡。小鸡出来下蛋,里头坐个小燕。小燕出来蹦蹦,里头坐个豆虫。豆虫出来爬爬,里头坐个南瓜。南瓜出来没籽,一下气个半死。”

这样的歌谣,在孩子们的眼里,简直就是一部部精彩绝伦的动画片,里面的人物与故事是那样的生动有趣。唱着这样的童谣,孩子们一天一天长大,在成长中脑子渐渐变聪明了,手脚渐渐变勤快了,口齿渐渐变伶俐了,小板凳,小板凳,里面究竟藏着多少个神奇的故事啊?

唱着儿歌,小板凳教会孩子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比如尊老爱幼。那时候乡下很贫穷,教育设施也不完善。农家孩子从小就被父母带到地里,在田野里玩耍,经历田野里的阳光、季风和雨雪,只有到了七岁甚至更晚时候,他们才能到村小学校里念书,在这之前基本接受不到什么正规的幼儿教育。

孩子的父母大多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在孩子玩耍时,大人们会教他们一些儿歌,于是很多与小板凳有关的儿歌就成了孩子们的启蒙老师。唱着儿歌,孩子们学会了爱护每一件物品,学会了简单的家务劳动,学会了尊敬自己的长辈。有关这方面的儿歌很多。

比如:“小板凳,四方方,站在地上稳当当,客来了,请坐上。”“小板凳,不要歪,我让爷爷坐下来,我帮爷爷捶捶背,爷爷夸我好乖乖。”

“小板凳,四条腿,我是奶奶的好孙女。奶奶年纪大,我给奶奶拿板凳;奶奶没牙齿,我把蛋糕给她吃。”唱着这样的歌谣,小孩子逐渐学会了尊敬老人。爷爷奶奶经常腰酸背痛,孩子学爸爸妈妈的样子,给爷爷捶背。爷爷舒服了,高兴了,夸他是好乖乖,这是孩子最大的心愿。无数首这样的歌谣组成了一部厚厚的教科书,孩子们唱着这样的歌谣,心灵变得纯洁无暇。

歌谣里唱的虽然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行为,但这种行为已经被提升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对孩子道德观、人生观的形成不用说非常有益。

小板凳的时代已经远去,但对于年长一些的成年人来说,有小板凳陪伴的童年却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