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润鱼的头像

朱润鱼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006/06
分享

闲笔下,故乡的秋夜情暖而牵魂

 

最早读到蒋殊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应该在年前。里面就有这篇经典之作《故乡的秋夜》。一晃三年多过去了,我依然忘不了这篇文。确切地说,每到秋天,我都会想起这篇文,想起蒋殊笔下故乡——那个情暖而牵魂秋夜。

我并未去过蒋殊的故乡,却让我沦陷在她故乡的情结里迟迟不肯转身,而且仿佛有另一个我陪同她,走在乡间的路上,瞭望庄稼地里收秋的人们,然后,遇见热情的婶婶,别来已久今见欣喜的询问,在婶婶家吃着红面饺子,和婶婶唠嗑的情景还有,夜幕下邂逅挑担归来的大伯,擦肩而过时似曾相识的猜测,唤醒的是沉潜在记忆里的童年岁月。穿过巷陌,从门缝里瞥见邻家院里啼哭又破涕为笑的孩子,目睹坐大街的人们被喊回家吃饭的一幕......可以说,一部温情脉脉的经典乡村电影,田间地头庄稼人的劳作,夕阳暮色炊烟里的呼唤和守望,分明是我童年的底色,一种慢时光里的乡韵一种撼动心灵的共鸣,令我深深留恋着,沉醉在她故乡的秋夜里,一直舍不得离去。

能让我如此迷恋和沉醉,不外两点:蒋殊语言的质感魅力和她笔下故乡的细节化、生活化、情态化,构成了一种故乡文化的精神向导,在每一个有故乡情结的人的灵魂深处,唤醒的是朴实而真切、简约而暖怀的诗意美

文字本是抽象的符号,却在蒋殊笔下,鲜活生动地立起来,如血液里的细胞呼啦啦融进故乡立体的生命里,使故乡的体态呈现出健康、光泽、秀美、温润的肤色。

蒋殊的语言很有质感,她能恰到好处地把控着自己内在的韵律和节奏,与她的思想情感和声相伴,弹奏出清逸、灵动一种韵味来。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说“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读蒋殊的《故乡的秋夜》,恰如在读故乡的生命。

故乡,是蒋殊童年生活的地方。久别归来,带着童年的记忆重新审视眼前的镜像,似曾相识又分明融进了生命的叠化,镌刻了岁月的沧桑。放眼望去,我认识的树,都老了。老了的房子,依旧在老地方。描写生动,将时光的流逝、万物的变化和心底对故乡的寻找与感慨,巧妙地表达出来,简洁而雅致地表达出一份亲和、几分无奈

文中人物对话也很简洁而传神。

如,婶婶从玉米堆里抬起头来,愣了半天才跳过来夺下我手上的东西:“一个人?”

“孩子跟爸爸出门了。”

“你爸咳嗽轻些?”

“一直吃药。”

“你妈的腰呢?”

“保养着罢。”

婶婶丢下玉米,攥紧我的手,急切地开始了积攒多年的询问,直到远在城里的亲人在她脑中一一清晰,才满足地拍拍手,“晚上吃蒸饺!新磨的红面!”看我惊喜的表情,笑笑说,“没忘吧,小时候一闻到味儿,就骑在门槛上不走。”

往事,暖暖的。

 

无论是简洁的对话还是生动的场景描写,蒋殊的文字能调动读者所有的感官,形成通感的力量,引起共鸣。那些隐藏在文字后面的情思经验和事实,以及对生活和存在的独特发现看似平常的生活现象,却蕴含着深邃的精神密码。著名作家周闻道在《蚂蚁的心灵地图》一文中写道“用心贴近所要写的对象世界,让内心产生情感的冲动,创造内心地图中闪光的亮点;然后,用恰到好处的文字记录下来。让叙事流进行精神钻探,用心贴近,再贴近,发现别人所未知,并用本真的语言表现出来。”蒋殊笔下的故乡正是创造了她内心地图中闪光的亮点,她文字找见了一条通往自己内心,也通往读者内心的通道,笔下涌出的文字,带着作者虔诚的信仰、感性的灵光、情感的秘密,自由,本真,诚挚,叩击读者心扉。她的每一个文字,不是枯燥僵化的符号,而是一个个精灵般的生命体,都能在作品中站立起来。

另外,蒋殊笔下的故乡细节生动,人物情态逼真。随着她移步换景,历史与现实遥相呼应,想象力、距离感、空间穿透力,丰盈着读者的思维,构成了一种故乡文化的精神向导,彰显出独特的魅力。

《故乡的秋夜》不是空洞的抒情,不是概略的叙述,不是千人一面的板结化语言,而是有了作者的血肉、情思喜好。在叙述的时候,对细节的关注,那些关键位置上恰如其分出现的细节,透着生活的烟火气,将生活的情态、人物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细腻地呈现出来。故乡在眼前的场景、昔日的追忆里完成了立体的构建。

这时,对面梁上便会恰当地传过颤巍巍的一声:“吃—饭—”被喊的边应声而起边嘟囔:“破锣嗓子”,并顺手拍拍前面的背,“回,一会该喊了。”于是,担心被喊的也便相继收起烟锅家什起身。那些已经没人喊的,心便沉沉地失落,心里咀嚼着曾经荡气回肠的那一嗓子,嘴里却倔强地嘲笑被喊的,“一辈子被管!”

这样的细节鲜活、真实而极具生命力,冲击着读者的感官,丰盈着读者的想象,它们就像故乡衣襟上明亮的纽扣,照亮了关于故乡全部的叙述。故乡沉甸甸的分量已然于心

忘了哪位作家说过,当你丰富的情感在一种训练有素的叙述技巧帮助下表达出来时,你会发现比你本身所拥有的感情更加集中,更加强烈,也更加感人。著名评论家楚些也说过“文学中的情感要素,必须经过过滤的环节,多内蕴于场景于细节处,而非其他。”

蒋殊笔下的故乡,看似处处闲笔,却是闲笔不闲,笔笔融进了她的乡情、乡韵,用一种感受的方式表现出来,异常丰厚而动人。

我在想,只要心里有光芒,脚底下的夜色再浓,而弥散在作者心中的都是斑斓。即使是忧伤的情绪,在时间的长河里,已被稀释成一段轻微的变奏,如表姐的丧子之殇、表姑的衰老之态与曾经的美好记忆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但这些都不影响故乡的魅力。个体的忧伤,是时间赋予每一个生命的哲学命题。在故乡的秋夜里,有袅袅炊烟,有鸡鸣犬吠,有小儿的啼哭,有庄稼汉子耕田归来的一壶酒和一份独享的惬意,有晚餐时刻家人的呼唤,有坐街老人相互间的打趣。这些在时光河里都温热未消余音在耳。如一幅定格了的“清明上河图”,世态百相,温情而浪漫。相对于生命缺失后的孤独与怀念,只是折叠在乡魂乡韵里的一个变奏。故乡的点点滴滴,承载着一方厚重的人文色彩,即使悲伤的情绪里也闪烁着一种美。

著名作家阿来说过:“文学里的故乡,是一个文化地理意义的更广阔的存在,不完全是地理上的某一个地点。”蒋殊的这篇散文里,并没有出现具体的地名。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她笔下的故乡,是一个文化地理意义的更广阔的存在。  

所读的反映故乡生活的文字不少,同样是写故乡,让记忆深刻难忘的并不多。而《故乡的秋夜》视角巧、进入妙、布局合理,浑然天成。题材不新,但叙述极有情致,味道醇厚、令人沉醉而难以忘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