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未来的头像

未来

网站用户

小说
201909/04
分享

《变》

第十八章

岁月如梭,这一年冬天来得真快。

车窗外,挂满白霜的杨树排成排,向后飞速倒退。苍翠中隐隐露出枯黄颜色的大山,静静地立在远处,张开双臂,欢迎游子归来。高嘉林下了长途车,不顾疲劳,慌里慌张地拎着大包小包地往医院赶,到了妇产科门口,满头大汗地问了护士赵淑芬在哪个产房,找着门牌号推门进去。赵淑芬刚吃了饭,正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她母亲在床头收拾碗筷,见了嘉林进来,眉开眼笑地接过他手里的包,放在床头地上,乐呵呵地跟小两口说:“你们先说说话,我去刷碗。”

高嘉林在床头凳子上坐下,小心地掖了掖婴儿的襁褓,心中无比的高兴,问淑芬:“还好吧?”

“好多了。”淑芬莞尔一笑地说。

嘉林望着孩子,淑芬有些遗憾地说:“是个女娃。”

“瞧你说的,你怎么还有这封建思想,女孩男孩都好,只要你们母子平安就好。”高嘉林打开地上的包,一样一样拿出来,放在床头旁的小桌子上,都是在省城给淑芬买的补养品和给孩子买的衣服。淑芬一眼看了那些瓶瓶罐罐,伸出手来拿着一件小衣服,黄色的面料,软软的,还印着几只漂亮的小老鼠图案,就是耳朵大了点儿。高嘉林笑着跟她解释:“这是米老鼠,城里的孩子可喜欢了。”

赵淑芬疼爱的看着女儿,又见嘉林目不转睛的看着孩子,露出喜悦的眼神说:“孩子还小呢,得五六个月以后才能穿。”

高嘉林听了不免愧疚,似乎想把全部问题都说出来,但另一半又被卡在喉咙里了,“以后,我还不知道要忙成啥样呢?先买了,省得往后再买。我这人一旦忙起来,只顾一头的事,其它的事再也无暇顾及了。”

赵淑芬听了,对嘉林充满着希望,自己的丈夫对人生是认了真,是那么的卖命拼搏,沉吟着问:“函授考试还好吧?”

“还好,还有一年。”嘉林补充说。

说罢,嘉林双手抱在怀里,想着在以后的宝贵时间里怎么才能使工作和家庭联系的更好,又安慰道:“我想方设法抽出时间,争取工作家庭两不误。”

“那你去忙吧!我妈在这儿,你放心,我能照顾好家。”淑芬嫣然一笑,看了看他,欣喜地回答说。

“多么好的贤内助!”高嘉林幸福地把头扬起说。

“您瘦多了!”赵淑芬声音低沉地说,“身体重要,别当拼命三郎了!”

高嘉林全神贯注、若有所思地听着,紧紧握着他的手兴奋地说:“脚已经是迈出去了,看来是无路可退!”

“哦!”赵淑芬吃惊地望着他说,“一个人如果想要在高高的悬崖绝壁上活着,而且是在仅能立足的那么狭窄的一小块地方站着,那是多么不容易,那是需要毅力的!”

“我知道!”高嘉林噗呲一声笑着说,“四周却是万丈深渊,或者是汪洋大海,永久的黑暗,甚至是狂风暴雨、冰天雪地……只有这样活着,那才是正确的实际的真理!”

“冲吧!无论结果如何,再苦再累俺都会支持你!”赵淑芬盯着他安详而又严肃地说。

高嘉林在省城的几天里,除了学习之外,大量的时间就是到各家媒体联系新闻稿件,一直在奋斗的路上。

“淑芬,在省城工作真棒,那里发展空间大,真能锻炼人。”想起在省城的见闻,高嘉林不由自主地向淑芬介绍说。

此时,嘉林没头没脑地说话,让赵淑芬听着费劲,不解地问:“你说的什么意思?”

“没啥事,只是闲着给你聊聊。”高嘉林也不想再往深处说,便轻描淡写地回话。

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羡慕城市人的生活。高楼大厦,宽阔的马路,还有城市夜晚的丰富生活,深深地吸引着他。只是,刚有了孩子,作为父亲和丈夫他都不能立刻远赴他乡。想到这里,刚刚得女的喜悦,平添一丝遗憾。望着襁褓中的女儿,高嘉林在心里默默祝福:“乖,赶紧长大,长大好好照顾妈妈。”

休完了三个月产假,赵淑芬到厂里,就见大门虚掩着。问了门口门卫大爷,才知道厂已经卖给私人了,现在还没有复工呢。只听说破产倒闭了,好端端的一个国营企业,说没有瞬间就没有了,真让人心疼!回家跟嘉林商量了,买断了工龄,在家专心照顾家里。等女儿五六个月以后,高嘉林通过关系,把赵淑芬安排到县土地局。

高嘉林每天晚上回来,常常在书桌前一坐就是半夜,往往妻子女儿都睡着了,他孜孜不倦地或是写稿或是看书。每到半夜,淑芬睡醒后,看看台灯下的影子,默默地起床为他冲杯牛奶,或是冲杯蜂蜜水。马大姐说了,男人熬夜工作晚了就要多补些养料。夏天时,高嘉林常常是熬夜写作,赵淑芬在旁边给他扇扇子递茶水;冬天时,半夜醒来,看见男人伏案的身影,她悄悄披衣起床,为他再添块煤炭,换换膝盖上热水袋里的水。每当这时高嘉林都觉得很幸福,过了而立之年的他,已经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激情燃烧的岁月了。此时,他不需要什么火热的情话,也不需要有人在月淡风清的日子里。与他吟诗作对,这样的日子很平凡很普通,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每日里工作学习,已经耗费了他大半的精力,有老婆在身后为他打点一切生活上的琐事。这样的人生,他很满足。

事实上,简单做人,简单做事,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望着女儿一天天地长大,看着她渐渐会坐会站,小手越来越会抓东西,高嘉林也非常欣慰,给孩子起名叫高明明,是希望她的一生都前途光明,不要再像她的祖辈父辈一样,必须拼着命去抗争。然而,孩子还小,他们长大了,千万不要成为社会的累赘。

当高明明过一岁生日时,高嘉林费尽心血的一部长篇纪实小说开始在省级报纸上连载了,这并不是他的第一部连载小说,高嘉林刚开始时也并没有特别在意。然而,正是这部《兄弟进城》奠定了高嘉林在现代纪实体小说中无可替代的地位。当他那史诗般的语言变成铅字,一行一行在报纸上渲染时,正是农民工狂潮汹涌之际,纷纷涌入到城市里,成为新时代农民打工的时代先锋。

在高嘉林的心里,这个时代变的太快了,整个社会都在变,真是坐上火箭也撵不上。

高嘉林不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但他却实实在在是农民的儿子。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除了大量的事实素材,他还融入了自己的感想。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扪心自问:当初,为什么就那么痛恨在农村的日子?沉思之余,灵光一闪,他开始理解:原来,他痛恨的不是农村,而是农村困苦的生活和那不一样的待遇。这两年常在省城走动,每当看到高高的脚手架上黑豆般的人影,他就常想:看看,那就是我的兄弟!如果我没有考上高中,没有去当教师,没有到部队去,没有……那么,我可能就会像他们一样,农忙时,在土里刨食;农闲时,到城里吃苦,成为这个城市里的建设者,变成了千千万万打工者的兄弟。

命运就是这样,费尽千辛万苦,摆脱了农民的身份,心中却始终有一个枷锁牢牢地拴着他,让他在偶尔闲暇之时,受着那隐隐的煎熬。但转念一想又释然了,掐着指头算算,就算是城里的人家,又有几个祖上三代人都是城里人呢?大家都是农民的子孙,都是打黄土地走出来的,谁也不要趾高气扬地瞧不起谁。人还是傻点好,人精狠了不好。这么一想,下起笔来也就顺畅多了。

每到夜晚,赵淑芬望着嘉林那股韧劲,就连细微的声音,轻轻的脚步声,都浸入不到他的内心世界,“快睡吧,都快十二点了。”

嘉林也不抬头说:“你睡吧,这章快写完了。”

“明天还有会议,你别忘了。”赵淑芬怕嘉林误了明天的事,又提醒说。

“嗯。”

三个月后,高嘉林二十多万字的小说还未连载完,就开始在省电台广播,播音员清脆的声音在空中回荡:“山窝窝的这座小城,在惊蛰之前就骚动起来了。不管是在哪个村落,都有山里汉子‘咚咚咚’的脚步声,他们的行李通常非常简单,只是用一个尼龙袋裹着的铺盖卷儿。如果你要问铺盖卷里还有什么?他们会告诉你,还有一把瓦刀,一把瓦刀。是的,一把瓦刀,工匠天涯海角把你随身带,晚上睡觉把你安放在枕旁,与你形影不离,那就是工匠的‘法宝’。”

不久,他的书就开始结集出版。高嘉林开始震撼了,如此巨大的反响,是他始料未及的。然而,过了没多久,他内心的激动就开始平复了。在高嘉林的内心深处,作家的使命之一,就是真实地记录时代的脉搏,记录人们的喜怒哀乐,在真实的生活中去提炼时代和人生的真谛。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他一开始就明确的目标,而是在行进的路上,目标才渐渐明朗,并一步步指引着他前进。这几年,高嘉林的生活条件虽是艰苦了一些,但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始终都有一股坚韧的力量在支撑着。这股力量,它就如一团烈火,裹在他坚硬的胸腔中,不缓不急地释放着它的能量。每当有什么事发生的时候,不管头顶有没有阳光,这团火总能照亮他脚下的路。现在,高嘉林还不十分清楚是什么元素组成了他胸中这团火。不过,他可以肯定这一定是人最重要的东西——坚强奋斗。

小说的出版也给家里的经济条件带来不小的影响。拿着钱,淑芬跟他商量先添个洗衣机,再给家里二老一人买一身新衣服。想起来老家的土墙也该修了,就问是不是换成砖墙。高嘉林也没细听便说:“你看着办吧,不够了再找我要。”

赵淑芬马上拿出计算器来,认认真真地算好了,差不多,就算差那一点儿,凭自己这些日子以来攒下的私房钱也能贴补。又想了想,洗衣机可是大件儿,总得问问男人的意见。

“嘉林,你觉得什么牌子的洗衣机好?”赵淑芬嘴唇上挂着微笑,在这微笑中流露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喜悦的神情。

这时,高嘉林已经忙着提笔写字,听见她问,忙说:“那都是女人的事,男人不过问。”

“能不能给个参考意见,我又不懂什么牌子。”赵淑芬有些不耐烦了,也不想再打扰他了。

“嗯,你就看着办吧!”高嘉林还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也没听懂赵淑芬说些什么。

赵淑芬看再问他也是敷衍,说不出什么来,索性约上马大姐到县百货公司挑洗衣机去了。到了百货公司二楼家电部,看看“小天鹅”的觉得不错,再看看“海尔”的也觉得很好,再想想兜里的钱,又想想租的房子那么小,就算是买回来了也没地方放。只好淡淡叹口气,拉着马大姐走开了。

马大姐一边走一边问:“说好了买洗衣机,咋又不买了?”

淑芬托着女儿的屁股往上搂了搂,说:“再看看吧,说不定过两天又便宜了呢?”

马大姐听了,哈哈笑了,不停地说高嘉林娶了个会过日子的好媳妇。

两人又说笑着跑遍了整个二楼,看着东西都新奇的很。明明也不过一岁的娃娃,看了这也想摸,那也想碰。淑芬一边看东西,一边还得看着闺女,过了一会儿就说累了要回去。马大姐成天在家里待着,正逛到兴头上,说什么也不肯走,又拉了她到一楼百货副食部去看看有什么新到的东西。售货员一见她们,马上过来指着火腿肠说这是今年新出的品种。马大姐当下就要搬两箱,淑芬慌忙拉住她到一边说:“你不知道,这是嘉林老乡开的厂,嘉林起的名字,每月都往我们家送好几箱,都吃不完,你要吃到我们家搬去。”

“哎约,你傻呀,吃不完就卖呀!弄点零花钱。”马大姐惊喜地说。

赵淑芬觉得不好意思地说:“人家好心好意地送来,咱卖了多不好。”

“你真是的,赵淑芬!”马大姐不愧是官太太,说的话一针见血,既有灵活的思想,又有灵活的经济头脑,“现在是什么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都是在拼命的挣钱。你看那大街上,原先不值钱的红薯叶子到秋天都有人掐了来卖钱。这东西销路又好,你要不卖,等着老鼠吃吧!”

赵淑芬一听也乐了,又嘱咐:“以后再说吧,回头你到我家去搬啊!大过年的,我也给你送送礼。”

马大姐捏着明明的小脸,高兴得合不拢嘴,开玩笑地说:“那我可是受之无愧了!”

俩人带着明明又逛了一会儿,看着天快黑了,百货公司里的灯也亮了,这才各自回家。

淑芬回到家里,看着窗户黑咕隆咚的,以为高嘉林出去了。开了门,猛然看见一个高大的身影,趴在桌上奋笔疾书。吓了一跳,抱着明明开了灯,就埋怨:“在屋里也不开灯,那能看得见吗?你真知道节省!”

这时,高嘉林见她母女回来,抬头冲明明嘿嘿一笑,又低头写字了。

淑芬看他如此投入,也不好再说什么,束上围裙,一面抱起明明一面哄:“乖,让爸爸好好写字,跟妈妈到厨房做饭,妈妈给你蒸鸡蛋羹好不好?”

明明拍着小手,抱着淑芬的脖子往厨房拽。淑芬一边走,一边看看桌前伏案的男人,心里不知是崇拜,还是心疼。一阵酸,从心窝里溢出,像秋天的南瓜秧似的,伸展着嫩绿的须向四处蔓延……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