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贺伟奇的头像

贺伟奇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1/23
分享

于死的背景中,凝眸生的蕴意 -----余华小说《活着》的创作手法和艺术价值探析


                      

内容提要:《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一生命运多舛。所有的亲人都已经死去,唯有他还活着;即使只是老迈不堪的生命,他也要代表所有的亲人顽强的活着。余华创作手法非常高超:以死写活,以笑写泪,以小写大,以直写曲,以拙写巧,以简写繁,以浅写深,堪称小说创作的教科书。每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都是创造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加浓缩化的、精彩纷呈的虚拟现实世界。每一名读者在阅读一部这样的小说的时候,其实就在体验一个全新世界。一部《活着》,或让余华永恒;深读《活着》,可让自己重生。


关键词:活着   经典名著特质  深度阅读   重生  



 

  一、由浅入深拜读小说的持久历程

2013年3月10日中午,我饭后散步,照例去书店淘书,掂脚、抬头、躬身、引颈……正当我睁大眼睛扫描一排排书柜时,忽然感到有人重重地拍了我一下肩膀:“准备买什么书?”原来是一位书朋好友。我笑道:“没个定数,正在搜索。”聊了会儿,他凝视着我:“推荐你读一读余华的小说《活着》。”出乎礼节,我当即购买了这本小说。

然而我很长时间没有碰这本书。它被我安放在书房的万卷书海中,如暗礁般地隐没着存在。刚买的时候浏览了一下,这本书似乎不对我的口味。我那几年喜欢追流行剧、到影院看大片,读书也多为政治、思想、哲学、科幻等方面的。我偏爱看具有浪漫色彩、充满想象力的书籍;对于太现实的东西,我不大愿意深入进去,因为柴米油盐、衣食住行、上有老下有小等生活境遇,已然让身陷“中年危机”的我深感现实生活的沉重,读书一般选择轻松的读物,权当休息。

直到大约三年半后,读高中的女儿无意中说语文老师在推荐阅读书目时提及此书,说“十分感人,值得一读”,我才心里动了动,将信将疑地从毫不起眼的角落里重新拾起。然而一旦捧读,就难以自拔,爱不释手,全身心沉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方波涛汹涌的池塘遭遇没顶的汪洋。从2016年11月5日晚上八点钟到次日上午,我一口气读完《活着》。这是有生以来,除了少年时代读《西游记》、青年时代读武侠小说以外,我读书效率最高的一本书。“他的讲述象鸟爪抓住树枝那样紧紧抓住我”。放下书的那一刻,我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本书,我必须还要读一遍! 接下来在百度搜索余华的资料;又花了两个小时,一口气写了两三千字的读后感碎片文字

接下来几年,我经常情不自禁地翻阅这部小说。那些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情节常常在我脑海中涌现身边一些人和事,媒体上的很多社会新闻,只要有一丝丝的关联点,都能够唤起我对《活着》的反刍,细细回味,回味无穷。它就像一瓶高档香水,时不时在我的精神园地散发出阵阵幽香,经久不息,历久弥新,芬芳而提神。

二、匪夷所思却合情合理的人物和情节安排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早年因嫖赌逍遥将家财万贯败得精光,然而在土改中“赤贫”的政治身份却意外救了他的命,那个靠赌博抽老千赢取他百年祖产的龙二却因为对财产的执著、对政治的无知、对大势的糊涂而意外的“替他而死”。命运就是这样荒谬、这样奇妙,荒谬、奇妙得不可琢磨。

家败之后继而人亡。在接下来漫长而苦难的岁月中,那些最爱他的人和他最爱的人,一个个眼睁睁地在他面前死去:父亲被他气死;母亲在战乱间他被抓壮丁之后思念他而死;儿子在学校献血时,失血过多而死;乖巧的哑巴女儿一生命运多舛,好不容易找个好对象,有位善良、勤劳、温柔、体贴、可靠的好女婿要她、爱她,她却难产而死;他和女婿共同抚养外孙,女婿在从事搬运工作中被两块水泥板生生夹死、不成人形;外孙孤苦伶仃,跟随年老力衰的外祖父将就过着半饥半饱的日子,好不容易有一次面对充足的豆子,禁不住嘴馋,却又乐极生悲,吃着吃着就梗胀而死;只有那早年被他漠视、中年被他重视、晚年被他珍视的贤良妻子,安安静静、体体面面地在他面前死去。他为他至爱的亲人们,一个一个地痛悔而毫无作用,一个一个地挽留而无力回天,一个一个地送终而痛苦流涕,一个一个的亲手埋葬而最终不得不舍弃。

福贵在血泪中度过了大半生,到了油尽灯枯的残年暮岁,只有一头老牛----一头屠场待宰却被他用钱买下来的老牛陪伴他。老人、老牛,相依为命。他珍重心中的痛苦和思念,把一头牛取了多个名字,都是他妻女儿孙的名字。在琐琐碎碎的农田劳作中,他时刻唤着老牛的诸多名字,时刻呼唤着他所有至爱至重的亲人的名字。

福贵老人的命太硬了,简直就是天煞孤星。他的命太悲了,简直就是惨不堪言。然而晚年的福贵对人对事总是一副笑呵呵的表情,常常边催牛耕田边用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唱着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他不放弃绝望中的一点点希望,他绝不浪费苦难中的一滴滴幸福。所有的亲人都已经死去,唯有他还活着;即使只是老迈不堪的生命,他也要代表所有的亲人顽强的活着。

三、蕴含丰厚的小说创作教科书

小说的价值不在于其长短,还在于它的深度。《红楼梦》鸿篇巨著,包罗万象,顶天立地,永垂不朽;《活着》篇幅不长,一线到底,却也感天动地、意味深长。这一长一短、一古一今等两部截然不同的小说,都充满了悲情,纸页之间都可以渗出血来,字里行间都蕴含蓄而不滴的泪。它们都深刻地剖析了人性;只要人性光辉闪耀,它们就可以不朽。它们都是可以藏诸名山的不朽经典。《活着》只有12万字,但它叙述了一个长长的人生;书本并不厚重,却是一部厚实的精品,因为它展现了丰厚的人生;它也许不是我最爱的小说,但却是最震撼我心的小说。

《活着》看起来很平常,通篇拉家常,不过余华在创作手法上却颇有独到之处。

,以直写曲:小说行文中除了插叙福贵与我对话时用了一点点倒叙的手法,通篇的基本构架就是平铺直述,从头到尾,由先而后,基本上就是按时间顺序对福贵这位老人的一生娓娓道来。

,以小写大:从头到尾都没有写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惊心动魄的大案、纵横捭阖的大势、波澜壮阔的大局,只是讲叙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农民悲欢离合的一生;由此像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一样,映射出一个时代的跌宕起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苦难求索,从中揭示出活着的意义、生命的真谛这个事关整个人类开天辟地即面临的的大命题。

,以浅写深。《活着》以一个个貌似调侃的笔端引开了一个个严肃的话题,以一次次貌似轻松的笔墨描绘着一次次充满血与泪的生离死别。那些国家与民族、政治与战争、历史与命运、社会与人生等等崇高的课题、宏大的画卷,就在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触角的漫笔素描中,不疾不徐地铺开,不显山不露水地点染。深意浅描,多数深刻的名著,都是如此。

,以笑写泪:福贵对采写民间故事的“我”,用笑呵呵的口气讲述了一个饱浸血泪的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盆苦水,但它的背后是一片苦海。苦海必是作者用整个汪洋的血泪煎熬出来的。小说充满了血泪,但没有扭曲国家、民族、政治、社会。它甚至没有对命运的控诉;有的,只是承受、包容和企图改变。

,以死写活:主人公的亲人们一个个死去,最后只剩下将死的牛和人——福贵,让人从苦难与死亡中体味生活的意义。小说第十章收尾时写道:我听到老人对牛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老人提到的,都是死去的亲人的名字,所有的亲人都不在于了,但都如深深地活在了老人心里。“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的形象如他的歌声一样“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类似于有时活比死还难一样,写活往往比写死要难。

,以拙写巧:小说通篇如拉家常般,没有使用多余的修辞,没有丝毫的渲染与夸张,白描手法极见功底。比如写福贵的女婿二喜之死:“只听他突然大喊一声:‘苦根。’二喜的伙伴告诉我,那一声喊把他们全吓住了,想不到二喜竟有这么大的声音,像是把胸膛都喊破了……他们说二喜死的时候脖子突然伸直了,嘴巴张得很大,那是在喊他的儿子。苦根就在不远处的池塘旁,往水里扔石子,他听到爹临死前的喊叫,便扭过去叫:‘叫我干什么?’他等了一会,没听到爹继续喊他,便又扔起了石子。直到二喜被送到医院里,知道二喜死了,才有人去叫苦根:‘苦根,苦根,你爹死啦。’苦根不知道死究竟是什么,他回头答应了一声:‘知道啦。’就再没理睬人家,继续往水里扔石子。”这一段完全是白描,没有半点心理独白、半点夸张形容、半点评论提升,纯粹的言行描述,将二喜在临死之际对儿子苦根的牵挂与无知稚子的懵懂,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心酸唏嘘不已。再如写福贵的外孙苦根想吃面条和糖果:“走到一家面条店的地方,苦根突然响亮地喊了一声:‘我不吃面条。’我想着自己的心事,没留意他的话,走到了门口,苦根又喊了:‘我不吃面条。’……出来时舌头还在嘴唇上舔着,对我说:‘明天再来吃好吗?’我点点头说:‘好。’走了没多远,到了一家糖果店前,苦根又拉住了我,他仰着脑袋认真地说:‘本来我还想吃糖,吃过了面条,我就不吃了。’我知道他是在变个法子想让我给他买糖,我手摸到口袋,摸到个两分的,想了想后就去摸了个五分出来,给苦根买了五颗糖。”小孩子嘴馋是天性,缠着大人要吃东西的执着是常事,但小苦根知道家里穷,极馋却又极懂事,“响亮地喊了一声:‘我不吃面条。’”“本来我还想吃糖,吃过了面条,我就不吃了。”这两处平铺直叙的对白,活脱脱地写出了孩子因生活贫苦越发馋嘴的天性、因懂事努力克制的心性和以反语表达心思的儿童式的狡黠,勾起读者对小苦根的多少怜爱之情!还比如写儿子有庆死后福贵的心理的悲苦,也是极为真实、极富神韵的,是拙述间藏巧妙的典范之作。

,以简写繁:如写“文革”批斗,“我这辈子没见过这么打人的,在地上的春生像是一块死肉,任他们用脚去踢”;如写福贵败家后,“我听到爹在那边像是吹唢呐般地哭上了”,这一句写得相当传神,我顿时忆起有一次听到白发人送黑发人时,一位伤心欲绝的老父亲哭声就是如此。很多地方着墨不多,但让人印象深刻、终生难忘。类似这样的简笔勾繁的高超笔法,小说《活着》里数不胜数,在此不予一一赘述。

伟大的作品都有它的特质。它洋溢着作者满腔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苍生感念、历史视野。展开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敏感的灵性,独特的思想,宏伟的格局,高端的品质,深远的意境。这些作品即使着笔于普通的生活、平凡的人们、琐碎的细节,但是它们的格局、视野、情怀让人想到“巍峨”二字。就像中国的写意画一样,寥寥几笔就将宏远时空背景下最能反映社会人文以及人性画卷的最突出的部分刻画出来了;眼前是淡淡的写意,但我们却能深切地感知、感应到后面无穷的背景。

《活着》就是这样一部小说,虽然落笔细细碎碎的,但取名“活着”,就折射出作者创作不朽作品的雄心壮志。它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入选台湾《中国时报》十本好书奖、香港“博益”十五本好书奖,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被中国百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为“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诸多殊荣,当之无愧。

这些奖项都是对它的充分肯定,但都不是对它的最高褒奖。因为所有少数人员一时间组成的团队,即使文学地位再权威、审美手法再专业、评判方法再科学,但其评价结论和所授荣誉,都不足以作为小说《活着》的最高奖项。余华的《活着》,是一部属于人民大众的小说,能够对它评奖的,应当是人民大众;它是一部属于全人类的小说,能够对它提奖的,应当是全人类;它是一部可以穿越时空的小说,能够对它颁奖的,应当是永恒的时间。

它如一切经典名著一样,堪称作家创作的教科书。

四、引人深思的人生教科书

《活着》这部小说,还是人生教科书。

这几天,我再次一页一页地重温细品福贵这“卑微”的一生,心里油然涌现三位老人形象:第一位是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桑地亚哥,第二位是71岁被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74岁保外就医承包荒山种橙子、83岁刑满释放84岁“褚橙”闻名全国、86岁身家过亿并获由人民网主办的第九届人民企业社会责任奖特别致敬人物奖、“2016胡润终生成就奖”的褚时健,第三个是《活着》中的福贵。他们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他们是幸运还是不幸?好像很难说清楚。“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这种永不言败的品格,未必一定让人成功,但却奠基着人格、丰富着人性。他们失败,亦虽败犹荣,失败之后仍然饱受尊敬,失败者也可以成为精神领袖。他们迎难而上,不是作贱自己,而是洞悉生命的真谛在于深刻的尝试与体验。他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以诠释命运的奥妙。他们以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赋予生命更多可能的内涵。如果没有不败的精神,他们都只是一个个普通的老者。曼德拉有句名言:“生命中最伟大的时刻不在于永不坠落,再是在于坠落之后总能再度升起。”这句话用来形容这三位老人,再贴切不过了。

目前,人类望尽宇宙洪荒,还没发现第二个可以涵养生命的星球。由此可知,每一个人的诞生,是一场莫大的机缘。“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应该如何?”这个问题长久地萦绕在人类脑海之中,俨然是千古之谜。对于活着的基本要义,如果一个人到中年之前领悟透彻,那么他的人生富有价值;如果到临终之前方才悟道,那么他这一生可谓糊里糊涂;如果至死还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他的这一生算是白活了。《活着》的意义之一,就是让现在没有经历过饥饿、战争、瘟疫、挫折的人们通过今昔对比、苦甜咀嚼,增进我们对活着意义的体悟。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遭遇福贵如此酸楚的人生。如果你感到自己不幸,请读一读《活着》,有谁比福贵更加不幸呢?如果你觉得日子太平淡无聊,那也可读一读《活着》,因为它能让你体验一下自己从未有过的疼痛经历,从而认知到拥有的幸福是多么来之不易、弥足珍贵。福贵一生,如此跌宕,如此凄凉,他犹如此达观,那么我们面对现在和谐安宁、充满幸福的人生,又该怎样对待呢? 以福贵的苦难人生作背景,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些许进退、沉浮、得失、成败,无疑淡化得恍若虚无。《活着》这部小说或许不能改变人生的命运,却能改变人们对人生的领悟和态度。阅读《活着》,可以让自己更加坚强、更加淡定、更加柔韧。如果读了《活着》之后,一个人还是那么脆弱,那么只能说其悟性就太差了。

当然,文学作品从来都不是直接地揭示命运的本质、明确地给出生命的真谛、精准地指引人生的道路,而是培育人的灵性,激发人们在永远无解的答案中不懈地求索;论证太直接、答案太明确、路径太精准的作品,不属于文学艺术范畴,而应归之哲学和科学之列。余秋雨先生在《伟大作品的神秘结构》中指出:“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的确,文学作品要有它的模糊性,因为越是内涵丰盈的存在越是构造复杂,越是具备无穷的两难性。文学作品中所有的“解”,都不是单一的、封闭的,而是无限的开放,这样才会产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阅读理解和体验。这是伟大作品的特征与价值所在。

一些人之所以人生略显单薄,往往不是因为经历太少,而是因为阅读太少;不是因为阅读太少了,是因为带着独立思考、现实体验的阅读太少。每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都是创造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加浓缩化的、精彩纷呈的虚拟现实世界。作者是优秀的创世者。每一名读者在阅读一部这样的小说的时候,他其实就在体验一个全新世界。当他饱读经典名著之后,他其实等于历经了很多个世代,惯看春花秋月,笑谈沧海桑田,洞悉人情冷暖,静观世态炎凉,内心淡定平和,目光透澈澄明,几乎达到了长生不死的人才拥有的阅历和境界。这个时候,他再来打量眼前的大千世界,满目既有春情浪漫、十里桃花的美景,又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深邃穿透力。

一部《活着》,或让余华永恒;深读《活着》,可让自己重生。

 

注释:

①余华:《活着》,作家出版社。

②曹雪芹《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

海明威(美):《老人与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周桦:《褚时健传》,中信出版社

⑤余秋雨:《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现代出版社。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