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匠》是哈斯朝鲁一位蒙古人执导2021年上映的作品,影片里的人物全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的表演是那么的纯粹,那么的自然,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些生存在上世纪北京的老手艺人。
敬大爷如今是个九十三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他有八十多年的剃头经历,至今仍住在北京胡同的大杂院里,过着北京城内最底层最普通也是最平淡的生活,他经常给老主顾们上门剃头、聊天,回家后拨弄着自己那座每天慢五分钟的老座钟。
他希望每个人(也包括他自己)干干净净的来到人世,也希望人们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离去……
剃头匠是中国民间的古老职业,手艺精湛,历史悠久。虽然现在遍地都是发廊,但这门手艺没有失传。在北京的胡同里,一位老人依然在走街串巷,几十年如一日地为他的老主顾们服务,眼看老主顾们越来越少,剃头匠敬大爷开始感觉到寂寞,免不了为自己的后事发愁。
敬大爷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干净、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打扰子女,不给他们添麻烦。
敬大爷从十二岁学剃头,干了八十年,现在已经九十三岁了,孤身一人,仍然眼不花、手不抖,服务周到,深得老主顾们的喜爱。可是敬大爷不愿意把自己的心思告诉他的老朋友,这是他一个人的秘密,他一面给老主顾剃头,一面观察人家的安排。有一天,他忽然想起自己已经多年不照相了,至今还没有一张能够用作遗像的照片,于是,他开始悄悄地为自己准备。
他发现,拍一张令自己满意的照片似乎很不容易。
还要一身体面的中山装,以及殡仪馆的告别仪式要用的500字生平简介等等......
敬大爷虽然生活俭朴,但是个十分讲究的人。时间慢慢过去,生活平静,日复一日。
每天敬大爷照例清早出门,为安排好的老主顾逐个理发、剃头、刮脸、剪鼻须、按摩。一边天南海北的聊天或者打麻将,某个早晨,米大爷病逝了。又一天赵大爷被儿子接走了。
敬大爷觉得越发孤独,一天,他忽然昏倒在大街上,生命同灵魂一起出壳离他而去,可是一切都还没安排好。
这部老电影,我看完后甚是有感,心中触动,甚至可以说是感伤。
上世纪的传统手艺人剃头匠——敬大爷的晚年生活,一位老北京,一口老闹钟,一个工具箱,一辆小三轮,住在一座即将拆迁的老房子里,偶尔打打麻将,除了给老人们剃头以外就是来一盘爆肚儿,在窗边看着行人熙熙攘攘。做人要干干净净的,利利索索的,这是他的口头禅,一把梳子。总是会在口袋里时不时的拿出来整理一下自己的头发,头发梳得饱满,顶上两指,侧面一指,用老北京的话来说就是讲究。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他的那口钟,总是慢五分钟,起床后敬大爷得自己手动调快五分钟。每每看到这个场景心里总是五味杂陈,为什么呢,他说过这辈子没和人吵架,没红过脸,是一个邻里公认的大好人。他虽然九十多岁,但每天都坚持给老伴儿们理发,一把刀一条剃刀条儿,这就是他的所有。他有时候也自己发呆,在他的眼里仿佛读出了答案,落寞,通透,与世无争,为何?他一生坎坷历经沧桑但并性善良,但他的手艺与人情味却未在岁月的风沙中被消磨。
时代在变迁,他却依旧。他就像那一口钟,动的慢了,想努力,都赶上却总是被拉下。
他也通透了,明白了。活着不求别的,只求自己能开心,无欲无求,心安理得地活着,不麻烦别人,自己的死自己负责,善良却又要强。他只是能活一天是一天,一个落寞的背影,最后看到他躺在床上起不来,那口钟也停下了,屋子里的那只黑猫也一直看着他。那一刻我觉得他走了。可是呢,他没走,他的寿衣棺椁,让儿子带走保存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得上,倔强的小老头依旧骑着它的小三轮儿,走进了冬天的老北京里。
至此影片结束,影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心里略感压抑,一种莫名的感觉涌上心头,一位经历了世纪之变得老人,在岁月的流逝中坚持自己最后的理念,甚至可以说他是一种执念。时代在进步,欠缺又有很多东西在不断地消失,敬大爷就是其中之一。
试想这些有情有义的东西,人性之间纯真的感情都消失,只剩下金钱与利益来衡量这世界的温度,这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只剩下冰冷。
导演最后没有安排他离开人世,这似乎在暗示着时代在变化,但那些传承的东西不会消失。
他会存在于那口钟里,随着时间的流逝让人怀念,让人回忆。同时也让人们来传承,来继承那种文化,情怀,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些勾心斗角,利益纷争。
他们推动了这个时代车轮,却没有赶上这个时代的火车,永远留在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