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叶春明的头像

叶春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5/10
分享

瓯江源清悠悠,乡野诗韵浓


                                 ——游古堰画乡诗外漫谈

叶春明

自从家里增添人口后,近年来,我基本上没有参加单位组织的类似春游活动。今年,小女儿上幼儿园了,有所脱身,也说服了内人,于是我就去旅行,御下超负荷的生活和工作,放飞一下心情。

虽然我是从海岛农村到城市的,但去野外活动还是挺活跃的。劈开参加集体活动不谈,主要是现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高楼,河道的“绿豆汤”说不清是什么味,还有喧嚣,也说不清是雾还是霾------。但往乡下行游,走的越遥远越深处,眼前的迷障就越少,眼界越清亮,呼吸就越轻松,心情就渐渐愉悦,思绪越清晰而飞扬,有豁然开朗之感觉。

2000年,为了大女儿读书、城市文化氛围浓厚和略高薪水,从县城调到温州城区工作。但到温州五年后,我第六感觉经常显现,于是,有想返乡思想萌动,无论初心的想法如何,但退休后一定“告老返乡”,叶落归根,是我不变的永恒。在家自留地上,种些粗粮和蔬菜,度过晚年简节朴实生活。因此,到了周末和节假日我经常跑到老家,一方面看望年迈的母亲,另一方面就是去乡下海岛港口进行清肺。再从创作角度考虑主要是乡野村庄有广阔天地,是创作源泉,是诗意栖居。去寻求一个人的自在,追求一种个人孤独而不寂寞,完善一种一个人修行和坚守而不心滞,梳理人生诸多凌乱头绪而心不紊,保持一个人清静后的过滤而沉淀,启迪人生之路新的航程。现在喜欢乡野,除了上述理由,更多的是为了某种逃避;逃避喧嚣,逃避异味,逃避龌龊,甚至逃避雾霾。

情溢古堰瓯江源

这一次,单位组织去丽水古堰画乡、白云山森林公园春游,除了上述所有借口外,作为生活在瓯江畔的温州人,我还是迫切想看传说中的瓯江源头的堰头村。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乡野的泥土上,是不有别致草丛葳蕤,百花绽放,参天古木,青藤爬树,山野幽居,岫壑浮云。

那天早晨春光明媚,和煦暖阳。八点半,我们准时出发,到了丽水青田县域开始到古堰,沿途一路山清水秀,樱花芬芳,三月桃花人面红,紫藤盛开,紫荆绽枝头,杜英似秋枫。下车站,古街灯笼挂勾檐,酒楼飘旗,景点检票处的绿野广场左侧,摆放有二架直径约3米的大型圆形水车。到了古堰头渡口,两艏紫木舟徐徐靠埠,等待着游客待渡。古亭嵌樟树和竹林间,爬山虎绕古廊,春风掀起江波,天空中悬挂着发白太阳,迎面灿烂笑容的导游,开始向我们叙述景点。真是风光旎旖,心情惬意时刻。一时,想起日前读到宋代词人张元千的词《渔家傲-题玄真子图》,不由便有几分会心的微笑。张元千这般写道:钓笠披云青嶂绕,绿蓑细雨春江渺。白鸟飞来风满棹。收纶了,渔童拍手樵青笑。

明月太虚同一照,浮家泛宅忘昏晓。醉眼冷看城市闹。烟波老,谁能惹得闲烦恼。

远远山浮云环绕着春江,细雨迷濛、斜风中白鸥飞翔、渔翁春江垂钓,古树古亭古屋,春风轻拂,心无牵挂。不幕荣华,流连山水,不为世俗烦恼所困扰的超然物外的情怀,真是一种充实康健的悠闲!

常听有钱的人说挣足钱后就去游山玩水,又有勤劳忙碌的人说过忙过这一陈后去品尝祖国的大河江山,却很少听到有权的人说失了权后再去闲适。可见,钱可以不少赚,工作可以暂歇歇,权却难以割舍。只有文人墨客最知道享受闲淡和孤独,在悠闲中,用心去陶醉大自然美景变化,在孤独中清享诗意栖居,哪来失落感和寂寞?文人做官,不那么容易做得最好;文人退官,却大有可为,诗文创作,正是他的美差和真爱呢!

中国古代石拱桥和堰头村的“水上立交桥”属于历史文化古迹,这里有古樟树群、古镇、古村落构成的美景时独树一帜。堰头村历史悠久,背山面水,千年古樟群浓荫蔽日,自然风光优美,有曲径通幽之感。

古樟树群现存9棵,树龄均在1000年以上,最高达1500年,分布于渠首至三洞桥主干渠两岸,千年岁月沧桑默默捍卫堰渠,成为历史的见证,也是堰头村的风水树。

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村落布局临通济堰大坝主干渠北岸而建。村落形态比较完整,至今还保存有二十多处清朝至民国时期的古民居,多为三合、四合式两层楼天井院落,门楣题额主要有“懋得勤学”、“南山映秀”、“玉叶流芳”、“佳气环居”、“景星庆瑞”、“三星拱照”、“光荣南极”。

堰头村历史名人辈出,明、清时期是叶氏宗族的聚居地。明代,叶氏从处州松阳迁居于此,勤耕苦读。几代人的韬光养晦,至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叶氏宗族科甲不断,仕宦众多,鼎盛时期连出了五名进士。这真是验证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士,一方人筑一方城。

赤岩勾勒起千年的怀古

我们这次组团春游有34人,他们都跟随导游快速地往堰头村古街奔去,而我独自慢游,未经碇步,就沿一条三、四米宽的溪岸道行走。远远望去,树荫蔽日,溪流淙淙。再行一程,溪底赤岩上的水瀑如素织绸,又雪花飞溅。站在文昌阁前,我凝视很久,穿越一千五百年前,有个地方石头颜色很相似,心理豁然想到湖北黄州的赤壁,忆起苏东坡千古流传的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联想到苏东坡因“乌台诗狱”案件,悲惨遭遇,而被贬黄州流放的惊心动魄文学历史故事--“乌台诗狱”:

宋神宗执政时代,朝廷一群奸臣文化官僚无中生有地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朝廷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和意象作上纲上线,对号入座地推断和诠释。搞了半天连神宗皇帝也稀里糊涂,最后还是听信谗言,在将信将疑之间不得已地判了东坡的罪。

人人们通常会想,像苏东坡的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时代的无上骄傲和自豪。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十分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事实相反,越是超越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上层阶层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事迹和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排挤他、压制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是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其与健康生态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黄州是苏东坡的被贬之地,又是苏东坡再生之地。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还是很凄苦,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从他自己写给李瑞叔的一封信描述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宇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我初阅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名人是很多朋友的。日复一日的应酬,连篇累牍的唱和,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基本内容,他一半是为朋友活着。但是,一旦出事,朋友们不仅不来信,而且也不回信了,那怕是一两句起居的安慰话也好苏东坡在黄州不仅物质艰苦,且精神上孤独无言,对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那阙著名的“卜算子”。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选找无言的山水,去选找远逝的古人。像苏东坡这这样灵魂竟然寂静无声,他没有在沉寂中灭亡,而是在沉默中爆发。

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他无情地剥除自己每一点异己的成分。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使他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会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修炼于穷乡僻壤,再生于一次灭寂后崛起。在黄州创作出千古绝唱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

大文豪苏东坡,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最重要的是还是个享受生活的美食家,走到哪吃到哪,相传东坡肉就是他在被贬黄州时发明的杰作。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既不被王安石的改革派赏识,又不被司马光的守旧派认同,属于官场上不得志的。但是他本人为人真直,高风亮节,处处为百姓办事,比如修“苏堤”,疏浚河道等。正因此,反而成就了他,极大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他的诗词中流露出对自己人生境遇的深度思考,并上升到哲理高度。比如《浣溪沙》: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沐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词创作的时候,虽属寒冬腊月,但是他的心里早已充盈着灿烂的春天。为啥一顿普通的野菜能吃得这么香呢?因为苏轼此时的心境改观了(要离开谪居的湖北黄州赶赴河南汝州上任),不再意志消沉,而是变得充满生机和希望,就随口说出“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样的哲理诗句。生活原本就该是这样平平淡淡,好好享受其中的乐趣,哪怕是一顿清淡的野味,一杯香气淡雅的清茶,自己知足就好了。

这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绝境,只有绝望的心,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本来期待的东西,无论是一种生活,一个人,又或者是一件事,或许最终未必能达到你设定的目标,也可能根本不能百分百实现你的预期,但只要你肯努力就有机会,而放弃就肯定没有可能。尤其是在逆境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好好享受生活,贪欲太强,想得太多,只会让你身心更加疲惫。我们不应该气馁和抱怨,而是心平气和,“今人事,听天命”反省自身,思考人生,让自己快速成熟和成长起来,以另一种的方式东山再起。

倾心余事做诗人

一路行走,在古树绿荫下,穿过古村古屋古街,店主摆设丽水三宝:青瓷、宝剑、石雕,以及土特产品。游逛至通济堰,通济堰有一江阁,江阁之东有一亭,亭中有南宋的副宰相何澹坐立雕刻石像,江阁之南有詹司马、南司马的站立雕刻石像。他们为处州治水,疏浚通济堰,开凿洪塘,建堰渠、筑堰坝立下汗马功劳。

通济堰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距离丽水市区大约20多公里,该水利工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是浙江省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由于其古老的历史渊源,所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江水、青山、滩涂,古镇、埠头、村落,尤其是那些矗立在瓯江两岸千年苍劲的参天古樟树,更让人感觉历史沉淀的厚重和高大挺拔。

登上江阁,一览胜景。堰水潺潺织素绸,春风迎客登江楼。游子今幸舒望眼,两岸青山来去鸥。江水滔滔,碧水清流。此事此刻,我仿佛进入李白的《清溪行》诗境中来。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李白一生游览过多少名山秀川,在游清溪也写下了好多有关清溪的诗篇,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帝京,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戚,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去古堰画乡,一路有水。江水、湖水、溪水、泉水是眼前的,河水、海水是想象的。这些水都是山的如汁,或者是情绪,当我与水相映,与水相融,其实也是与山相映,与水相融了。在山中,我就是直接的青,直接的秀,就是可以移动的山水。而实际上我已大过于此山此水,因为山高人为峰,我看到更多的山绵延到天边;想到更大的清水滋润了人间;想到如镜的清水镀亮了人间;想到在海晏河清,朗朗乾坤下,我若能创造出更多的成功文学作品,给人们以心灵慰藉,这是我人生后半生愿望。正如孟子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足兮,可以濯吾足。

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不能对名利贪多求全。我们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有文学梦想,这本是好事。但如果贪念丛生,只要有好处,什么都敢想,什么都去沾,就不好了。这会让自己变得浮躁、势力、浅薄、狂妄、不明智,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也不知道怎样的追求才合于自己的心性,更不借助道德良知和人间正义来滋润心性,让心性有如一匹瞎马,无人驱驶,兀自奋蹄,机械而满目地奔驰。文学本该是一种最人性内在的心灵呼唤和向善向上心灵的教育,如果把它变得复杂、邪恶、争强夺利,就有失文学的本义了。文学创作是个人自由意识与自然规律性、与社会发展良性相交辉映。如果一个创作者因为参加赞助性文学采风、笔会和征文大赛活动,每个参会者成了广告员,以奉命写作的形式回报赞助。写出来的应酬文学作品,能有多少文学价值呢?如果一个作者在俗名俗利中地钻营和厮混有多少意义,市场会有多大,诗会行走远方吗?

坚持写作不容易,能写出一点儿有分量更不容易。因其不易,所以想得到回报。这本是一种正常的心思,但还未得到前挖空心思去捞,得不到时就骂娘,对得到的人狠狠不平,猜测、诋毁就极不正常了。多年的沉默寡言和宁心静气已让我对外界有些麻木。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博客、微博,电脑是2000年初的手提小电脑,不能上网,手机和qq只用来打电话和发短信,写诗依然是用办公用过的背面空白的纸,一只出水较快的钢笔。我觉得文学就是一个死理:炒作、包装和狐假虎威最终无效,作家诗人只能通过作品质量才能立足。所以,我的古板、封闭、落伍,其实是一种自信,虽然文凭不高,但自信自己多少有一点点才气,于是特别珍惜,因为才气不高,经不起折腾和消耗,于是比较努力勤奋,经常凌晨1点上床睡觉常有的事;也信任历史这个文学终极裁判的公正,一时的喧嚣终将退潮,好作品必然水落石出。散文诗《东瓯潮汐三部曲》、《山海萦怀》获有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原中文系副主任卢永麟担任评委的中国诗书画家网、中国散文网举办的第五、六界“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夏日海风的旋律》获第四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古体诗《诉衷情令-冬夜怀乡》、《水调歌头-大罗山春行》、《渔家傲-观海念母》、《满庭芳-瓯江水滚滚东流》和《海堂春-碧水清欢度》等分别荣获2018年“琅琊杯”当代诗书画家精英赛和“天籁杯”第十五届中华诗词大赛一等奖、金奖提名奖。2019年3月5日创作的《七律-加入中华诗词学会感怀》入选《中国诗歌网》(旧体诗)“每日好诗”榜。

我要感谢开阔明媚的烟墩炮台山森林,清波碧绿的白慎河畔,清新空灵的府东湾乐昌含笑林园,幽静的绣山碧湖,爽朗静谧的杨府山------。是它们将我的自由我的幸福安顿下来,并无限放大。更要感谢人生路上的我自己,我是渔民的儿子,父母大字不识,不懂岛外世界,一切由我做主,自己把自己带上了诗与远方之路。最感谢的还是舒展性灵的诗歌、萨克斯、书法,是它们让我获得人世深处的自由和精神抚慰。刘勰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我自知仅有的才情不足以支撑我到达远方,而能拥有一份宁静清亮雅正的心灵,倾心余事做诗人,我意已足。

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通济堰到堰头渡口,繁花似景,翠竹郁郁,林亭相间,春镇草木深,沿着瓯江,一路是石头路,鹅卵石子滩。经过清溪,游客们站在碇石上争相拍照。 过了碇步,我们都可以看到沿江畔随风摇曳的芦苇丛,芦苇们见到我们都跳起了优美的舞蹈。这独特的风景,豁然想起诗经里的《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抒情诗,它抒写的是怀人之情,表达了诗人某种执着的追求,在艺术上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诗经》中的佳作。全诗分三节都是围绕同一中心,抒写作者对恋人的一种执着的思念和追求。这一执着的精神一直贯穿全诗的始终,在诗中有淋漓尽致的表露。其实,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做任何事要有所建树,也同样要有这种执着精神。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三句词解作“人生的三大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归纳的三大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执着追求并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其实在《蒹葭》中就已经包含了其中第一、第二境界了,而第三境界“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正是诗中主人公所没有达到的。因为这种不能企及地方诗人创造出一种似花非花、空灵而又飘渺的意象。一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便将我们的生活所有可望而不可及的事灵巧道出;而一句“宛在水中央”与“在水一方”,虽然表达的是相同意思,却不显重复冗长,而是更有韵味,意如断弦之音,铿锵而悠长。

作家创作是复杂的精神活动,必须有适宜的心里情境,心虚气静,不为任何外界所扰,成见所缚,疏通心中的阻碍,使其心神能保持纯净状态。保持执着的精神,贯穿作品始终。保持清明的心里情境,使文思通畅,以便充分抒发感情,创作出成功作品。

看看书,观览江河,在湖畔的草坪地里翻个跟头;在和煦春天里,带着帐篷与家人露宿;在雨霁夏夜,拿着鱼竿垂钓;这都是一种性情、真喜欢,也是一种真快乐,放飞心情,才有诗和远方。

不过,悟事与人的年龄及经历是相连相关的。就拿读书来说,我在农村年轻时就背上书包,到村的山凹上,山岭头,垄埂树丛中看书;后来因工作关系调动县城和市区,休息日偶尔也到海滩,港口,江边看书,有时后候默默地念,有时候是大声有表情的朗诵。后来到四十岁以后,反倒不会专门到野外看书了,觉得被人看到了,会说“作”,是故意的形式大于内容。五十岁以后,自己有主见,想到哪里读书,就到哪里读,船上、车上、码头、车站、机场、野外,只要自己能静心入境就看或上网听远程教授们讲座。看自己喜欢的书籍,深知学习不是为别人而学,而为自己而学。孔子说:“五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大概是这样意思: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已成熟,这时候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就绝对不会做出逾矩的事情。就像看书,想看什么书,想在哪里看,想什么时候看都可以。只要不在领导台上做报告你非在台下大声朗诵高尔基《海燕》就可以了。古代的人寿命普遍不高、信息闭塞、学历普遍低的情况,孔子说七十可以从心所欲。现在似乎可以提前到55岁上下。因为55岁之前还在台上,掌握着权力,毕竟谨慎为好,免得晚节不保。对于文心旺盛的人来说,在任何年岁,你都可以随心所欲,只是不要去冒犯的行为规范就可以了。

用灵魂感受乡村的独特诗韵

游玩堰头古街及通济堰,时间已至中午。春天,和煦的太阳照亮古村,风清气爽,波光粼粼的瓯江边,微风吹动,我们乘着游船,从堰埠出发到保定(画乡),观赏两岸边的风景。游船在碧碧波荡漾的江水中前行,岸边都是古朴的房屋,屋子外墙都是有头大的鹅卵石砌成的。无轮往哪边看,我们都可以看到随风摇曳的芦苇丛,芦苇旁有几颗古树,树上爬满了藤。游船开过的水面荡起一层层的波浪。用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来形容此时的美景时再适合不过了。

画乡位于大港头镇,临江而建的画廊、酒吧一条街,本乃古镇商业街,而今已是画乡核心景点。沿街青砖素瓦、木楼飞檐,典型的江南古镇建筑。这条民国时期曾经繁华一时的古街,如今飘荡着时尚元素的临水古街,两边巴比松风格油画室摩肩接踵,间有制陶作坊、酒吧门面。慢慢转悠,走走停停,看到了许多许多油画,时而还看见学生们的现场涂抹。其实,我看不懂画,也不明白画中的韵味,只是明白它的含义不只是小镇或村落的古朴,而是他衍生出来的古村落独特文化。古街头的古樟埠头旁,有两株巨伞状撑开的千年古樟树,树下有始建于清代的双荫亭,者是古街最为古旧的风景、最吸引游客的眼球,所以这里比较热闹繁华,人流较多。这条400米长的历史古街两侧大多是销售油画艺术品的店铺,古美其名为“画巷”。

这里浓浓的乡野气息,古朴的山村情调,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酷似法国首都巴黎南郊的小山村—巴比松村,所以大批中外画家、圆眼大师集聚此地。催生了集油画、酒吧和民俗民品于一体的多元素文化一条街,吸引全国各地游人来此写生、采风、观光。尤其是这里画家们,继承并发展着法国巴比松画派的风格与精神,不仅以写实手法表现自然的风貌,而且还致力于探索自然界的内在生命,力求在作品中表达出他们对自然的真实感受。行走在大榕树下的画廊里,自认为本人走过这个村落的文人雅士吧!让这清丽宁静的景和朴实平和之人,如古堰涓涓溪流温润着我,吸引着你,让彼此的心情有诗一样的美韵,画一般的绚丽。

真羡慕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的悠闲自在、轻松自得,走在这青石铺就的小街上,仿佛就走在了唐代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里:“中岁彼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水淼山长大港头,千年过客空悠悠。平川万里吴天阔,鸥鹭一行画满楼”。我同感身受,不知是诗意打动我,还是自己在其中。积善之人,天作美,这春风,这天气,与我们真切的惬意。

空气中散发着一股清新的气息,这春风也真能勾勒人们的情思?我坐在石台阶上,面朝瓯江,波光涟漪粼粼把思绪浸染得淋漓尽致,引思索的情愁蔓延。一首游舫逆水而来,水波长长,光影斑驳,游人欢呼雀跃。看渔舟轻扬,在清清的江水中游戈,我多想是一条自由的鱼啊!此时徜徉于斯,多想饮一盅古堰家酿酒,品一杯香茗,呼吸清新的空气,对着悠悠瓯江和巍巍青山陶醉。让城市的喧嚣、世事的繁杂远离,让你我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安宁。

岁月在一页页的素笺上流转,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回望古堰画乡,如一幅丰富动感的多彩山水画卷,随着历史的车轮徐徐展开,见证了古堰的兴衰荣辱,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为中华古村落文化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用心行走在诗意古堰街巷,用灵魂感受这乡村里的那片独特芬芳的诗韵。为此我作《游古堰画乡感怀》:

园林雅,紫荊妍,春风荡漾醉心田。

竹滴翠,阁流丹,清溪入泮草含烟。

堰头渡,藤爬树,波光粼粼荡云天。

文昌阁,古樟荫,函桥碇步溪碧涟。

舴艋舟,江中游,干年港埠悠然闲。

风景好,斜阳照,白雲森林润绵绵。

瓯江源,清悠悠,古堰画乡诗韵浓。

紫藤绽,缤纷美,人间最好暖阳天。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