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尧尧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1877年出生于德国,1962年去世于瑞士。1946年,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诺奖颁奖词为:
for his inspired writings which, while growing in boldness and penetration, exemplify the classical humanitarian ideals and high qualities of style.
他那些鼓舞人心的作品,一方面具有勇气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体现了经典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品质的风格。)
黑塞半生游历,涉猎颇广,一生勤奋,创作颇丰,尤以《在轮下》、《荒原狼》、《悉达多》为代表作,影响了世界上众多读者。这位终生创作的文学大师,不仅写小说、随笔,思考哲学,绘画,写诗,还写童话。
童话,在黑塞笔下亦有浓厚的哲思色彩,今天,我们就来看《影子戏》这个作品。它出自《黑塞童话集》,属于早期作品。这篇童话在整本《黑塞童话集》中是独特的。一是黑塞生前,从未将它发表在任何书中;二是这个故事,实在令人心碎。
“我们就像住在宫里的影子。”诗人对一位来访的故交说,此人在死气沉沉的宫里住了一天就坚持不住了。——《影子戏》赫尔曼.黑塞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座宫,宫里住着两个男人:男爵和诗人。他们都爱着一位夫人:阿格纳斯夫人。
夫人青年守寡,与瞎眼的姑妈和侍女住在寂寞的屋子里,与此寂寞形成对比的是她本人的灿烂鲜活,似“夏日清晨的玫瑰”。
夫人博爱一切,既接受所有人的爱慕,也对人们付出爱意。
众多仰慕者中男爵追求成功,可他的爱并非夫人的唯一,男爵也心知肚明,偶尔责怪,却不熄灭追求。在死气沉沉的宫里,对夫人的爱近乎奢侈的阳光照进,温暖了他的心。
而不喜纷争与喧闹的诗人对夫人也很仰慕,只是,从来都是静默的。作者赞扬这种沉静的爱,写道众多爱慕者中最爱夫人的,就是诗人:“他一见夫人,心就狂跳;听到有人说她的坏话,就伤心难过,摇着头不肯相信;孩童说起她时,他眼睛闪亮地偷听,仿佛在听一首歌。对阿格纳斯夫人的梦想是他所有想象中最美的,他用西风、远方青林和葱绿春草等所有心爱的美好事物围住她,把自己那稚气又无用的生活中的全部思念和热忱都投入此景。”(上海译文出版社,译者黄霄翎)
他这种纯粹的爱慕,投射着黑塞的爱人思想——博爱,不占有。
男爵的追求,诗人的和善安静,和男爵弟弟大不相同。
作为一个来访的客人,男爵弟弟狂傲无礼,十分粗俗。因为他自己发了财,便奚落哥哥落魄潦倒,不仅和哥哥常闹腾,也嘲弄诗人,可以说是个目中无人的家伙。
他一见到夫人便为她的魅力所折服,开始追求她,得手后庆幸自己居然能“征服”这生灵。注意这个词语——征服。因此,他把她看得比别的女人更重。
当他看到夫人和哥哥在一起,愤怒油然升起,加之夫人拒绝了他夜晚的邀约,更是引发了他的嫉妒。为什么玫瑰不该属于他一个人?
故事的结尾,男爵弟弟踹上猎枪,打死了诗人。在那个黑漆漆的夜,读者若不细看,几乎也要以为诗人是去和夫人约会的,或许也会如枪手那样叹道:连他也是一个!可诗人拿着黄玫瑰夜访只是“弯腰在铁门把手上印下一吻”。再仔细回溯,诗人连续三年都在夏天把这“罕见玫瑰的初生花朵”放在夫人的门槛上。诗人唯一的目的就是“深感欣慰”,能够为爱的人献上“谦逊的无名问候”。
献玫瑰有什么错呢?
更为暴力的是:男爵弟弟打死诗人纯属误伤。
他原本是想打死哥哥的。
这惊心的嫉妒。
人类七宗罪中有一罪便是嫉妒,许多人都认为此罪最甚。创世纪中有一桩血案,那是第一桩人类谋杀案,便是由嫉妒引发。亚伯和该隐。《圣经》箴言篇有言:“嫉妒是骨中的朽烂。”可见对此的恶弃。
它实乃是一个人对自身无力的逃避和推脱,它本不强大,却可以毁坏纯美和无辜。
罗素在《幸福之路》里谈到嫉妒,说它是“最不幸的情绪”,只要不受惩罚,嫉妒者就会行动,只要能力允许,嫉妒者就会设法剥夺他人的优点。仿佛这样做他自己便能得到那些优点。但罗素亦提及庆幸人类还有另一种人性,那就是“补偿性的情感,即羡慕。”
《影子戏》中的诗人正怀有罗素提到的这种人性。
他仰慕夫人的灿烂和生命力,陶醉在爱中。这种爱便是,去爱。
谚语有云: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故事中的夫人和诗人便是这样的人。正因为如此,《影子戏》的结局令读者心碎。
对大多数读者而言,这样的童话结局是一种挑战。
而这篇作品写于1906年,我们不难看出青年黑塞早期的创作中,那淡淡的哀伤。
这和后来他加强批判的作品大有区别。
后期的黑塞在创作上广泛运用隐喻、象征、幻想、意识流等多种手法,直击人的内心冲突。如这本童话集中的《笛梦》便可看出。它写于1913年。
整体而言《影子戏》是一篇浪漫色彩浓厚的诗意之作。
不妨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