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展雪林的头像

展雪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5
分享

慢慢古道暖暖情(二)

             青石关

拜别了普通村,我们驱车去了齐鲁古道的雄关——青石关。青石关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青石关村,北邻淄博市博山区白洋河、樵岭前村交界处。青石关地势险要,素有“齐鲁第一关”之盛名,更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青石关不仅是齐长城著名的关隘,还是闻名遐迩的齐鲁故道。这里既是军事要塞,又是交通中枢,故设重关镇守。今有205国道、滨莱高速经过。2001年,青石关村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走进青石关村,看着张老师轻车熟路的模样,我们才豁然明白,原来张老师就是青石关村人,王莉姐真是有心了!听着张老师热情地介绍,看着王莉姐忍着腿伤始终毫无疲惫地陪着我们,心里登时一股暖流缓缓流过,眼眶不由得湿了.......

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很快来到了通向青石关的胡同小道。说是小道,其实在当时,这可是通向青石关的主要通道。一路上均青石铺就,青石关由此得名。听张老师说,路两边古时俱是客店,因为北面来的人,登上关来不易,他们要将货物出售,有的就需要在这里住上几天,所以衍生出许多客店。现在仍有遗址,只不过早已物非人非,只有几块石碑残留着历史的痕迹。张老师指着其中一处院落告诉我们当年蒲松龄为写《聊斋志异》曾在这里落脚,他知道青石关为齐鲁要道,人流量大,便到青石关村搜集素材。他在村北的老槐树下摆上小桌准备好一大桶茶,每当经过青石关的人口渴了找蒲松龄讨水喝,问茶水多少钱时,蒲松龄摆摆手说我的茶水是免费的,但是你们想要喝水就要留下一个故事,就这样蒲松龄在青石关搜集到很多民间故事,为《聊斋志异》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蒲松龄在青石关创作期间,被青石关的险要而震撼,还专为青石关创作了一首诗《青石关》,这是蒲松龄先生现存于世的最早诗篇。

其实青石关村还保留着很多古院落遗址,张老师一边指着路两边的院落,一边给我们讲述这些院落里的主人,他们俱是这里的开拓者。当我们走到一块石碑前时,张老师介绍说这是“孔子说奇处”,当年孔子周游列国,途经青石关,在这里休息,顺便给学生解惑一些奇怪之事。另一说,也叫“圣王休憩处”,讲的是一八六二年,淄川知县多仁巧立名目,多收钱粮,激起淄川广大农民的不满,大家推举淄川城东纸坊村的刘培德领导起义。刘培德为扩大影响,巩固起义组织,决定成立“大汉政权”,并号称“大汉德王”。清政府在派吴载勋镇压不利的情况下,不得不派负责山东、河南等地的军事统帅僧格林沁,亲自到淄川镇压刘培德起义。僧格林沁由南往北,路经青石关,当他走上关南门外的石铺路时,忽然马失前蹄,被掀于马下,他只得在此休息一会再走。后来,有当地乡绅刻《圣王所憩处》石碑一块,立于道西。此碑于一九三九年被占领青石关的汉奸兰干臣所毁。碑中的“圣王”,即僧王——僧格林沁。僧格林沁是镇压捻军的刽子手,一八六五年,在菏泽西北一带,与太平天国遂王赖文光、梁王张宗禹领导的捻军作战时,被击毙。

旁边还有一碑,上刻“奕芳百世”。碑斜躺着,字迹大多已经磨损,但仍可以看出几行:“青石关,南北通衢也,北祀元帝,南奉慈航,两崖嵯峨,一径崎岖”。石碑东边的房子,据说是汉奸兰干臣的办公室,后来被改成当地学校。

我们继续往前走,每走一处,张老师就会侃侃而谈,好像每一块砖,每一道石缝,张老师都熟悉他们的故事,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心里越发对张老师感佩不已,更感念张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这份文化大餐。不知不觉来到了青石关前,一道石砌的弓形的门洞扑入眼帘。听张老师介绍,这就是当年的青石关城堡,自古以来就是古齐都临淄的南大门,以玉皇山为屏障,借助地势险要,依关而建,有“直淄之门,与南之冲,为出兵索跨”之称。青石关原有围城,有四个门,门上均有阁楼,今唯存北门门洞和残碑。洞口右侧立明万历年间《重修玄帝庙记》碑。南门与北门之间相距100米,门楼上设炮台,对向鲁地,今仅存“青石关”石刻镶嵌于门址东侧的学校山墙上。我们看到靠近关门西侧有一棵古槐,树干用四五个铁箍固定,虽逾千年之久,仍枝叶茂密。据张老师介绍,东边也曾有一棵,但已经枯死,遂挖走树桩,夷为平地。张老师还说,其实,当年青石关沿途都栽有槐树,沿途的槐树是当路标用的,出去的人只要记得路边的槐树就能记着回家的路。当时齐国陶瓷很有名,出产的陶器多数卖给鲁国,所以从齐国国都临淄到鲁国国都曲阜沿路和村庄都有老槐树,这一路又称古代陶瓷之路。听到这儿,不由得越发钦佩古人的智慧。

站在青石关上,遥望远处连绵不绝的群山,近看脚下斑驳的青石,心里不由得感慨万千。站在关口,耳边仿佛传来战鼓声声,多少好男儿,热血染夕阳;又好似听见独轮车艰难攀爬的“吱呀,吱呀”声以及骡子、马、牛呼哧呼哧的喘息声……

穿过青石关时,一道几乎深达15——20厘米的沟吸引了我们,原来这是当年独轮车轧出的车辙沟。想想当年得有多少车辆经过,这些车辆又经过了多少回,才能轧出这么深的车辙。深深的车辙沟,又承载了多少独轮车的梦想,又吞咽了多少车夫的汗水和酸苦!再往下走,就到了老百姓所说的关沟。关沟,其实就是夹在群山之间通往青石关门的小路。因其在群山之间,状如一道沟壑,又因其位于青石关之下,故老百姓称之为“关沟”。这条不足几公里的关沟,两侧山峰苍翠,壁如刀削,接近关门处,是关沟最狭窄、最难走的地方,两边峭壁雄峙,山势呈“V”型,最窄处不足两米,过去只能通行一辆木轮车,一旦堵塞,两三天不能通行。据张老师介绍,当年来往的车子排成长队,若是“闹了关沟”,谁也不让谁,一等就好几天。其实仔细看,关沟之上也有台阶,但日久天长,磨损得相当厉害,如果不是张老师说,我们几乎都没有发现。听张老师介绍,这些台阶大约123级。为何是123级?我们探询着望向张老师。他微微一笑:一二三,加油上啊!哈哈,原来如此!张老师的风趣登时不但给我们解了惑,也驱散了我们一路的疲倦。看着那深深的车辙,听着张老师绵绵不绝地讲述,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辆辆独轮车艰难爬行的背影,仿佛感受到一群群人堵在关口,拽着衣襟擦汗,踮脚前望的焦灼与期盼……

沿着关沟,我们一边欣赏着两边的风景,一边继续聆听张老师介绍沿途的逸闻趣事。关沟上的岩石日久天长风化了许多,多处都张牙舞爪的,而且有的地方既陡且滑,我们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一个不留神就骨碌下去,摔个鼻青脸肿。不过听张老师介绍,这路上的岩石,不全是风化的,大部分其实是当年修建长城时被民夫凿去了一块又一块,以至于现在的路如此崎岖不平,坑坑洼洼。好个投机取巧的民夫,只是苦了这上关的百姓!

关沟两边林木苍翠,山峰耸立,石洞一个接着一个。听张老师说,几乎每一个石洞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最有名的要数牛鼻子洞、陈抟洞、扒钱峪以及石门。

牛鼻子洞,讲的是朱元璋杀牛的故事。话说他小时候家里穷,曾经来这里给一富裕人家放牛。无论刮风下雨,他都要到山上放牛,辛苦不必说,有时吃不饱。有天夜里,他饿得实在受不了,就起来杀牛吃。折腾了一夜,天也快亮了。但是煮牛肉的锅是偷来的,天一亮,锅送不出去,杀牛的事,就要败露。朱元璋非常着急。他为难地说:“如果天再黑一阵就好了。”因为,朱元璋是真龙天子,金口玉言,说完,那天就真的又黑了起来。所以,这天亮前的黑一阵,是朱元璋封的。他趁着天亮前的一阵黑,送走了铁锅,并把牛头挂在青石关瓮口道北边的山崖上,牛尾挂在了樵岭前那边。天亮后,主人家不见了牛,问朱元璋。朱元璋说:“牛钻到山里去了。”主人到山上一看,牛鼻子果然露在山崖上。于是,用绳子拴住牛鼻子拼命往外拉,可怎么也拉不出来。从此,高高的山崖上,就有了牛鼻子洞。

而陈抟洞讲的就是睡神陈抟的故事。陈抟,后周神仙,好睡,人称“睡仙”。他路过此地,一看风景不错,在此洞一觉睡了808年。碧霞元君路过此地,见陈抟正在睡觉,便问他将睡到何时,陈抟说要睡到太阳晒着屁股。碧霞元君笑一声说:“那好,你这懒虫,跟我走吧”!说着,随手拔下头上的金簪,将洞穿破,阳光正好射到陈抟的屁股上,陈抟只好跟碧霞元君走了。因了碧霞元君这一簪子,这一洞口现在仍然有阳光直射进来。

听完这两个故事,张老师又指着西山上的一处洞眼告诉我们,那里有块大石头,人称“石门”。传说,石门中有许多金钱财宝,一般人是打不开,也得不到的。只有家有十个儿子的人家,才能打开石门。附近村庄有一户人家,有九个儿子和一个出嫁的闺女。为了得到石门中的财宝,有一天,当岳父的财迷心窍,叫他女婿冒充儿子,同他的九个儿子,一起去打开了石门。他们见财眼开,拼命往外搬。兄弟中,有个嫌姐夫走得太慢,就喊道:“姐夫快出来!”这时,只听石门“咔嚓”一声关死了,贪心的姐夫被关在了里面。至今,再也无人打开过。果然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心害死人!

听着张老师娓娓道来的故事,这青石关上的每一块石头,这关沟上的每一道车辙以及这山上的每一个石洞都有了鲜活的生命,都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独有的历史沧桑和厚重的情怀。这里的每一棵树木每一朵花也都历经磨难,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季节的更迭。在这片土地上,它们和一块块青石一道道车辙共同编织着自然与生命的交响曲,诉说着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人间故事。

漫漫古道,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更传承着文化的精髓与民族的记忆。而张老师热情的介绍,更让我们深深沉醉于那悠远而深邃的历史长河之中,感受着岁月流转中的智慧与力量。

                  齐长城遗址

从青石关出来,我们直达齐长城遗址。其实从刚才的青石关南边的路上,向东就能看见齐长城遗址。而且从我们刚进村不久,青石关南边的路上,古时应该有一条东西路直达齐长城,这条路我猜测应该和横顶村那边都有相连。

据张老师介绍齐长城遗址横亘于齐鲁大地,始建于春秋时期,距今已2500余年,比秦长城早了约400年,被誉为“中国长城之父”。它西起黄河,东至黄海,东西蜿蜒千余里,几乎把整个山东南北分为两半。经实地测量齐长城全长618.893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而莱芜这段齐长城遗址是整个齐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齐长城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遗址之一。这段长城蜿蜒于‌泰沂山脉之中,途经多个县市区,展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毅力。

因为在青石关逗留的时间长了点,并且已经临近中午饭点,又考虑到张老师年龄大了点,王莉姐的膝盖刚刚受伤,我们便决定不再登上长城,但好客、博学又热情的张老师说既然来了,就去长城脚下看看吧,近距离感受一下古长城的雄伟与壮观。

因为有了张老师这个学者兼当地人的引领,我们很快到达了齐长城遗址脚下。齐长城建在山上,我们途径上山的那段村路很陡,对于村民来说,下山容易,上山难啊,尤其是推着车拿着东西,那路几乎垂直,想着开车上去也不是很易,更难想象雨雪天气下,村民的艰难生活。但张老师说这个青石关村的村民生活历来不是很难,因为过路的客商比较多,客店生意兴隆,带动了整个村经济的发展,所以自古以来,这里属于比较繁荣且开明的地方。只不过现在条件好了,村里修了油漆马路,省道、国道,路路畅通,村里的年轻人也都去了大城市发展,所以村里渐渐有点空虚,好在当地利用青石关关口、古道、齐长城遗址开发了旅游资源,使得这个小村庄又日益热闹起来。

我们边走边听着张老师的介绍,待气喘吁吁地来到长城脚下,瞬间被蜿蜒曲折的长城遗址所震撼。这一段长城,现在看来就是一道非常坚固的普普通通的石头墙,蜿蜒曲折,直上山顶,远远望去,像一条龙卧在丛山之中。遥想2500多年前,那时没有吊车,没有挖掘机,巨石,陡峭的山路,都没有难住我们的父老乡亲,他们硬是靠着一双手和一副肩膀,把一块块石头,给运上山来,又靠着一双灵巧的手,把一块块石头砌成一道雄伟壮观的城墙。张老师说你们仔细看,这些石头全都是一块一块垒起来的,没有任何东西抹缝,更何况那时也没有水泥!我们仔细一看,果然如此,石块之间有的缝隙还很大,但大部分都是很小的缝,石块之间紧密相接,有的甚至伸不进去一根小手指。城墙北面有台阶,守城的人就是沿着这些台阶一步一步走上去,站在城墙上,护卫着自己的家园。有诗为证:遥望千年卧龙横,凤凰山下铁蹄声。将军横刀百战死,青石关上金鼓鸣。

站在长城上,抚摸着这一块块石块,聆听着张老师的讲述,眼前仿佛出现了千军万马,战旗猎猎,战马嘶鸣,范杞梁着一袭战袍,手握长剑,昂立城墙之上;孟姜女哀哀的哭声早已被风吹散……公子小白站在城头,捻须而笑:春秋首霸,舍我其谁?

恋恋不舍地走下长城,回首望去:看苍龙俯卧,肌体已荒凉。隆隆战声天边荡,硝烟弥漫远方。乱石块块垒情殇。人生多变幻,回眸已是他乡。

莱芜齐长城遗址不仅是中国长城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军事、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的绝佳场所。它见证了齐国的辉煌历史,也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齐长城遗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历史的风云变幻,更多的是保家卫国的绵绵情怀。长城在,我们的脊梁就在,我们的信仰就在,它早已在我们心中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中国魂!

感恩张老师,让我们与历史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感恩王莉姐,让我们来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不了解历史,这道这关这沟这洞这长城这花这草这树木,不过是一道道风景,而有了历史的浸润,故事和传说的演绎,这一切带给我们的何止是历史的慨叹,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敬畏,对历史的敬仰,对古人智慧的感佩!

漫漫古道暖暖情,这一世遇见即是美好!与青石关,与齐长城,更与张老师与王莉姐!日子不慌不忙,我们来日方长!

附记

文中大部分资料,来源于张宗发老师的详细介绍,部分来源于网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