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展雪林的头像

展雪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0/15
分享

慢慢古道暖暖情(三)

             走进马杓湾村,聆听历史的低语

我们一行从齐长城遗址下来,在青石关村吃了一顿地道的博山菜,然后在张老师的带领下,驱车前往一个古村落——马杓湾村。

据张老师介绍,马杓湾村,以村西南马杓状湾而得名。该村隶属于济南市莱芜区和庄镇,位于莱芜东北27公里,乡驻地东南5公里处。村东与淄博市石马镇田庄村接界,西与东平州村交界,南邻啬泉村,北与车辐南峪村相接。它是一个与水结缘,山水相依的小村,是山东地区不可多得的青山绿水、古村落等多种元素集合于一体的美丽地方。

停好车,迎面一棵槐树映入眼帘,树不是很粗,但枝叶茂盛。赫然立在村口,像是一棵迎客松,张着双臂欢迎我们的到来。据张老师说其实这也是一棵古槐,栽在路口,和青石关关沟的槐树一样,起路标的作用。往下走,是一张马杓湾村的导游图,还有路标。

我们进了一个大院,名字叫“桃杏居”,大概是村委吧,名字起得很雅致。那个“桃”字,不是我们常见的左右结构,而是上下结构。如果不是听张老师介绍,不看导游图,我们还真没看出来。院子里一棵巍峨挺拔的松树吸引了我们,听张老师介绍这是一棵历史悠久的雪松。只见它树干粗壮而笔直,布满岁月雕刻的裂纹,仿佛每一寸肌肤都镌刻着过往的风和雨。树皮呈现出一种深邃的灰褐色,粗糙中带着几分坚韧与沉稳,它的枝条向四周舒展开来,形成一把巨大的绿色华盖。繁茂的枝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柔和而神秘的光泽。多像一位老人,历尽沧桑却风骨依旧!瞻仰完这棵雪松,我们绕着院子,简单地看了一下村里的文化墙,初步了解了马勺湾村的前世与今生。慨叹之余,我们继续在张老师的带领下,一步一步走进这个古村落,去探寻古人的脚步,聆听历史的低语。

我们首先参观了袁家大院,袁家大院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位于村主干道的交叉路口位置。院子大门左前方有一棵古槐,高大粗壮,枝叶茂密,直耸入云的枝干似乎还在生生不息地传颂着当年袁氏兄弟的风光和整个家族的繁盛。古时候门前一棵槐树在传统意义里寓意着吉祥如意,招财进宝,所以在中国很多村落中,百年古槐比比皆是,特别是在村中有威望的家族附近,古槐更是寄托了全族的期望。

据张老师介绍,这座院子的主人是清末文人乡绅袁心平、袁心照兄弟,他们在马杓湾村办私塾、兴文教,对当地的文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大院始建于明朝中叶,由袁姓家族所建。它坐落在村西南的马杓湾沿岸,依山而建,展现了阶梯状分布的村落建筑特色。大院的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山水环绕,外圆内方,“人字形”山墙和“锅耳”型山墙相结合,特别是“锅耳”形似官帽坚固而美观,青石板铺路,灰瓦出檐,五福座山影壁,每一处都展现了独特的建筑美学。如今,这座大院正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吸引了中外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袁家大院不仅是一座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马杓湾村文化教育历史的见证。

袁家大院其实包含西大门大院、北大门大院、西大院和北崖头大院四个大院,是袁氏兄弟及袁氏宗祖中几个支系分别修建,现仅存西大门大院保存完好,这座四合院修建于清光绪年间。袁家四个大院几乎占据了当时马杓湾村的大半壁江山,一度成为全村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为马杓湾村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张老师指着大门屋脊上的小兽给我们看,一共有六只,其中掉下来一只,现放在大门左侧的一个角落里。几只小兽神态各异,或坚定或凝目或端庄或机灵,它们一个个稳稳地蹲在屋脊上,替主人忠心护卫着家园。

出了袁家大院,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又参观了“五合井居”。“五合井居”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的民宿集群,设计涵盖五个天井组成的院落,共7口屋子,14个床位,可供28人居住。整个院落按照海青居的建制修复外观,内部则配以现代化简约的卫浴和装修风格。进去的时候,恰好遇见一群来自广东美术院的学生在此实地考察,他们吃住在这里,有一位清华大学名唤于乐之的博士生正引领他们参观学习。那位博士生是一位98年的帅气小伙子,言谈举止之间尽显谦和,厉害!

然后我们登上一段曲折的木栈道,见到了当年袁氏兄弟经办的私塾,一溜青色的瓦房,坐落在马杓湾的东北面,私塾的西面就是山。山上树木苍翠,山水环绕,实在是读书的好地方。私塾的墙壁上,至今留有袁心照亲自手书的“鸢飞鱼跃”四个大字,寓意深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马杓人。自村中办了私塾后,村民逐渐开化,重视文化学习,形成了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袁家大院因此成为马杓湾村文化教育历史的重要象征,体现了该村重视教育和文化的传统价值观。站在私塾前面,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先生一只手背在后面,一只手拿着一本书摇头晃脑地背着“之乎者也”。一群孩子端坐在几前,也在高声诵读。此时,山也寂静,水也无言,群山之间,只有郎朗的读书声在不断地回荡!

回眸间,夕阳西下,私塾笼罩在晚霞的柔光之中,多了一份静谧和肃穆。因为临近傍晚,我们只是粗粗地看了一下私塾瓦房,然后拜访了三官庙。庙前有一标牌,上面写着:三官庙是道教建筑与当地民居海青房结合的宗教建筑,屋顶为硬山顶,人字山墙。庙在明清两代多次翻修,主要以屋顶修葺为主,其抬梁式主体结构未有改变,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庙宇。张老师笑着问我们何谓三官,我们一下子被问懵了,只知道天官和地官,第三官难道是太上老君?张老师哈哈大笑,原来这第三官是水官。自此,这三官庙所敬的三路神仙可算记住了,谢谢张老师幽默风趣地讲解!

走下木栈道,我们见到了以此命名的马杓湾。只见一个十几平方见外的小小池塘,池水清澈,有睡莲卧在水面上,有小鱼儿在池子里游来游去,倒也清幽,其形状果如一只马杓。相传马杓湾村,原名叫“桃杏村”,是因为当年山谷中多桃树、杏树而得名,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庄逐渐发展,村西南出现了一个形状如马杓的水湾,于是村名遂改为“马杓湾”,并一直沿用至今。马杓湾流出来的水,一路缓缓向东流去,形成一条小河。我们沿着河边向东走,一座小桥横亘在眼前。听张老师说,这就是太平桥,我们站的这条路也是一条齐鲁古商道。因为那时大道上盗匪横行,所以很多往来于齐鲁两地的商贾便绕到这条偏僻的山间小道,奈何有河阻挡,故集资建了这座桥,为追求路途平安,天下太平,遂起名“太平桥”。这座跨越村中小河的拱桥便是太平桥,而太平桥衔接的正是旧时齐国与鲁国的一条古道。也许正是由于当地淳朴的民风,浓厚的文化氛围,才造就了如此太平的商道。想当时走过这条古道时,那些商贾的心情该是何等的放松与惬意。

天色渐晚,我们走在归去的路途上,又顺道参观了当地著名的摩崖石刻“桃杏村”。“桃杏村”村名摩崖石刻是村口核心景观节点,是马杓湾村建村历史的重要遗存与见证,现在我们看到的仅有一个“桃”字,呈上下结构,不听张老师介绍,我们还真认不出来。

慨叹唏嘘之后,正准备启程踏上归途,路口恰遇上那个年轻的博士生于乐之,小伙子正研究马杓湾的民居建筑,还巧遇了闻名全省的献血英雄吴勇同志。张老师和吴勇也是极熟,两人寒暄后,问及献血的事,吴勇捋了捋短袖的袖口,微笑着告诉我们其实人定时献点血对身体是有好处的。看着他强健的身体,英俊的相貌,听着他爽朗的笑声,我们不由得感佩不已。也许,正是这样的古村落,才吸引和滋养了这样乐观、好学,有担当乐于奉献的青年才俊!

日暮西山,落霞的余晖笼罩着这个青砖黛瓦的小村庄,显出一份难得的静谧和祥和。我们恋恋不舍地驶出了这个古朴的小村庄,回眸间,小村渐行渐远,那份质朴那份祥和却似一股暖流在心中缓缓流淌……

退休后,就来这儿度假!邸萍、王莉姐和我,我们仨不约而同地说!

                       五阳湖

去马杓湾村的时候,路过一个湖,湖水澄澈,蓝天白云下,微波荡漾,张老师说这就是淄博的五阳湖。我们大笑,原来我们一不小心,进入了淄博境界。

参观完马杓湾村,热情的张老师说,你们一开始进村的时候,只是看见了五阳湖的头,我再领着你们逛一下五阳湖的尾。兴之所至,率性而为吧,于是我们又一路奔向五阳湖。

据张老师介绍,五阳湖位于博山区石马镇,北接城区,南与沂源、莱芜相邻,属典型的人工湖泊湿地,是博山地区面积最大,自然生态最原始,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自然景观最佳的湿地。

我们时而沿着湖边行驶,时而在山路上奔驰。风轻轻地吹,我们惬意地呼吸着来自山间的新鲜空气,欣赏着湖边的风景,一路沉醉不已。湖边时而出现一棵棵垂柳,柳枝儿随风摇曳,婀娜出一份江南女子的柔美。又间或看见一丛丛芦苇,蒹葭苍苍中,似乎有美人宛在水中央……

走过曲折的滨湖大道,驶过一座宽宽的桥,我们来到了五阳湖边。站在湖边,此时正值夕阳西下时。夕阳下的五阳湖,微风轻拂,波光粼粼,湖面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金辉。四周的群山倒映在湖面上,勾勒出一幅祥和的水墨画。偶尔有一两只水鸟从湖面上疾驰而过,翅膀撩过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

此时此刻,面对着夕阳下的五阳湖,遂想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在五阳湖的柔波里,我也情愿做一条柔柔的水草,今晚与五阳湖共眠!

编后语:

此次拜访青石关、齐长城遗址、马杓湾村,一路上张老师每走一处都是尽其所能地仔细介绍,体贴又入微,风趣又幽默,王莉姐更是一路相伴,不顾自己膝盖的摔伤之痛,始终怀着“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百倍信心,不怕走弯路更不怕自己车龄还浅,坚持尽可能地让我们多欣赏一点美景,令我们感动至深。从历史厚重的横顶村到地势险要的青石关到蜿蜒曲折的齐长城到古朴清幽的小山村再到波光粼粼的五阳湖,从莱芜到淄博,再从淄博到莱芜,一路双眸被美景折服,心被感动填满……漫漫雄关古道,岁月悠悠,每一块青石板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仿佛在低语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而张老师的博学和宽厚以及王莉姐的真诚和热情让古道一路滋生出暖暖的情和义,这份情和义将会永远温暖着我们。夕阳西下,我们握手告别。耳边隐隐传来《长亭送别》的惆怅: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附记:

文中大部分资料,来源于张宗发老师的详细介绍,部分来源于网络。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