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授昌的头像

成授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4/03
分享

别具一格的震撼文字

收到博友“隔壁的那位”寄来的《秭鳺》已经多日,一是因为手头近来事多,二是因为这本厚重的书要细细地读,不敢粗心。所以迟迟没有动笔,今日再读,抹去眼角模糊的泪水,敲打键盘,谈谈我的一点阅读感受。

别具一格的震撼文字

——解读《秭鳺》的文学特质

成授昌

这是一本关于汶川大地震的真实报告,这是一篇情节起伏结构复杂的长篇小说,这更是一本优美的诗体叙事的史诗。

可以说这是当代文学百花园里一朵绚丽的奇葩,可以说这是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创作奇迹,更可以说这是博客园里结出的丰硕的成果。

这就是赫舍里兄弟创作的长篇叙事诗歌《秭鳺》。

文学的报告

报告文学的真谛是以文学的视角去反映生活的真实,我感到《秭鳺》就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秭鳺》以七年之前举世震惊的“512”大地震为背景,向世人报告了这样一个大事件。

在“512”大地震发生后,彭州牛圈沟峡谷内的几座水电站被毁,并且人员伤亡惨重。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电站幸存的工作人员克服了初始的恐惧,冒着生命危险,寻找生路,硬是从到处是石头、随时泥石流,还有到处堰塞湖的危险境地一步步走出来,从大山深处的牛圈沟徒步回到龙门山镇,一路的艰险,一路的艰辛,作者选取了这一个真实的事情,报告了这一过程。

在这场罕见的灾难面前,也许这样几个人的行为很快就会被人忘记,但是作者写出来了,向共和国的人民报告,让历史永远记住这段惨白。正如作者所说是“描写普通老百姓在512大地震中的自救过程、与命运抗争的经历及其在极端环境下的心理活动”。这就是为什么七年之后读来仍是那样动人心魄,因为真实是这本书的灵魂。

作者曾经是这里的知青,他说,为了写作他不辞辛苦翻山越岭调查采访,在写作之前特别了解了水电站幸存人员的逃生经历,依据事实写下了这本书,这完全就是一个报告的文学写作的思路,令人十分感慨。

作者写作时在书中每一章都附有注释,作为文学作品这是少见的,但是细细想来感觉很有必要的。在第十六章“人间烟火”后面的注释里,作者写着:关于“人间烟火”一章中的情节,作者忠实了本书原型人物的真实经历。第四章“露宿草坪”在后面的注释里也有这样的话:本章的描写,几乎完全忠实了“512”地震当时成都大学的情况。这样的注释其实是事件的原本的记载,是作者的真诚,要知道真实是文学感人的关键之处。

小说的架构

通观作品整体的构思,我以为是一部长篇小说的架构和思路。

《秭鳺》中的女主角是一位准新娘,叫郭欣靓。初始她正兴高采烈地准备结束实习生活与心上人高贤良举行婚礼,同事们践行的酒让这个美丽女孩有着美丽的期盼。可是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了,那一刻起,晴天霹雳,灾难就一直伴随着她,当然也成就了她的坚强。废墟中她与六岁的外甥畅畅不离不弃,并且救出了水电站的另一位青年女技工杨杨,从此他们三人结伴逃出险境。

他们带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悲伤,在巨大的灾难面前历经千辛万苦。一路上,眼前的房屋在坍塌,山崖在抖动,随时还会有山上泥石流的侵袭,他们不怕。一路上,他们冒着大震之后余震频频来袭的危险,同时还要与饥饿抗争与野兽周旋,他们坚强。一路上,看不到希望时他们强大起内心,手挽手寻找人间烟火。无援绝望的折磨并没有打退他们寻找出路的决心,他们坚定地沿着白水河峡谷向山外挺进,经过数次遇险后,希望就在前方。然而就在救援队赶到时,灾难却再一次降临到欣靓的头上,夺走了美丽姑娘的生命。

就整个故事的情节安排而言,以人物的行动为故事线索,又以故事丰富人物形象,我以为郭欣靓这个人物形象塑造是成功的。一个善良的柔弱女子正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是地震震垮了她的一切,可是在艰难中她从短暂的彷徨中崛起,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担起了重任,最后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历程。在这个人物的身上,我们触摸到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这是千千万万在地震中站起来的人的缩影,也是我们国家在大灾大难前面坚强形象的再现。因此郭欣靓是一个成功的典型人物,光彩照人地活在我们每个读者的心里。

全书在人物性格描写方面,注意到在特定环境里描写,写出地震这个特殊的环境下人物的成长,性格的发展,还不忘写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描写手法的多样化也是值得称道的。

叙事的史诗

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文学的报告,这样一个小说的构思居然是以诗歌的形式出现的,朗朗上口的诗句,既合辙又不拘泥的韵律,读来让人感到震撼。

全书以诗歌的语言叙事,具备了诗歌的特质。作者在构架全书时,开首就以当地的一个凄婉的传说为引子。一个美丽的女子为了寻找自己的丈夫走遍千山万水,最后自己变成一只寻夫的秭鳺鸟。作者以秭鳺鸟作为线索和诗歌的意象,始终回旋在空中的“古贵旸,古贵旸”的叫声,让我们心颤。这是诗歌的独特的构思,这是诗歌诗意的凸显。诗歌最后,巨大的石头从天而降,已经跑不出溃塌的滑坡,主人翁郭欣靓去了天堂再也没回来,也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秭鳺,在滚滚泥石流的轰鸣声里,我们似乎还听见秭鳺那凄婉啼叫:“古贵旸,古贵旸……”那分明是秭鳺在喊“归归呀,归归呀……”读者在这样的诗意里,品尝诗句带来的美感。

第二十五章“留言红桦”是全书的结尾,令人意外的是写了这样一件感人肺腑的事,康复后的贤良收到一个包裹,里面一个笔记本,当他翻看笔记本时,一张红色桦树皮从本子里飘落出来,在那火一样的红桦纸上有着欣靓写给他的一首小诗,触摸滚烫的诗句,欣靓的形象再次高大清晰,相信捧读至此无人不改容、下泪、断肠。

全书用童话般透明而纯净的诗句报告了这场大的灾难,塑造了典型人物,讴歌了灾难面前人性的美丽。有人说,诗歌无论叙事还是抒情都是极其个人的,我相信秭鳺痛苦的啼叫是诗人带血的倾吐、叙事的写照,诗人以他自己独到的深刻的感悟,把他艺术的神经触角深入到大地震的现场,是作者生命意识和人性的关注的潜入,正是这样的诗句才能呈现出斑斓的生命色彩。

“地震予我悲痛,我却还以诗歌”。《秭鳺》成书的目的正如作者所说:在于“弘扬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主旋律”,这是人与人之间爱心的体现,这是人与人携手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难得读到的叙事史诗,是一次大地震之后留下的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宝贵的财富。

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赫舍里兄弟,别具一格的诗体叙事将作为我国文学宝库里一朵奇葩,永远闪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