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成授昌的头像

成授昌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1904/12
分享

一份持守,一份追寻

——读陆泉根的《会唱歌的槐树》

成授昌

一直以来总是感到读陆泉根老师的作品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陆老师的新作《会唱歌的槐树》是一本散文短篇集,如果把全书比做一棵老槐树的话,分编为四辑就是大树的枝杈,而近70篇散文,则是大树繁茂的枝叶。一篇篇精美的文字写亲情,忆古镇,记村庄,绘人物,展读之余,耳旁确是听到老槐树摇动枝叶哼唱起的一首首乡谣,那么遥远缥缈,然而那么真切感人。

对于一个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来说,对乡村的眷念对亲人的回忆无时不在,全书以此为主旋律展开叙写,一个个文字组成一个个优美的旋律,这是有着赞美、夹杂着忧伤音符的童音纯净的歌唱。

看得出作者对家乡的一切无比眷念,对自己的家人更是充满亲情。不少篇幅写父亲、母亲,每一幕回忆都是那么感人。写父亲的一次雪后:

下雪后的早上,父亲会起得更早一些,因为要扫雪。父亲有力的双手握着大扫帚,像个武林高手拿着一杆兵器,很是潇洒:唰唰唰,唰唰唰。挺有节奏的声音,埋在被窝里的我依旧听得真真切切。等我起床,推开门,院子里的雪已经扫得干干净净,太阳也升得老高,红扑扑的,屋檐上正滴着融化的雪水,凝成一根根长长的冰凌。——父亲早已经去了厂里。

写母亲养猫一段有这样的记述:

很快,母亲便有了成就感——花脸产仔了,一窝四个。母亲给四个小猫起了名字:小雪一身白毛,小黑一身黑毛,小花身上有着豹纹,小姐则娇嫩小巧。相比较而言,母亲最喜欢的还是小雪。小雪漂亮,个子大,长得快。更重要的是,母亲曾亲眼看到过小雪抓过一只老鼠。

亲情的难忘,养育自己的那片黑土地更是难以忘怀,回忆起来是那么的有趣。

记忆深处的古镇热闹的码头、喧闹的大会堂,还有那红火的庙会、乘凉听书的乐趣。家乡美味永远在记忆里,珍藏在自己的舌尖上,那有着老卤子的熏烧、那“香甜,脆酥,一碰,层层脆皮会雪花一般坠落”的月饼、那“越陈越香”“情有独钟”的老咸菜,还有那“腊香弥漫了整个院子”的猪头肉,那是过年时全家的美味。

作者还回忆了很多家乡的人物,记写了每个人物生命里的的遭遇。作者用文字雕塑的母校的那些老师们,一个个寻常的人物鲜活而血肉丰满。一个年轻时做过国民党的军官,满肚子墨水的朱性传老师;一个弥勒佛一般笑容可掬的林亨老师;还有球场上是领军人物,课堂上谆谆善诱的顾明新老师,还写了恩师、几个同事、花工,甚至还写了菜场偶遇的一位小学老师,作者写来记忆犹新,读者读了那份感情也挥之不去。

回忆总是温暖的,诗性的,像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一样轻快。也许这种欢乐的曲调遮蔽了许多生活的丑陋,但一个个优美的音符总是我们心里的绚丽。今日的回忆是为了铭记感恩,保持心中的美好,是我们每个从农村走过的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这其实是一份乡村美好记忆的持守。

泉根老师用平实的文字把心里这种持守写到了极致,传递了人间的美好,传递了心灵的爱意,他用他嘹亮的抒情的歌声打动着我们,拨动我们的心弦。

但是,对于写作来说,如果作者只是沉湎于回忆,一味流连于过往的美好,那么夹杂童音的优美旋律也不会成为上乘作品,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醉心于往日回忆,钟情于叙述过往的同时还时时观照现实,联系现实的乡村,找出心中的疑问,剖析发问,有所追寻。

作者以直接记述的方式,写了里下河蟹农的无奈、古镇上铁匠、木匠的最后挣扎,还以深情的笔力写了农村现代化变革后各色人等的变化,有坚守者,有突围者,有无所适从者,作者记录了他们的一举一动,所思所为,写出一种厚重。用“肾虚”一词,形象具体简单地写出农村的现状,触目惊心,振聋发聩。

在《回家过年》一文里,作者写了农村的现状,普通农人的心理:

这几年,村里唱的尽是一出“空城计”,年轻漂亮腰肢柔软的姑娘走了,胳膊有劲头脑活络的男人也走了……只有几个老弱病残支撑着。大宝纳闷了,城里有什么好?到处是汽油味、灰尘,邻居还老死不相往来,哪有在家逍遥自在?

在《肾虚的村庄》里,作者还借一位初中学生小明的作文直抒胸臆:

“这哪是我的村庄?村庄在离我们远去:新鲜的空气、泱泱的河水,还有欢快跳跃的鱼儿……我心目中的村庄应该有村庄的样子,幽静、安宁,水碧、天蓝,鸡鸣、狗吠,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质朴而原始……”

捧读这样的文字,在歌声里我们似乎能够听到旋律的变化,重音的撞击,这是一种水乡的“秦腔”,一种近似嘶哑的吼叫,这是一个来自农村、长期关注农村变化的作家的悲凉的呐喊。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的作者,用他敏锐的观察写出了农村的现状。空巷的冷寂,候鸟的无奈,叶子、秀红的遭遇,失地农民姜四爷对于庄稼土地的留恋,农民的出路在何方?现实的嬗变每天都在农民眼前演示,面对失去土地以后给他们带来的无所适从,他们有了一种不安全感,生存的焦灼煎熬着他们,远走地远走了,而有些人又不愿做乡村的逃离者,因此总想力挽颓势,守住乡村最后一点田园情调。土地渐渐地远离,庄稼偷偷地隐匿,往日的温情只能在一片钢筋水泥地上彷徨失措,于是有了自己的无奈。

农村现代化无疑给农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是引发的问题也不能小觑,作者以他观察思考以后的文字为我们剖析了新时期农民的彷徨、迷惑的心灵世界,完成了一个作家反映现实的责任。

令人感叹的是泉根老师在叙事记人的过程里,着眼于人,写农民的焦虑,写周围人的状态,写自己的内心,有着强烈的追寻生存、生命的意识。

在《光阴的故事》里,作者对生命有着直接的感叹,先引用罗大佑的歌词:“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然后理解,其实,改变的只是容颜,不变的,是一颗真诚的心。最后感叹,杨老师自然不会想到,她不经意间的笑容,学生会真诚在记忆深处,咀嚼一辈子。在《长在城里的苦楝树》里作者自称是“一棵长在城里的苦楝树”,这既是自况也是自我对于生命的解读。而在《一个人的中年》里,有了进入中年以后茫然的感叹,在人生的冬天,只能自己照顾自己,孤独地过冬。

诚然,对于生命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探寻的路很长,泉根老师笔力雄健,文字间触及到这个问题,灵性的感悟如星火闪烁,意义非凡,当然也是老槐树唱出的最动人的旋律。

泉根老师以他用水淘洗过的朴质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水乡的几乎全景式的图画,以他发自内心深情地演绎了一曲如泣如诉的乡谣,如水的旋律温暖着我们,而内在激情的节律却在撞击我们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刻痕。

一份持守,保持美好的记忆;

一份追寻,展望生活的未来。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枝繁叶茂的老槐树会唱出史诗式的旋律,那份悲壮,激越永远回荡在水乡大地。 2017.8.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