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潘国兄的散文集《鹁鸪声声》
成授昌
故乡是让人生活慢下来的地方,因为这里呈现着最本原的生命状态,这里有着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是我们每一个人初心存放的地方。
现在看来,自小生长在农村是一种幸运,因为坐在今天的阳光里回忆故乡的温暖实在是一种奢侈,值得高兴的是,潘国兄老师的新作《鹁鸪声声》给我们带来了这种奢侈。
捧读一篇篇饱含温度的散文,让我对于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乡野生活有了回忆,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于家乡大爱的情怀,在鹁鸪声声里我们欣赏到了一曲温情的故乡恋歌,悠长而旷远。
不凡的家常故事
有人说过,回忆总是温暖的,诗性的,像走在乡村的小路上一样轻快,回忆故乡更是如此。作者多篇文章回忆了少年时的许多家长里短的事情。
在“多味的年少时光”这一辑里,作者以童年纪事的回忆,写了乡村的鹁鸪叫声的诱惑,写了卖糖人的吆喝,端午粽子的喜欢,元宵节的快乐,还写了儿时伙伴一起过夏天,一起去割草,一起做儿时的游戏。 在“缘分的天空”这一辑里,作者则主要写亲情,写爷爷奶奶、外公、父亲母亲、还有几个姊妹的印象。作者在“回首之间”、“且行且吟”两辑里,把现实和历史交替着写,回忆里母亲插秧的艰辛,有着现实的观照,写腌菜的辛苦映现着时代的进步。既是回首,也是展望,有着浓浓的岁月沉淀的幽香。不是历经时光淬炼的人,写不出如此轻灵又深刻的文字。在“书香校园”一辑里,呈现了青春的青涩与美好,友谊的弥足珍贵。 凡人凡事,皆具性灵。
在这六辑八十多篇文章里,记录的皆是平平常常的人事。所有平平常常的事情到了作者的笔下就成了不平凡的感人故事,都成了作者心里唱出的一首歌,每一个故事静静地呈现出来,就是一道风景,就是一串岁月风铃。也许这种欢乐的曲调遮蔽了许多生活的丑陋,但一个个优美的音符总是击打着读者的心弦,在我们心里灿烂。生活需要这样的歌。
《家乡的年》记写了故乡过年的事情,繁杂而且忙碌。
庄稼人的事是很多的。厕所是要清的,冬肥是要下足的。打好的柴帘要卖掉,不卖掉,放哪里呢,房子就那么大。难得过年,客厅总要招待几回客人吧。要腌咸鱼,腌菜,要扫尘……没有一家主妇敢于懈怠。这是什么时候啊!进腊月份了啊!于是,他们放下家伙粮食,匆忙赶回去了。
用类似于成人的急促的话语,说杂七杂八的事情,把过年的气氛做了充分地渲染,接下来作者选取了很独特的炸炒米和杀猪来写,写出了家乡过年的特点。在炸炒米的过程,以及炒米师傅的动作里,我们读出了生动,读出了趣味。
炒米师傅系着大围裙,头戴那种煤矿工人常戴的工作帽,镗,镗,镗——长长的锅铲接触铁锅的声音,炒米崩裂的声音,炸熟的炒米的清香,使得厨房成为以炒米师傅为中心的幸福的海洋。
一家的炒米出锅了,尝过,喷香,碰鼻子香。这是阔别一年的滋味呢。急忙把炒米搬出来晾一会儿——刚出锅的炒米还烫手呢。有小孩子眼馋得很,盯着炒米,直咽口水。若是相识,便捧一捧给那家大人,让他用围裙或衣角兜着……也有把热炒米在手里倒来倒去一时不得入口的,真是烫手的幸福啊!
绘画般叙事,场面生动,阅读每一个文字,我们仿佛还听到了画外的音乐。
亲情都是相似的,一个“爱”字几乎可以囊括一切,但是在作者笔下,别有见地。《我的大姐》里回忆了大姐的很多往事,而意外地写了与大姐的一次纠纷,有这样的叙述:
大姐拿起一个猪食铲子作势要打我,我逃,她追……我家东边是一条大河,西边只有一户邻居,很快逃无所逃,想象中大姐已经追来了,猪食铲子就要落在身上了……情急之下,我弓身抓起一个碎砖头,想也不想就扔过去。
事后大姐问我:你怎么能真砸呢?你不怕把我眼睛砸坏?你把我砸成瞎子,看谁给你洗澡搓背,看谁带你看戏看电影,看谁做油饼给你吃!
写出姊妹之间偶尔的纠纷,却写得生动有趣,读过感受很深,作者把岁月刻痕里最为珍贵的亲情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别出心裁。
作者还回忆了很多家乡的人物,除了家里人之外,还写了儿时的伙伴、同学、邻居,记写了每个人物生命里的的遭遇。也有不少侧重写景抒情议论的文章,都各有见地,写景不落俗套,抒情极有分寸,议论也隽永深刻。作者用文字重塑过的家乡,是一个我们都愿意把情感都寄托在那里的地方。寻常的人物,寻常的故事,最难得的是作者一颗寻常的心。每一篇文字里,你都能触及作者心灵的跳动。这样的文字,能点亮读者精神的灯火。
盛开的美好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故乡是一个信仰,人们对故乡的爱,如同对母亲的爱。故乡是放大的母亲的话,那么故乡放大了就是祖国。每个大地的儿子,注定了与生俱来的爱,也必须肩负着故乡的命运。
在《回乡记》里,作者写了从上海回来的一路所见,然后重点写了到家的亲切,到家的忙碌和快乐,最后写了感受:
我的安静的小镇,像大海一样,有各种我不易捕捉的细节。投身于它,尽力了解它,渐成嗜好,这是几十年的生活培养出来的趣味。别的地方是做客,只有这里才是生活。终于,心和身都在这里了,可以安稳地睡个好觉。
故乡给作者带来的静好岁月,在这里用“安稳地睡个好觉”一笔轻轻带过,写出独特的内心感受,几个字营造了情感的烟雨,极具文字的张力。
热爱故土,缘于人类的一种普遍的情感,许多有乡土记忆的作家,都把这种情感化作一种文学的乡恋和乡愁,成为中国文学的传统和美的主调。潘国兄老师用平实的文字把心里对家乡的这种情感写到了极致,传递了人间的美好,传递了心灵的爱意,他用他嘹亮的抒情的歌声打动着我们,拨动我们的心弦。
正如她在“自序”里说的:我是里下河的女儿,我的文字带着水汽,带着时代的氤氲。
用深沉而源自内心的爱意浇灌出、培育出的文字,是打动感染读者的基础。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要在乡土散文这块庄稼地里,种出属于自己的庄稼,那更是难上加难。而内中的秘诀就是“情”,潘老师是深解个中三昧的。在一篇《唯有栀子花的幽香没变》里,作者写了自己和妹妹种养栀子花的事情,栀子花开了,文字的浓情也盛开了。
我的面前正放了三朵栀子花,虽只三朵,已经满屋清芬,我想起我们为花疯狂的少年时,想起往燠热的地面泼水,想起清水碗里的栀子花……忽然眼里有泪。
在《粽箬飘香》里有一段抒情:
江南江北,粽箬飘香。又近端午了。写完这些陈年旧事,眼前仿佛看见粽箬柴迎风摇曳,母亲也还年轻,正踮起脚,一片一片地采着粽箬……裹粽子时的笑语,煮粽子的清香,粽子引发的琐事,在回望中,成心头的暖。
阅读这些文字,感觉潘老师的散文,还始终贯穿着生命的艺术的体验,常有一种体察入微,极其敏感的听觉、视觉,一种发自心灵的感应能力。应该说,这种体验是个人的,内在化的禀赋。有时是对生命的瞬间的直觉领悟,有时则是观察时打通了感官分野的性灵书写。面对纷纭往事,能够择其要,在那些重要的节点,把这种具体化,过程化,细节化,个性化的体验,轻松地写下来,句句落在实处,保留着原初的鲜活、直接的体验,这是难能可贵的。
超然的诗性魅力
散文是美文,美在本真、朴素。
我固执地以为只有本真、朴素的文字才能抒发对乡土的热恋之情,因为有了本真、朴素的乡恋,作者的视野才能够开阔,脚步才能延伸,水乡人物才有这么鲜活的灵魂,呈现的生活才这样斑斓多彩,才能呈现乡土的大美。只有本真、朴素,才能咏叹出故土的诗意。
家乡在水乡,出脚便见河,这里一弯,那里一弯,最后不知弯到什么地方去,又忽然在村庄后面漏出点波光……那都是不知道流了多少年的河。人类把它挤瘦了,却终于还未把它消灭。
月亮的脚步大,会一脚跨回故乡。我踩着异乡的月光,月亮把桑树的轮廓画在我的心上,田野有淡青色的阴影,房舍都像披了雾的大氅。
傍晚,迎着夕照,海水仿佛发酵了似的,蓝的瑰丽无比,像是抽象派的画作。最是早晨的海,蓝得年轻,朝气蓬勃,蓝得想要飞起来,去与天空融合。
在天边,有一朵一朵的白云生起,那是海吐出的浪花,赠给天空的一道花边。在海边,你看到一切景致,都带着海的意志。海是有生命的。
溪水汩汩,泠泠作响。 这曲恋歌,源自作者内心深沉的爱,有了文字,这种爱意在故乡的土地上得以流淌。
在文字方面,作者用词文质彬彬,构句优美如诗。
孔子《雍也》里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作者笔下,本色的质朴与诗意的文彩相融,杜绝了粗野与浮华,文质相融,有着诗意的氤氲,有着诗意的魅力,潘老师的文字有着少见的君子之风。
雪莱说过,文学“既是一切思想体系的根源,同时又是他们的花朵。”作家主体的精神境界决定着散文的境界。
冯牧曾说过“作家不但以自己的眼睛,而且以自己的灵性,探求发现生活中的美。”为了使这些美的底蕴更加集中鲜明地展现出来,作家应该是个饱学之士,把前人的一些精辟之论和创作经验,融汇在自己的感受与描写之中。这就会使他所着意追求和讴歌的那些来自生活、来自心灵的情感,得以丰富、提高、升华,而更加具有光彩,更加具有思想和艺术的感染力。毫无疑问,《鹁鸪声声》所具有的艺术魅力,源于作者质朴、坦诚、率真的人格魅力,源于作者作为教师的学养,源于作者有着非凡的灵性。
伴随着鹁鸪声声,这曲唯美的乡土恋歌已经绽放出优美动人的旋律,我们期待着未来再次听到潘老师美丽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