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授昌
沿瘦西湖南大门的长堤春柳,一路向北可进徐园。
跨园门过池塘,一眼可见听鹂馆前以叠石为底座陈列着两只巨大的铁镬,其直径六七尺,厚约二三寸,高与普通人肩膀平齐,据说这两只铁镬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
两只铁镬像放大了的铁锅,默默地立在那儿,吸引着游客的目光。如今铁镬内盛有天水,日月星辰,天光云影,皆倒映其中,别有风味,游人至此,每每驻足抚摸观看,也有不少游客向水里抛掷硬币,希望硬币飘浮水面,以求好运,当然更多的游人在这个铁镬前感叹它的历史沧桑。
关于铁镬的称呼,《淮南子》曾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此地两个大家伙形似铁锅,下面圆溜溜的,没有一足,称呼铁镬是没有异议的。
关于镬的用途一直有争议,一般有三种说法,其一,有人说扬州地处长江、运河交汇处,河网纵横,水患不断,萧梁时铸此铁镬安置水边以作镇水防患用;其二,有人说隋炀帝残暴铸铁镬是作刑具用的,估计是沸油烹人之类;其三,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太平军将广兵多且战事频繁,铸铁镬是为行军煮军粮用的,传说先烧一锅沸水,行军的战士走到这儿,把准备好的粮食袋子放沸水里过一下,饭食就熟了,减少很多麻烦。三种说法莫衷一是,无论它们的真正用途是什么,应该说,它们都是扬州悠久深厚文化的象征。
不过细心的游客会在铁镬的东边看见一块精致的石碑,上有《徐园铁镬记》碑刻。
碑文的作者名叫焦汝霖,是当时扬州的一位著名文人,是名人焦循之后。此碑系由扬州著名书画家陈含光用石鼓文书写,古朴典雅。不过,因其字形古朴,一般游客难以有时间细细品读。
焦汝霖在《徐园铁镬记》中主要详细记述铁镬的功能和历史,他说,我的先高高叔祖理堂公(焦循)的遗集日记中记载了这两只铁镬是萧梁时用来镇水的。萧梁的时候,扬州城南离江边不远,常有水患,于是筑巫山堰挡水,安置了铁镬,使水流回旋,减缓流速。民间相传的蛟龙生性怕铁,于是用铁镬来镇住它,相当于镇水的铁牛,这种说法并非不可信。
焦汝霖在《徐园铁镬记》中还说,扬州原存铁镬八只,后在兵燹中毁坏两只。民国十年(1921)焦汝霖报请“大府”批准,由杨曜主办,将靠近徐园虹桥东岸观音庵旁和傍花村后面的两只铁镬移放至冶春后社的社址徐园内。移动铁镬时,竟然需要百十个人才得以搬动,铁镬移置的各项事情完成后,焦汝霖写了这篇《铁镬记》。这基本说清楚了这两只铁镬的来龙去脉。
在扬州,其实这样的铁镬并不少见,迄今为止一共发现了九只,除了徐园里的两只,另外七只铁镬,原来散落在很多园林里,前不久,扬州一些专家让它们搬离了各自的老宅,被集中展示到位于大虹桥东的瘦西湖休闲文化广场,据说每个铁镬有两吨多重,搬家还是挺费劲的,现在安放好了,广场边勒石展示并记述了这段佳话。
史料表明,焦汝霖是扬州冶春后社的成员,徐园正是当年他们冶春后社活动的所在,他把这两个铁家伙安家到徐园里,确实对徐园增色不少,至今还让我们游客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