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功绪的头像

周功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14
分享

打着火把看电影

   周功绪

“中华,快点吃,顺子他们到杜家院子看电影,跑多远了”……

这是我们儿时欢天喜地的撵看露天电影的镜头之一,更是我们儿时最兴奋、最快乐和最幸福的画面之一。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露天电影”,可以说,是我们那些年代最好的精神食粮,无论是天高地远,还是海枯石烂,好像一场电影也没让它溜掉过。

打着火把看电影,是我们露天电影时代,最有趣、最值得回味和最值得留念的甜蜜往事。

火把,是父老乡亲们的一大发明和创造,是父老乡亲们勤劳耕作的“千里眼”,是夜幕下尽情绽放的文明之火和希望之火,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元素。

我们打的火把,有竹篾火把、杉皮火把、葵花梗子火把和竹筒火把。

竹篾火把,就是用干竹篾编制的篾把,比“杆面杖”粗,比“打杵”长。

杉皮火把,就是将杉树皮晒干后,制成的火把。

葵花梗子火把,就是将葵花梗子泡到一定程度并晒干后,用于照明的火把。

竹筒火把,就是将煤油倒进竹筒里,在竹筒封口端塞进布袋或棉花后,而形成的火把。

竹筒火把,千万不要小看它,它可是那些年代最洋气的火把,似乎像奥运火炬一样,不停地在美丽的乡间小路上散发着无限的光芒和能量。

打着火把看电影,既有“点燃自已,照亮别人”和“辛苦一个人,幸福一群人”的无穷乐趣,更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强劲动感。

早在5、6岁时,我就成了火把巨龙中的一位常客,不是火把队伍中的冠军,就是火把游击队的亚军,因为,我对露天电影似乎爱的死去活来。

不知是没有电视机的缘故;还是没有电脑和手机的原因;还是没有当今幸福时代的“亲亲宝贝”和“开心游乐园”的陪伴,那些年代我们对露天电影的热爱用“疯狂”二字,一点也不为过。可以说,百看不倦,千看不厌。那“想电影、盼电影、看电影和撵看电影”的场面,与狂追“初恋情人”没有两样。

那些年代,我们狂爱露天电影,不是因为它是“免费的夜餐”,而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是对那些英雄儿女的一种尊敬和膜拜。

放映机、发电机、胶片和幕布,是露天电影的几大主要“资产”。放映机是放电影的王牌设备,主要用于电影的播放;发电机是放映机的“生命之源”,因那些年代很多边远山区没有通电,依然是煤油灯的时代。因此,发电机就成了放映机“患难与共”的“孪生兄弟”;胶片,是影片的“电子档案”,一般一部电影有3至4卷胶片;幕布,由白底黑边构成,幕布的4个角上分别有个小圆孔,便于拉挂,它是露天电影的超级“荧光屏”。

看露天电影,既是人们相互认识、相互交流和相互学习的绝好机会,更是一些青年人谈情说爱的一大机遇,那时儿说说笑笑,时儿摸摸捏捏,时儿亲亲我我,时儿搂搂抱抱的样子,与电影中的爱情故事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露天电影院,既是人们的精神乐园,又是人们生产的“调度室”。在那集体化年代,每当电影放映前,大队书记或小队队长都要发表一番热情洋溢的讲话,这些讲话的主要内容,不外乎就是“明天每个小队上100人,到跑马岭上参加改田大会战和后天上午,我们二队的男劳动力到墩子石割谷,女劳动力到柏树坪扳包谷”等一些生产方面的统筹安排。

抢背电影设备,是我大哥、二哥和敦先贵等帅哥们的最爱之一,既使几天几夜没休息,只要一听说要到小溪口去背电影机子,那背起背架爬起就跑的样子,无不反映人们对露天电影的无比渴望和热爱。

垭子口操场、周家屋场、端坊乡政府小广场、小溪口小学、王家院子和端坊溪学校等一部部露天电影,给我留下了说不尽、道不完的美好记忆。

垭子口,因地处端坊溪山脉和跑马岭山脉无缝对接的一个垭子上,故而得名于垭子口。这里不仅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山高峻岭,风景如画。而且还是端坊乡6000多名父老乡亲们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因此,这里就成了我们夏天欣赏露天电影的天然氧吧。那芭蕉溪河流和端坊溪河流的淅淅溪风与跑马岭山巅和五龙观山峰的阵阵凉风南北呼应,穿插而行,给我们夏天的露天电影,提供了一个绝无仅有的世外桃源。记得第一次到垭子口“露天电影院”看《上甘岭》时,那操场上密密麻麻的人海和树上、窗户上、电线杆上“挂”满如痴如醉的观众的火爆场面,给我留下了无比惊喜的印象。

《英雄儿女》中,王成“手握爆破简,向我开炮”的惊天动地的壮举,无不感动数以万计的观众。那“头可掉,血可流,我们的阵地不可丢”的气壮山河的场面和“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钟,大海扬波作和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的经典英雄赞歌,时常在我脑海里川流不息的飞扬。

那个年代与其说是看电影,倒不如说那个年代是在抢看电影。因为晚去一步,不仅抢不到好位置,而且连电线杆子上、窗户上和树上都没有一隙空间。

放映机周边,是看露天电影的“风水宝地”,我不知在这块风水宝地享受了多少的幸福和快乐。因为江庭海、李光全和魏长福等这些土生土长的放映员,都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得真心感谢他们在露天电影这个无比美丽的风景里,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

那些年代,《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洪湖赤卫队》、《保密局的枪声》和《小兵张嘎》”等抗战影片,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难以忘怀的记忆。那“战火纷飞,弹痕遍地,不怕牺牲,智取胜利”等一些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场面,既让我们欣喜若狂,更让我们深受启发。

我们对露天电影,不是一般的喜欢,好像有种“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感觉。那打着火把在“小溪口看了,又跑到垭子口看;在垭子口看了,又撵到端坊溪看……”的撵撵的看的场面,不是美丽的风景,胜似美丽的风景。

看打仗,学打仗,是我们模仿电影情节的一大杰作之一。

我们对一些抗战片,不仅倍加热爱,而且对那些“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倍加祟拜。为了早日提高保家卫国的本领,我和中华、顺子、兵子、三女、胡家政子和韩家庆子等一群娃娃,在中华这个知名导演的指挥下,在我这个军事参谋的谋划下,在我们周家屋场附近、韩家屋场山上、张家岭上、腰连子湾和老虎洞等“军事要塞”,打了一个又一个垭子口牌的“地雷战”、“游击战”和“歼灭战”。没有枪,我们就用木头去修;没有刀,我们就用木板去造;没有冲锋号,我们就用小喇叭去替代,没有手榴弹,我们就用白酒瓶子去投……那“大刀枪,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和“冲啊,活捉小日本鬼子”等“真枪实弹”的场面,既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又使我们从小就有了强烈的当兵欲望,后来周立华、敦先木、杜友三和刘忠杰等曾参加过垭子口牌著名战役的娃娃,都光荣地穿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军装。

放映员“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乐于奉献”的精神,是我们尽情欣赏露天电影的无价之宝。前不久,我在观看中央电视台“开门大吉”的节目时,当我看到湖南的刘大哥放弃复读高考的机会和卖掉所有房产,为老百姓营造“免费电影院”的故事时,我那对电影放映员肃然起敬之感,瞬间油然而生。我想,像刘大哥这样把青春和热血全部奉献给山区电影事业的放映员,在我们身边也层出不穷,如果没有江庭海、李光全、蒋明生、魏长福、魏长海、敦先政和敦先国等一批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放映员,那露天电影不可能风雨无阻、雪中送炭地来到我们的身边。

而如今,家庭影院、智能影院……比比皆是。只要你想看的活,轻轻地一点摇控,那“乌龙山剿匪记、奇袭白虎团、血战台儿庄”等感人至深、震惊中外的传奇故事,就来到了幸福的眼前。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