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功绪
坛子岭,这个三峡工程的“瞭望台”,这个中华儿女的“神来之笔”,这个红遍世界的风景名胜。海拔262.48米,位于原宜昌县太平溪镇覃家沱、苏家坳与许家冲三村激情拥抱的风水宝地。
坛子岭,因形如坛子而得名。
1993年前,这个“一脚踏三村”的土山垉,因三峡工程的兴建,一夜之间,魔术般地变成了一个令人刮目相看、光耀夺目的金坛子,从宜昌走出武汉、走出北京、走向世界。
在长江南岸离它不远的地方,有一个神奇的山峰。在长江北岸下岸溪一带,往黄牛岩附近的山顶望去,保佑着三峡大坝的天然屏障一览无余。峡江儿女亲切地称之为“毛公山”。
在三峡大坝下游离它5000米左右的地方,也就是“毛公山”山脚下的黄陵庙的上沿,有一座风格独特的西陵长江大桥。它的喜从天降,既完全结束了南来北往的人们仅靠轮渡过江的历史,又在风光旖旎的西陵峡畔,圆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宏伟梦想。
它的右边,是长2309米,高185米,底部宽度124米,顶部宽度15米的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就是它,光荣地肩负着万里长江蓄水、泄洪和发电的特殊使命;就是它,光荣地肩负着保卫长江中下游防洪安全的特殊使命:就是它,光荣地肩负着大西南、大东南用电保障的特殊使命;就是它,光荣地肩负着万吨货轮直达重庆的特殊使命。
它的左边,是举世无双的双线五级船闸。它的横空出世,为万里长江黄金水道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它的正前面,是一望无际、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风景区。库容393亿立方米,水域面积1084平方公里。放眼望去,“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的秀美风光,尽收眼底。
在长江南岸离它2300多米的地方,是闻名遐尔的中堡村。中堡村因中堡岛而得名。也正是因为这个宝岛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三峡大坝坝址的特殊地质结构,三峡工程才在这里生根发芽,飞黄腾达。
在坛子岭左边近在咫尺的地方,有一个乡村“移民博物馆”——许家冲村。这个移民新村,由原覃家沱村、原许家冲村合并而成,并承建制地整体接收安置西湾村库区移民。这个移民新村,既有葛洲坝工程移民,又有三峡工程移民;既有坝区移民,又有库区人民。这个享尽“东方风来满眼春”的移民新村,像流光溢彩的坛子岭一样,豪情万丈地飞向世界。
如今的坛子岭,是华夏儿女的骄傲,是世界人民的骄傲,更是三峡百万移民的骄傲。
登上风光无限、金光闪闪的坛子岭,我看到了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绝无仅有的双线五级船闸、浩瀚无垠的高峡平湖……我更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百万移民“让出小家园,支援大三峡”的感天动地的壮美画卷。
1992年11月15日,历史永远记住这一天。这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位于三峡大坝北岸的坝河口,彩旗飘扬,人山人海。原宜昌县在这里隆重集会,隆重欢迎三峡工程建设大军进驻三峡。来自三峡坝区太平溪、三斗坪、乐天溪等地的一万多名干部群众,燃放着喜庆的鞭炮,敲打着欢喜的锣鼓,盛迎他们期盼已久的建设大军。
挤在欢迎人群中的乐天溪镇八佃店村72岁的陈天政,听说大坝明天开工,他彻夜难眠,一大早就邀集了一个由8人组成的民间乐队,敲锣打鼓地步行几公里赶到会场。他说:“建三峡大坝,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最大愿望。今天,我们终于盼来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三峡坝区移民是一项浩大的复杂工程,它涉及原宜昌县、秭归县4个乡镇22个村2个居委会14584人。占地18.706平方公里,征房70.8万平方米,动迁企事业单位92个。
三峡工程动工前,柑桔是坝区老百姓最好的经济作物。可以说,凡是有柑桔的地方,就是农民收入最高和生活水平最好的地方。因此,峡江儿女把它形象地比喻为“幺儿子”。三峡库区蓄水前,太平溪镇西湾村,59户,218人,就是靠仅有的220亩柑桔,在全县率先过上小康生活的。那个时候,这个村的姑娘要命也不愿意离开这个金窝。没想到,这个富得流油的柑桔专业村,也因三峡库区蓄水,早已成为永不消失的水下风景。
1993年,修建茅坪溪隧道,高家溪村一位老人的柑桔园被征用,当推土机即将开到他的桔园时,他对做移民工作的同志说:为了国家建设,我们应当让出家园。但是,柑桔树是我的“幺儿子”,我不能亲手要他的命,你们要砍就砍吧。当推土机开始作业时,万万没想到,这位老人躲到屋里,关起大门,留出一条缝隙望了又望……推土机一推,他就把门关起来,偷偷地哭泣。在场的移民干部听到哭声后,心如刀绞。像这位老人,在三峡坝区和三峡库区数不胜数。
中堡村一组望运秀,继葛洲坝工程移民搬迁后。又将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和300多棵柑桔树,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三峡工程。
三斗坪镇东岳庙村一移民户的房屋和邻居的房屋,十分相似。从外表上看,无论是房屋高度,还是房屋结构都与邻居的房屋一模一样,而唯一不同的是,邻居房屋的二楼铺了楼板。而他的二楼,只盖了一张油布。1993年春,移民干部进行实物调查登记时,因时间紧等原因,工作人员误将他的二楼视同邻居一样,多登了40多个平方米。而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他签字认定时,他却斩钉截铁地说:我的二楼没铺楼板,给我多登了几十个平方米,我不能多要国家的一分一厘。工作人员进屋仔细一看,果不其然,当场就核减了近万元的补偿款。
在三峡坝区移民搬迁的关键时期,原宜昌县县长陈华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将“大坝建在宜昌县,全县人民作贡献”的首要任务,完成得十分出色。他用心血、汗水和智慧,铸造了一名“移民县长”和“全国百佳公仆”的光辉形象。
1993年9月8日,是三峡坝区移民搬迁最热闹、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太平溪、三斗坪253户844名移民,浩浩荡荡地搬到县城——小溪塔。为了这个目标,他8天8夜忙在现场,吃在现场,住在现场。
在日夜做好覃家沱左岸场坝和临时船闸的移民搬迁的攻坚战中,陈县长不顾三伏天的炎热,一干就是17天。移民们对他说:“县长啊,祖先们说六腊不搬家,你哪硬要在三伏天把我们往外赶哪”。他说:“为了国家建设,相信那些干什么。”
左岸移民搬迁结束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深入到三斗坪导流明渠施工区,做移民搬迁工作。这一次,他一住就是43天。1994年9月30日晚上11时,也就是离三峡坝区搬迁的最后时间仅有一个小时时,万万没想到,就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几十辆移民搬迁的大货车堵在坝区一条狭窄的公路上。他得知后,不顾长期作战的疲劳,顶风冒雨,亲临现场疏通车辆。就在这个时候,一辆大车倒车时,不慎将村民高某堆放在路边的免烧砖压碎了一部分,醉醺醺的高某吵个不休,死活缠着,不让车走。他走到前面对高某说:“对不起,把你的砖压坏了,我先赔偿,你让车走行么?”谁知高某反而大怒,操起一根木棍朝他劈头打来,幸好被司机当即挡住。高某的行为,激起了在场群众的愤恨,高声叫着要派出所来人把他抓走。然而,陈县长却心平气和地说:“他情绪如此激动,肯定有其他的原因吧,先让他让开再说……”后来得知这个搬迁户,在建新房时,因大坝施工,一个单位的一根高压线不能及时拆除,不仅导致这个户的第二层房屋,迟迟不能动工,而且连一楼的门窗也腐烂了不少。陈县长得知后,对镇干部说:“移民的情绪要及时疏导,移民反映的问题要妥善解决。你们迅速派人核定损失,如数补偿。”当高某得知自己打的是一县之长后,日夜害怕公安局来人抓他。镇干部到他家时,他吓得不敢见面。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从镇干部手中接过的一不是《拘留证》,二不是《处罚单》,而是2000元的补偿款。
中堡村的陈群甲,开始从坝区搬出来住在临时过渡的工棚里,随着施工进展的需要,还得从工棚里搬到另外的地方。这时,恰逢他的妻子正值预产期。镇干部去动员搬迁,他说等老婆生了就搬。第二天,有人来报告说她生了。陈县长速即给镇里同志交待,马上买上礼品、带上鞭炮去贺喜,并嘱咐千万不要提搬家的事。过了几天,眼看最后的期限就要到了,陈县长来到他的家,先是送恭贺,然后作检讨。他说:“家家生男,户户养女,现在要你们搬家真是说不过去”。可万万没想到的是陈群甲十分爽快说:“陈县长,你们已仁至义尽了,我们什么都不说了,马上搬家”。于是,陈县长叫来救护车,直到把月母子和婴儿送到安置地安排妥当后,方才离开。
现在提起这些事,老县长无不感慨地说:“我们的移民好啊,真正为三峡工程牺牲最大的还是他们。”
太平溪镇覃家沱村3组的刘兴家,20多年如一日地为移民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移民亲切地称他是“三峡移民的贴心人”。与他同组的高德富,大女儿和大儿子均有心脏病,小儿子在校读书,家庭非常困难,死也要坚守在祖祖辈辈的老地方。不管谁来做工作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1994年5月,就在离搬迁的最后期限的前两天,当他得知要对高德富的房子进行强制拆迁后,他及时找领导反映:“高是特困户,对他的房子进行强制拆迁,不是明智之举。这样搞,既对困难户不利,又对三峡工程建设影响不好。”于是,他主动请战,把这个老大难揽到了自己的怀里。他通过详细了解和促膝谈心,高终于向他道出了“不是有意与政府作对,一来儿子姑娘都有病,没有劳力搬;二来搬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没有什么依靠”的苦衷。说着、说着,喉咙就硬了,眼泪也夺眶而出。他得知这一顾虑后,向高郑重承诺:“你怕什么?我也搬去了,不管有什么困难,你随时找我,只要能办到的,我坚决办到。”他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这把“金钥匙”,终于化解了这个难题。
与刘兴家同组的陈祖林,好不容易做好了拆房、找车和装货等所有工作。可就在搬迁车队即将出发时,他竟然不知道七里岗移民安置点在什么地方。他知道后,迅速放弃家里拆房的重要活儿,帮其护送到安置地。直到一一安排好后,才安心地随车返回……
“移民一天不安顿好,我这个站长就不能松一口气。”这是太平溪移民站女站长杜开英的行为指南。
太平溪镇人多地少,移民安置容量严重不足。三峡水库蓄水后剩下的耕园地,人均不足三分。要把成千上万的移民安置好,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成批量地外迁农业安置。为了组织移民外迁,她四处联系接收单位,给安置地的干部做工作,把最好的地段腾出来给移民建房,把最好的耕园地调出来给移民耕种。她跑断腿子、喊破嗓子,好不容易地将移民外迁的生产安置和生活安置一一落实了。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没有一个愿意外迁。为了攻下“移民故土难离”的这个难关,她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她在骂声、怨声、质问声和反驳声中,不厌其烦地给移民讲政策,讲意义,讲出路,讲未来。并带着移民到安置区看果园、看鱼塘、看宅基地、看生产生活环境……一次不行,去两次、两次不行,去三次……入户次数最多的高达21次。她的百倍努力与一片真心,终于得到了3000多名外迁移民的响应与支持。
移民搬迁,没车找她;移民拆房,没人找她;因搬迁引起的邻里纠纷、家庭矛盾,也来找她……在搬迁的高峰时期,每天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来找她解决问题。走路有人赶,坐车有人拦,吃饭有人喊,上班有人缠,回家也难安,甚至深更半夜还有移民找上门来。移民望家福,全家4人,丈夫瘫痪,两个小孩小学尚未毕业。眼看邻里都已搬迁,急的没办法。她得知后,在劳动力你争我抢的高峰时期,一口气跑了4个村,直到夜晚10点多才帮她找齐搬家的劳动力。孤寡老人周志菊,搬迁、拆房、搬家俱、上车、卸车等等,都是她一手一脚经办的,感动得周不好意思地说:“我这哪像搬家,倒像是在走亲访友”。孕妇覃芳菊,搬进临时过渡房时临近分娩。她跑到县城请来妇产科医生后,又为她租了一间好民房,供她坐月子专用……
1996年7月4日晚,太平溪突下特大暴雨,美人沱村53户283名移民几天前才搬进新房。为了居民点的安全,她找了一辆吉普车,冒着倾盆大雨向几十里外的美人沱村飞去。没想到刚走不远,前面的公路便出现了坍塌。车不能走了,她只好步行。走着、走着……一段段公路,一处处地段毁的毁了,断的断了。此时此刻的她,全身湿透,手电筒也因进水不听使唤。闪电中,一股股洪水如同脱缰的野马咆哮而下。眼见暴雨越来越大,灾情越来越重,她不顾生命安危,借着雷鸣电闪的夜光,一个险段一个险段地往前赶。她用坚韧不拔的毅力,从落佛村爬过富城坪、从花栗垉爬过韩家湾、从杨泉坝爬过小溪口……硬是从37处惊心动魄的地带连滚带爬地赶到后,同广大移民火速投入到同暴风雨的决战之中。历经几个小时的浴血奋战,终于守住了移民居民点的安全和移民群众的生命安危。
移民搬迁后,失去了家园,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这无疑给移民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可以说,这是一场新的就业革命。尤其是原安置在区属企业的移民职工,因企业改制和宏观经济影响,纷纷下岗后,生活十分困难。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已成为全区移民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全区上下倍受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是坝区移民的三斗坪镇中堡村一组的望小平,带着对移民的深厚感情,满腔热情地破解了一道道让移民在家门口就业的重大难题。为了移民就地就近就业和充分就业,他于2002年,专门创办了移民劳务公司——宜昌市中大劳务公司。先后输送移民就业2万多人次,先后为移民创收2个多亿。公司先后获“移民再就业示范基地”和“企地共建先进单位”等称号。为了有效提高移民就业能力,更好地帮助移民充分就业,他从加强移民技能培训入手,为移民就地就近就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把专家,请到移民居民点,给移民手把手的现场培训。先后举办架子工、油漆工、电焊工、钢筋工、车床工和木工等技能培训20多期,培训移民2000多人。其中789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2006年3月,长江三峡旅游公司,决定打造《盛世峡江》大型歌舞剧,在坝区滚动演出。这台节目,需要大量的群众演员。他得知后,敏感地意识到,这是移民就业创收的绝佳机会,移民白天在坝区务工,晚上参加文艺演出。既增加收入,又陶冶情操,更能展现坝区移民的风采。于是,他连夜登门拜访,并经多方争取,终于与长江三峡旅游公司签订了聘用450名移民演员的合同。经过两个多月的训练,一群从未上过舞台的移民,于2006年5月1日,欣喜若狂地登上了《盛世峡江》的大舞台。并先后演出350多场次,观众达到380多万人。参加演出的移民除开打工收入外,月平增收600多元。仅此一项,每年为移民增收230多万元。他针对三峡工程施工进入尾期,就业岗位逐步减少的实际,先后与长江三峡实业公司、葛洲坝项目部等10多家单位,签订了长期用工合同。仅长江三峡实业公司,一年就安置移民200人。随着三峡旅游的不断升温,他又把移民就近就业的眼光,紧紧盯到了三峡旅游的这篇大文章上,他积极抓住三峡旅游明星镇等建设的大好机遇,率领移民,兴办农家乐,开发本地特色旅游纪念品,实现了移民就业向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
时任乐天溪镇瓦窑坪村一组组长的望飞,用他敏锐的思维、超前的眼光、非凡的胆识和坚强的毅力,为移民创造了永远增值的财富——瓦窑坪村一组商贸市场。瓦窑坪一组搬迁移民434人,让出土地1025亩,整体后靠1000米。他们在三峡移民补偿政策尚未出台,补偿资金尚未到位的情况下,于1993年10月率先搬迁。
“移民搬到新的家园,这只是迈开了移民工作的第一步。安得住,能致富,才是移民工作成败的唯一标准。”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三峡工程上马后,五湖四海的人流蜂拥而至地来到这里。坝河口一带川流不息,水泄不通,商贩密集,热火朝天。可以说,比鼎盛时期的汉正街,还要热闹一百倍。当他得知三峡总公司要建一批商业门面,出租给外地人做生意后,立马意识到建商业门面,既可以出租给外地人做生意,又可以安置移民就业,更能一本万利地增加收入。于是,他多次跑到三峡总公司,恳请把市场优先让给地方承建,用来安置移民。三峡总公司领导见他说得十分有理、十分诚恳、十分强烈和十分执着,终于被他誓不罢休的意志所感动。于是,他连夜向村里提出了“动用部分移民安置费和征地补偿费,建市场、安置移民”的意见和建议。没想到村里领导意见难以统一。其主要原因是担心租不出去会血本无归。再加上动用的是移民安置费和征地补偿费,谁都不敢冒这个风险。但敢闯敢干敢试的他,历经千辛万苦、竭尽全力地争取后,终于得到了上级的默认。为了把这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办好,他组织施工队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在杂牛湾建起62个门面,当月租金收入60多万元。1995年,他又想方设法,分期分批在居民点附近新建了176个商业门面,70%用来搞商品批发和零售,30%用来搞农副产品经营。年均收租金130万元,最高年收租金235万元。1997年,他又从浙江、广东等地引进了一批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到市场经营,使市场更加红火,更有活力。2001年,他又集资60万元,兴建了49个商业门面,让几百名坝区移民摇身一变,成为门面的股东之一,当年分红90多万元,累计分红近2000万元。2006年又推出移民股东大病就助报销制度,为移民老百姓年均报销医药费5万多元,累计报销近80万元……为移民安稳致富,长治久安开辟了一片新的蓝天。
“我要带领移民娘子军,绣出一片新天地、闯出一片新天地。”这是湖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谢蓉的一生追求。
1975年出生的她,是从坛子岭旁走出的一名女能人。1994年,还在高中就读的她,随父母一起离开了祖祖辈辈的家园,搬到了附近的许家冲村。为了解决耕地少,就业门路少的难题,她通过刻苦学习和不断探索,于2012年,带头组建了“宜昌绣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为带动广大移民娘子军就近就业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2013年,她又带头成立了“宜昌沁邑民俗文化公司”。为了移民娘子军尽快掌握刺绣技术,她专门建立了“牵花绣传习所”,她用手绣+艾草+棉麻的生态特色文化理念,将峡江绣艺“牵花绣”发展成为移民产业,受到广大移民的高度赞扬。她先后开发出牵花绣挂画、艾草绣花工艺枕、艾草车饰系列、艾草手工挂件、牵花绣围巾等10多个工艺产品。累计培训移民绣娘800多个。她采用稳定就业和灵活就业相结合的模式,让绣娘们不出家门就能大把大把地挣票子。使50多名稳定就业的娘子军,人均年增加收入3万多元。近几年,她又带领移民娘子军办起了具有三峡特色的民俗山庄,为繁荣坝区旅游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她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湖北省现代服务业领军人才”等光荣称号。
“坝区移民后顾之忧不解决,我这个移民局长白当了。”这是时任夷陵区移民局局长王军的金口玉言。
三峡工程坝区移民自1992年搬迁以来,因多种原因,安置在原县属等企业的7000多名移民职工先后陆续下岗,后靠移民和自谋职业的移民,也因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缺乏就业技能,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为尽快解决这一难题,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王 军同志带领移民局“一班人”,带着深厚的感情、光荣的责任和对移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攻破道道难关,打了一个“解决坝区移民生活困难”的漂亮仗。历经多年的积极争取和不断努力,“坝区移民外迁农业安置、基础设施建设和养老保险完善安置”的陆续出台,为坝区移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尤其是养老保险政策实施后,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坝区移民老有所养的后顾之忧,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坝区移民长治久安的问题。
登上威风八方、令人向往的坛子岭,我尽情地欣赏了千军万马波澜壮阔的决战场面,他(她)们用“中华儿女多奇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工匠精神、拼搏精神和创新精神,他(她)们用“深圳速度”,他(她)们用中国人的眼光、胆识和睿智,在“世界电都”的大地上,攻破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级的难题,打破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纪录,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神话。他(她)们创造的“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永远在坛子岭上千古传唱。
登上高耸如云、魅力无穷的坛子岭,我也欣喜地看到了全国各地对口支援大三峡,“众人划桨开大船”的动人诗篇。据了解,上海、江苏、黑龙江等地,累计对口支援夷陵区50多亿元,为夷陵区的移民安置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坛子岭上的丰碑,远远不只这些。从宜昌到重庆,从坝区到库区,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说不尽、道不完……它将伴随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和诗情画意的高峡平湖,永远在弛名中外的坛子岭上闪闪发光。
坛子岭上的丰碑,一座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丰碑,一座中华儿女无私奉献、惊天动地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