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功绪的头像

周功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07
分享

小溪口的“人间奇迹”

                 周功绪

小溪口,位于风景秀丽的长江西陵峡北岸的百岁溪流域。离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的直线距离不足30公里,与屈原故里——秭归县屈原镇和全国最美乡镇——邓村乡,血脉相连,风雨同舟。

小溪口,是这里的人们对小溪口村的习惯简称。这个风景如画的村庄,既是生我养我的第一故乡,又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村之一。

在我记忆的茫茫海洋里,这个村庄,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

一个是由“白天挣工分,晚上点油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贫困村,奇迹般地变成了“白天数票子、晚上看电视、餐餐饱肚子”的富裕村。

改革开放前,这个地方的人们,同安徽凤阳小岗村的人们一样,全靠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养家糊口度日子。那个年代,男劳动力最强的,一天到晚也不会超过10分,女劳动力干个一天到黑,也顶多6、7分而已。记得,我80年高中毕业后,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6点,不管是薅苞谷草,还是栽秧;不管是翻苕藤子,还是挑草头……充其量,也只能挣个6分而已。那时分值5角多。也就是说,一天到晚累个死去活来,才能挣个3块多……

小溪口村,依山傍水,拥有芭蕉溪、百岁溪两条母亲河。勤劳、聪明的小溪口人,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前就先后兴建了垭子口电站、杜家院电站、小溪口电站。这三座电站的喜从天降,才使这里的人们,在大山深处率先告别了全靠煤油灯照明的传统历史。

“饥一顿、饱一顿,吃了上顿愁下顿。”是这个地方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写照。那些年代,吃苕米子的、吃野菜的、吃芭蕉兜兜的、借米吃的、借衣穿的……不足为奇。

而如今,“男男女女不愁穿、家家户户不愁吃,日日夜夜乐不停。”

一个是由“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的落后村,奇迹般变成了“一车跑天下,一机(手机)走神州”的发达村。

“山大人稀、地势偏僻、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是这个村八十年代前的一大现状。那些年代,这个地方,几乎没有一条公路,几乎没有一部像样的电话。即使后来有部摇把子电话,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记得,我在太平溪老镇上的两年高中岁月,来回近50里的畸岖小道,全靠两条不知疲倦的腿子,从周家屋场走到杨泉坝、从杨泉坝翻过韩家湾、再从韩家湾冲下百岁溪后,直奔太平溪……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

“天边靠信件、嗓子喊跟前。”是那些年代,人们通讯往来的唯一方式。记得,先贵哥的母亲因病去世后,我和崔家力子打着火把,不知趟过了多少河流、不知翻过了多少山川、不知流下了多少汗水,连夜跑到20多里外的天命垭上,才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之杜菊山嫂子的娘家人。要是现在的话,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个语音、一个视频,就搞定了。

令我无比惊喜的是,昔日从太平溪至垭子口、从太平溪至小溪口、从小溪口至杜家院、从小溪口至红桂香……那一条条弯弯曲曲、曲曲弯弯的羊肠小道,早已被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一辆辆轿车奔流不息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所取代;昔日“通讯靠吼”的年代,也被“一机在手,走遍神州”的信息高速时代所取代。

一个是由“漫山遍野的金仓银仓”的产粮村,奇迹般地变成了“一望无际的金山银山”的“印钞”村。

九十年代中叶后,这里的人们,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用非凡的胆识、超前的眼光和勤劳的两手,将所有的水田和旱田,史无前例地因田制宜地栽上了红彤彤的“五月红(夏橙)”和绿油油的“生态茶”。

如今,一弯连一弯、一岭连一岭、一山连一山的绿色经济海洋,不仅为老百姓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而且也为秀美山川、魅力山川建设,增添了无尽的色彩。

一个是由一个传统的“农业大村”,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旅游新村”。

小溪口人,在尝到绿色经济的无尽甜头后,又通过“乡村汽车越野赛”、“五月红采摘赛”、“魅力小溪口徒步赛”等系列活动,率先闯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美丽乡村”建设的示范之路。那“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漫无边际的芭蕉溪步行游道、令人向往的天然氧吧”和那“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处处美景日新月异,一批批客人川流不息”的秀美画卷,不知醉倒多少中外游客。。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