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周功绪的头像

周功绪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1/26
分享

围火垅

周功绪

在我老家的冬天,有一个围火垅、传信息、拉家常、话变化、迎新春的传统习俗。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说的就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年火,烧得越旺越好。烧得越旺,预示着来年的日子会更加红红火火……

而在我们老家,这个年火旺盛的地方,就是我们所说的火垅。

老家的火垅,在我眼里,就是长辈们的一大传家之宝。

在生我养我的百岁溪流域,有一个“有火就有主”的说法。由此可知,这个不起眼的火垅,就是主人的“迎客松”,就是相聚的“吸铁磁”,就是交流的“小乐园”。

老家的火垅,座落于老屋的后右边,倚墙而立。除一边靠墙外,另外三边都是用土砖堆砌的。长约1.8米,宽约1.5米。火垅的上空与一个大铁钩和若干小钩终身相伴。大铁钩可伸长,也可缩短,用于悬挂鼎锅烧开水或煮米饭。小钩则是猪蹄子、羊胯子、豆腐干等诸多腊货的熏挂工具。

老家的火垅,貌视很小,但焕发的光芒和激发的能量,却非同一般。

我们一闻就想吃、一看就想吃、越吃越想吃的腊猪耳朵、腊猪尾巴、腊蹄子炖土豆、腊肉炒豆豉、酢广椒炒肥肠、腊肉炒豆腐干、泡广椒炒腊猪肝和腊排骨炖萝卜等舌尖上的最爱,无一不是一个个火垅的精品力作。

腊肉炒豆豉和腊肉炒榨菜,是三峡地区的知名下饭菜,也是我一生中的感恩之菜。因为,这两大救命菜,伴我走过了2000多餐的高中岁月。不然的话,我不可能拥有如此幸福的今天。

围垅坐,看腊货,看得心里乐呵呵。

看哪家火垅上挂的肉最多,看哪家火垅上挂的肉最好,是父老乡亲们烤火时的首要话题。

在缺衣少粮的六七十年代,火垅上的腊肉不知何等珍贵。那些年代,吃半边肉的,吃块块肉的,很长时间吃不上肉的,较为普遍。能吃上一头年猪的确实不多。不少家庭逢年过节时,才能偶尔吃到望眼欲穿的香腊肉。

八十年代后,我们老家火垅上的腊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出奇地多了起来。杀一头的不值一提,杀两头的不为稀奇……为了满足熏肉需求,不少家庭建起了楼下养猪、楼上熏肉的火垅屋。一度时期,扩火垅、建火垅、打挂钩的,不计其数。可以说,遍布故乡的千山万水。1981年的春天,我们就在老屋的道场边上,建了一间近30平方米的火垅屋。谁也没想到,这间火垅屋,比六七十年代部分困难户的住房还要好。

在寒风刺骨、火垅走俏的季节,亲朋好友也好,左右邻居也罢,无论到哪个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传统习惯,那就是围着火垅坐,仔细看腊货,两眼忙不停,看得乐呵呵。

“舅妈,您们火垅上的肉挂得密密麻麻的,又比往年多了不少,肉膘也厚多了。恭喜您!”

“责任田到户后,粮食年年丰收,生猪越喂越大,年猪越喂越肥,这已不足为奇了。”

母亲一边笑脸盈盈地招呼表哥烤火取暖,一边情不自禁地与表哥忆起了那些喜获丰收的岁月。

“幺婆婆,您们的腊肉,除颜色黄亮,香气扑鼻外,口感也特别好。”

“我们这里的腊肉,是用柏树枝枝、柚子树叶子和柑橘树叶子熏的。不熏出特别的香味才怪呢。”

没想到,母亲毫不保留地透露了这一秘诀。

陪阿妹,打毛衣,打得情哥笑眯眯。

男的讲故事,女的打毛衣,是老家火垅周边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嫂子、二嫂子、三嫂子、四嫂子和一个个能说会道的女能人一样,有一手打毛线衣的绝活。与我同甘共苦的她,于八十年代末,用爱用情用心血,利用烤火的宝贵时间,见逢插针地给我打了一件毛线衣。这件让我永远温暖的礼物,不知陪我度过了多少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那穿着得体,样式美观,一看就暖之感,永远刻在我那感恩的世界里。

抢火垅,烧苕吃,吃得心里好欢喜。

一边烤火,一边烧苕吃,是我们儿时的最爱之一。烤火的温暖感、尖舌上的幸福感和娃娃们的欢乐感,可以说,无与伦比。即使嘴上搞得黑乎乎的、脸上搞得脏兮兮的,手上搞得灰蒙蒙的,也依然爱不释手。

前几年,我们带着大孙女到她舅婆婆家吃年猪饭时,没想到这个可爱的宝贝,在舅婆婆的火垅里一口气吃了几个倒不说,回家后还在喊“我还要吃烧红苕”,“我还要吃烧红苕。”

会好友,忆乡愁,忆得乡亲难分手。

会会好友,拉拉家常,忆忆乡愁,是老家火垅里久别的“春天”。一个个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和一个个闯荡江湖、回家过节的父老乡亲,以火垅为“会客厅”,像几十年未见的亲人一样,欢聚一堂,难舍难分。那问寒问暖,相见恨晚,无话不谈的场面,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帘。

表哥张光华、姐夫熊永发、堂哥周功伟,一直在外工作。春节前后,只要他们一到我们家里,火垅周围一群娃娃,前呼后拥、如痴如醉地分享外面精彩世界的欢乐场景,怎么也忘记不了。

八九十年代,我的铁杆好友周立华从湖南衡阳回家过年时,在我们家的火垅里、二哥四哥的火垅里、二妈的火垅里和他们自己的火垅里,不知给生活在大山里的乡亲们,带来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新情况、新信息、新潮流、新产品,也不知让我们分享了多少次“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快感。

守火垅,看春晚,看得大家格外欢。

一边烤火,一边尽情欣赏春节联欢晚会,是周家老屋别具一格的浓浓年味。一般晚上水饺一吃完,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后,我们一个屋场的大多数亲朋好友,就齐聚在二哥和四哥的火垅旁,守候春节联欢晚会的到来。赵忠祥、倪萍、程前、周涛等著名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赵本山、宋丹丹、陈佩斯、朱时茂、小沈阳、郭德纲等著名喜剧演员和费翔、刘德华、张明敏、解小东、陈慧琳、董文华、林依伦、毛宁、杨玉莹等著名歌唱家……都是在这个万家团圆、欢聚一堂的美好时刻,走进我们的视线里。《春天的故事》《冬天的一把火》《中国人》《我的中国心》《咱们老百姓呀今儿个真高兴》《北京欢迎你》《众人划浆开大船》《难忘今宵》等经久不息的歌谣,不知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惊喜。

发红包,抢红包,抢得火垅多热闹。

一边发红包,一边抢红包,一边拜年,是火垅边上男女老少齐上阵的新乐园。

“高中同学群里红包来了,快点抢。”

“相亲相爱一家亲群里又在发红包,不要再错过了。”

“周家亲人群里又在飞红包哟……”

这个群里还没抢到,那个群里又飞来了,像比赛一样,搞得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在老家火垅旁,一次次“发红包、拜大年、抢红包、迎新春”的欢乐样子,与哄抢金银珠宝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周家亲人群、高中同学群、相亲相爱群、夷陵文学群、同心同行群、风雨同舟群……一个个漫天飞舞、立体飞扬的红包,不知给我们带来了多少个“欢天喜地迎新年,不尽财源滚滚来”的乐趣。

围火垅,在我看来,围出了一个个难以割舍的动人故事,围出了一道道美不胜收的民间风景,围出了一支支经久不息的经典歌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