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功绪
初闻宜昌,令人神往。
作为生长在百岁溪流域大山深处的我来说,早在40多年前就怀着无比好奇和充满憧憬的心情,与百岁溪流域李氏劳务队伍一道,像“闯关东”一样,一路迫不及待地飞到了朝思暮想的大宜昌。
宜昌市陶瓷厂,是我在外“冲闯”的第一站,也是我一生中在外漂泊的最后一站。
1982年,我和李文江、李国新、李国红、冀世明、韩庆军和杜国龙等一群年轻气盛的小伙子,在包工队李队长的带领下,与宜昌市陶瓷厂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个年代下宜昌,哪像当今仅要1个多小时,几乎要整整的1天。记得,有一次我和李代秀深夜4点钟,就从家里出发,打起电筒走到太平溪鸡蛋石码头,乘向阳一号,途经伍相庙、覃家沱、中堡岛、代石、莲沱、陡山沱、黄山洞、石牌、平善坝、葛州坝船闸,直至镇江阁下船后,再到大南门乘轮渡过江,直到下午四点才赶到我们“淘金”的地方。
土仓坪的李光清,这个为人豪爽的包工头,给我留下了一生难忘的印象。小平头,四方脸,长得结结实实。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他,说话、走路、做事,干脆,快捷,果断。应该说,他是那个时候名扬一方的包工头。
宜昌市陶瓷厂位于长江南岸,离葛州坝不足三公里,离磨基山公园两公里,离朱市街不到一公里,离宜昌第一摩天大楼——西坝“庙嘴综合楼”两公里左右,与宜昌船厂血脉相连,与大东门隔江相望。
高聋入云的宜昌庙嘴综合楼,因葛州坝而建。它既是八十年代初宜昌市最高的地标性建筑,又是船舶进出的指挥系统,更是宜昌市繁华的形象标志。
那个年代的宜昌市陶瓷厂,是原宜昌地区最大的陶瓷厂。它不仅为2000多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而且还为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农村房屋更新换代,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价廉物美的马赛克和釉面砖。产品畅销四川、重庆、武汉、湖南、浙江、江苏、河南……
在陶瓷厂务工的劳务大军,来自五湖四海。有我们太平溪的,有四川云阳的,也有宜昌市附近的……我们太平溪的队伍主要负责窑上陶泥的进进出出。也就是将陶泥用板车拖到窑上待焚烧好后,再将烧透的陶泥拖到下一个车间去加工。云阳的川军主要负责煤料、原材料及瓷砖成品的搬运。宜昌市附近的主要做一些临时性的活儿。
拖陶泥上窑窖,光力气大还不行,更要掌握决窍。拖陶泥的平板车与拖煤的板车不一样,又长又高,比较笨拙,两个把子挺在腰身以上。一旦车把抬高了,不仅几千斤重的陶泥像豆腐一样一泻千里,而且也会连人一道腾空而起。
将窑上烧好的熟陶泥转装到翻斗车上,拖到下一个生产车间,比拖生陶泥难上加难,用上刀山,下火海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那在烫得脚板嚎嚎怪叫的火窑上,将烧的红彤彤的陶泥,一砣一砣地搬到翻斗车上,没有超强的胆量、超强的抗高温能力和超强的毅力,是捡不起这个火气冲天的苦活的。
在这真金不怕火炼的赛场上,究竟烧焦多少帆布手套和烫焦多少球鞋,即使曾经拿过记忆力比赛第一名的我,也的确记不清了。直到现在我的手上和脚上,还留下了不少的纪念。
我和李文江、李国红这三个人,别看个头不大,但干起这个活儿来,手脚灵活,干净利落,厂领导尤为喜欢。
在外闯荡的路上,造就了我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不怕烫,更不怕别人说三道四和瞧不起”的勤劳美德。因为,我们早就知道“劳动最光荣”和“劳动创造财富”。
为确保春节期间不停产,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1982年,我在陶瓷厂过了一个特殊的春节。直到现在,还愧对父亲、母亲和一些长辈。
逛宜昌大街小巷,赏宜昌魅力风釆,是我们那时的最大爱好。尽管那个年代的宜昌,没有当今的车水马龙,没有当今的摩天大楼,没有当今的灯火辉煌,但葛州坝的雄伟壮观、解放路的富丽堂皇、陶珠路的川流不息和一间间古色古香的板壁屋、一个个经营有道的小商贩、一群群朴实无华的挑菜人……自然而然地构成了一幅幅活力宜昌、魅力宜昌、繁华宜昌的秀美画卷。
葛洲坝,是我最羡慕的现代化特大工程。一到宜昌,我就被它那威风凛凛的气势所迷倒。
1970年,中国聚焦葛洲坝。同年10月,武汉军区和湖北省革命委员会联名向中央呈交了《关于兴建宜昌葛州坝水利枢纽工程的请示报告》。同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原则批准兴建葛洲坝工程。12月26日,毛主席批示:“赞成兴建此坝”。没想到,这一天,毛主席正好77岁。
同年12月30日,葛洲坝工程破土动工,两万多名群众在工地上参加了隆重的开工典礼。谁也没想到,万里长江第一坝,从请示到决策再到开工,仅仅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这不得不说,是“宜昌自豪”“中国骄傲”和“世界奇迹”。
紧接着,葛洲坝工地上人山人海,最多时民工多达十万多人。
葛洲坝工程从开工、停工、复工、到竣工,历尽艰辛,到1989年全面建成。
葛洲坝工程创造了很多“中国第一”,荣获了很多国家奖励。它曾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工程,也是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首批获奖项目。
葛洲坝工程是中华民族大规模治理长江的第一个大型工程。葛洲坝工程开工的1970年,离长江遭受特大洪灾的1870年,正好一百年。
葛洲坝工程总投资,仅有48.48亿。它的兴建,既为防洪和发电做出了巨大贡献,更为兴建三峡大坝探索了许许多多弥足珍贵的经验。
陶珠路,是我最向往、最留念的地方。陶珠路位于西陵区老城区地段,东起解放路步行街,西接沿江大道,全长近400米,宽15米,两侧人行道2〜3米左右。
陶珠路,历史悠久。清朝晚期,西方列强打开了闭关自守的国门,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与英国先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和《中英烟台条约》等,将地处川鄂咽喉的宜昌作为长江沿线对外开放的商埠之一。随着帝国列强的入侵,洋船、洋油、洋烟等洋货倾销宜昌。1914年前后,宜昌相继修建了直通江边的一马路和二马路,接着三马路也逐步形成,并始称新马路。后来,原宜昌县商会依据春秋时范蠡(号陶朱公)以经商致富的典故,将新马路改名为陶朱路。因“朱”与“珠”同音,象征着珠宝与财富,字音更吉祥。因此,陶珠路由此而得名,并名扬至今。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给陶珠路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一时间南来北往的客商,川流不息,商贸交易十分火爆。那热闹、繁华、火爆的场面,与之后的汉正街不相上下。
陶珠路火爆不久,就流传出“要得富,个体户;陶珠路,万元户”的顺口溜。也就是说,陶珠路市场,是宜昌市城区率先盛产万元户的风水宝地。
那时的陶珠路,可以说是上海的“南京路”。一个个商贩在街边卖各种各样进口的高档布料、卖那些从广州贩来的新潮时装,卖那些风靡一时的三洋牌录音机和邓丽君、张行、李谷一、程琳、费翔的流行磁带。
做土特产生意的、做花鸟鱼虫生意的、做鸡鸭鱼肉生意的、点军农民挑着青青的蒜苗、白白的大蒜、绿绿的青菜、红红的萝卜、圆圆的土鸡蛋和令人垂涎的羊后腿、腊排骨、老母鸡……也是这条路上的另一道风景。
陶珠酒楼的接堂包子,一般到了晚上就不卖了,陶珠路市场的布摊也无影无综了。这时,一些小商贩就开始摆夜摊。一时间,好像神话般的出现了一排排的小吃摊。那时,解放电影院的大门还在陶珠路这边,小巷深处还有汉剧团的一座剧院,街边就有萝卜饺子、顶顶糕、苞谷粑粑、面油子粑粑……直到子夜,这里依然灯火辉煌……
那个年代,陶珠路的布料、新潮时装和三洋牌录音机以及磁带俏得很,很受人追捧,可以说是年轻人赏景购物的天堂。
1983年的春天,我在陶珠路买了1米蓝色布料,做了1条喇叭裤,配上1件新米灰色的学生装,不知羡慕多少人。
令我难以忘记的是,我用268元买了1台单卡三洋牌录音机,邓丽君的《小城故事》、费翔的《故乡的云》和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等动感强劲的歌声,不知醉倒多少人。
那个年代,谁也没想到录音机如此逗人宠爰。可以说,远远超过当今的宝马、奔驰和奥迪。
这台三洋牌录音机,给我们漂泊大军带来了无穷的精神享受。那时,我们一边拖陶泥,一边享着“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这里也包括,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千里的朋友一起来,小城来作客……”那动人的歌词、美妙的音乐、立体的动感和甜蜜的歌声,早已把我们所有的苦和累拋到了九霄云外。
有了这台录音机,我有李文江等朋友一有时间,就飞到陶珠路买磁带。那时的磁带都是从广州过来的,有10元一盘的,有8元一盘的,也有5元一盘的。究竟到陶珠路逛了多少次、买了多少磁带,我的确记不清了。但我只记得,一看见邓丽君、费翔、张明敏、王洁实、谢莉斯的磁带,就像看见金银珠宝一样把它买回来。
第一次提着三洋牌录音机,上穿学生装,下穿喇叭裤,背背马桶包,戴着海欧牌手表,穿着名牌皮鞋,乘坐向阳一号从宜昌回到小溪口老家时,一路上吸引了一个又一个和一群又一群羡慕的眼光,搞得我真的不知说什么为好。
1983年,我把录音机这个宝贝带回老家过春节,我们队的年轻人几乎天天都飞到我们家里,一边欣赏邓丽君、程琳和费翔的动人歌曲,一边跟着我跳摇摆舞和交谊舞,搞的我们家里热闹非凡,笑声不断。
那个时侯,不知道是不是没有电视的原因,也不知道是不是没有音响的缘故,我对录音机格外超级喜爱。因为它“唱”出来的歌曲,既格外好听,又格外来神。即使再疲劳,也会陡然精神抖数,激情飞扬。
那时的录音机真神奇,只要音乐一响,我就会自然而然地陶醉在摇摆舞、交谊舞和迪斯科的世界里。即使16步和32步等难度较大的交谊舞,于我来说,小菜一碟。
解放路,是我最欣赏、最迷恋的地方。那时的解放路,商贾云集。老字号、老店铺比比皆是。“留光”照相馆、“亨得利”钟表店、“大光明”眼镜行和“满意楼”,都是这条路上的“几大金刚”。“丹凤”银楼、“天昌”茶叶号、“永耀”电灯公司营业部和“精华”“千秋”照像馆……都为这条繁华的街道增添了无穷的色彩。
那个年代,虽然没有彩色照片,但留光照相馆的作品堪称一流。记得,有一次我穿着学生装,没做任何的化妆和打扮,照了几张黑白照片,万万没想到,把长得不怎么样的我,照得帅气十足,直到现在,这张珍贵照片我依然保存得完好无损。
解放路上的影院、戏院、书店、摄影、文化馆、群艺馆以及百货、粮油、电器等各种店铺鳞次栉比,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得不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流念忘返。
八十年代后,解放路又陆续修建了百货大楼、解放电影院和时代购物广场等大型购物娱乐场所。餐饮、娱乐、购物等行业齐集这里,白天人潮更加汹涌,夜晚灯火更加辉煌。
如果说王府井大街见证了北京的人文历史,南京路折射出上海的现代繁荣,江汉路蕴含了武汉的人文积淀,那么,解放路,更是一部鲜活的历史画卷,全面见证了宜昌的惊人变化。
改革开放后,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解放路一带已成为宜昌最好的商业经济圈。以解放路为圆心,商业步行街将陶珠路、中山路、二马路、环城东路、云集路等传统商业旺地一线串连起来,构成了一条足以影响宜昌商业命脉的风景线……
闯宜昌,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但给我留下的记忆却很多很多……
1984年的金秋十月,听说要从农村高中毕业两年以上的青年中,招考招聘部分公务员,我报着试试看的心态,一举走进了招聘干部的行列,并一路从端坊走到太平溪、从太平溪走到乐天溪、再从乐天溪走到宜昌这个一生向往的地方。
闯宜昌,闯出了宝贵人生,闯进了梦寐以求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