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功绪
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自九十年代开工以来,我就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级的特大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华儿女几百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与渴望。
长江三峡工程,创下了许多世界奇迹和世界之最。它的兴建,是中华儿女征服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伟大创举。
长江三峡工程的兴建,尽管遇到百万移民大搬迁、万里长江大截流、黄金水道大通航和长江生态大保护等一个个史无前例的世界级难题,但却出乎意料地提前300多天横空出世。
百万移民大搬迁,就是这些世界级难题中的第一道难题。
在破解百万移民大搬迁的历史答卷中,我有幸地在三峡工程动工之前和三峡工程竣工之后,同基层干部一道,用10多年的青春岁月,走过了一个又一个重要而又难忘的历史阶段。
一个是宣传三峡工程重大意义和宣传移民无私奉献的阶段。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兴建三峡工程的那一瞬间,曾为葛州坝工程建设做过重大牺牲和奉献的几万峡江儿女,像过盛大节日一样,欢天喜地,欣喜若狂。那无比欢腾、无比兴奋的场景和鞭炮齐鸣,奔走相告的场面,一生难忘。
1992年,我时任太平溪镇委宣传委员,面对这一重大而振奋人心的盛大喜事,我激情飞扬地奔赴在大力宣传兴建三峡工程重大意义的战火中。我与广播站和文化站等部门的负责同志,把“兴建三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大坝建在宜昌县,全县人民作贡献”和“让出家园支援大三峡,抓住机遇建设太平溪”等重要内容和老百姓所关心的热点话题,进行了大张旗鼓地宣传和引导,为全镇人民全面、深刻、准确地了解兴建三峡工程的重大意义和其深远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为把这项意义重大的宣传工作抓的有声有色,我们及时组织一批文艺骨干通过文学创作和文艺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这个富有意义的宣传活动,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高潮。
为把“让出家园支援大三峡,抓住机遇建设太平溪”的宣传做深做细做活,我们抓住全镇一年一度党员轮训的机会,对兴建三峡工程的重大意义和我们如何支持三峡工程建设以及我们如何抢抓机遇,发展自己等方方面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宣讲。从而,全镇上下盼三峡、爱三峡和支援大三峡的热情像大海的波浪一样,一浪盖过一浪。
我对兴建三峡工程和移民无私奉献的宣传,没有时间上的限制,不受区域影响和岗位影响,宛如“感情无国界”和“相爱终身”一样,有种特殊的情怀和特别的挚爱。在三峡工程建设之初,我乐意地奔赴在宣传的第一线;在三峡工程竣工后的10多年,我仍然撰写了《发展坝区产业经济,是解决坝区移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治本之策》和《三峡坝区移民生产安置完善政策来之不易》等众多建议和重要文稿;即使退到二线后,也依然写出了《坛子岭上的丰碑》《三峡黄金海岸永不消失的水下记忆》《太平溪老街的那些陈年往事》《许家冲,一个令人向往的村庄》《三峡黄金海岸的“美容师”》等歌颂移民乡镇、移民村组、移民干部和移民个人的一批纪实文章,有幸的是《发展坝区产业经济,是解决坝区移民生产生活困难的治本之策》被《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编辑部,评为一等奖;《坛子岭上的丰碑》和《三峡黄金海岸永不消失的水下记忆》等文稿,继《中国作家》《文旅中国》《三峡文学》《湖北网络文学》采用后,又走进《宜昌记忆》和《夷陵收藏》的历史宝库。如果20年50年或100年以后,我们或我们的子子孙孙再来阅读的话,那种感觉和味道就大不一样了。
为什么要始终如一地宣传三峡工程和移民的无私奉献精神,我想,唯一的答案,就是三峡工程的伟大创举和移民集体的伟大奉献精神永远融入我的血液。
我这样做,既不是为了图名,也不是为了图利,而图的是对三峡工程和三峡移民永恒的热爱。
一个是决战坝区移民搬迁阶段。
三峡工程移民,由坝区移民和库区移民两个部分组成,坝区移民虽然只涉及原宜昌县和秭归县的太平溪、乐天溪、三斗坪和茅坪四个乡镇,不足两万人,在百万大移民中微不足道,但在三峡工程前沿阵地,首到其冲急需搬迁的,就是这批坝区移民,更何况,他们是整个三峡移民的风向标。
坝区移民所做的贡献,非同一般,令人肃然起敬。可以说,没有坝区移民的无私奉献,就没有三峡工程无比壮观和无比辉煌的今天。
三峡坝库区移民搬迁前的平均生活水平,远远高于镇内其他地方,用“长江经济活跃带”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驾船的、贩砂的、捕鱼的、种柑的、跑运输的、做生意的和在厂矿企业上班的……比比皆是,即使在家种田的也比山上好得多。可以说,是山旮旯的“金凤凰”梦寐以求的风水宝地。再加上这些移民祖祖辈辈想三峡、盼三峡,盼了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刚刚盼来了,又要他们离开这里。我看,用“一万个不愿意”来表达,一点也不为过。
坝区移民搬迁安置,与库区移民完全不一样,尤其是时间上的矛盾格外突出。库区移民搬迁是在具备充足的时间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的,而坝区移民是在先搬迁后安置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突击性地搬迁的。
为了三峡工程,原宜昌县委县政府举全县之力,把移民工作当作全县的中心工作来抓,抽调几百名精兵强将,由县长陈华远带队进驻坝区移民乡镇,一驻就是几百天……“全国百佳公仆”用实际行动书写的“移民县长”的动人故事,至今还在中华大地传唱。
为了按时交地,确保三峡工程建设如期进行,镇委镇政府组织全体行政干部和镇直单位负责人,像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一样,打响了一个又一个坝区移民紧急搬迁的大决战。
为了按期完成坝区移民搬迁任务,镇委镇政府将任务一一分解到行政干部和镇直单位负责人头上,实行包干到户,任务到人。
在这样一个移民工作高于一切的特定历史时期,我于1993年夏天,有幸地与望开春等战友投入到了覃家沱村移民紧急搬迁的决战中。
有人说,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而我说,移民工作才是天下第一难。
当时坝区移民搬迁难,难就难在移民故土难离上、难就难在搬迁的紧迫上、难就难在搬到何方上、难就难在如何安置上和难就难在交通不便上……
那个年代的交通,哪像现在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即使宜大路(宜昌至大老岭)主干道,也仅仅只是泥巴路而已。很多地方,既不通水路,也不通公路,完全靠肩挑背驮这种传统的运输方式,搬迁到临时“窝棚”过渡一段时间,等到移民居民点新房建好后,再搬到新房居住。
做移民工作,不能大而话之,简而了之,需要设身处地地入情入心入耳地去做。小到说话的方法和语气,大到家里的困难用什么办法去解决。它是一门奥妙无穷的综合性学科,需要用情用心用脑用智慧去做。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和满载而归。否则,一事无成倒不说,反而还会弄巧成拙。
我包干内的一个姓黎的移民户,搬迁时,时值妻子即将分娩,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遇到这样一个特殊的喜事,按理说,是任何人不忍心去叫他们搬迁的。但为了三峡工程,他们再一次地将“有国才有家”和“大坝建在宜昌县,全县人民做贡献”闪闪发光的大字,写在自己的行为里。
在坝区移民紧急大搬迁的大决战中,一个姓陈的特困户,既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又给我们对于“只有落后的工作,没有落后的群众”带来了许多新的思考。这个户,家里十分困难,除夫妻二人长期生病外,儿子也很小。在这样一个没有劳动力的家庭里,要在短短的几天内,火速搬到临时居民点,可以说,比登天还难。
请帮工搬家,于平常来讲,根本不值一提。但在坝区移民紧急大搬迁的大决战中,找劳动力,可以说,比“大年三十借蒸笼”,还要难上一百倍。
没人帮他建临时过渡房,我们在引进外地劳动力的同时,全身心地投入到临时过渡房的建设中;人手不够,我们就当自己的家去搬;家里的孩子没人照护,我们就视为自己的子女去呵护……没想到这样的户,也丝毫没拖三峡工程的后腿。
像他们这样“舍小家、为国家”“感动中国”的动人故事,在坝民移民紧迫大搬迁的战火中,不知还有多少。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的移民,是多么的无私,多么的纯朴和多么的伟大,应该受到我们永远的尊重与敬仰。
一个是坝区移民就业创业的攻坚阶段。
三峡工程坝区移民,历经前期移民、紧急搬迁和初次安置后,总体稳定,社会反响良好,多次获得国务院三峡办和省、市人民政府的充分肯定。但原安置在高峡服装厂和县客运公司等几百家企业的移民职工,因企业停产、改制等原因,纷纷下岗,一夜之间,失去了赖于生存的工作岗位。
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从乐天溪政府主要负责人,走上移民工作这个特殊的岗位的。从这个意义上,我也同三峡移民一样,为三峡工程建设做出了特殊的牺牲和奉献。
三峡坝区移民就业步入困境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将其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移民就业培训、自主创业、对口帮扶、低保补贴、大病救助和鼓励企业优先吸纳移民就业”等一系列措施,来有效化解这一难题,并动员和组织区直部门和行政干部对口帮扶移民村和移民户,为坝区移民做了一大批看得见、用得着的好事和实事。
为从根本上解决坝区移民就业难题,本人率先提出了“近期抓就业,长远抓产业”的发展思路,不仅得到移民乡镇干部群众的一致认可,而且也得到国务院三峡办、省、市移民部门的领导和有关学者、专家的高度赞扬。原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坝区调研时,认为这一发展思路既准确又精炼,而且永远管用,应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
为了及时有效攻克就业难题,我和安置股的幸君贵与原区劳动部门的黄文松、刘成生和何庆年等同志,以如何帮助移民尽快就地就近就业为主题,按照每年培训移民1000人,每年推荐移民就业1000人的总体要求,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先后与相关单位和相关学校,联合举办了“油漆工、电焊工、钢筋工、汽车驾驶、农家厨艺、服装加工和峡江盛事群众演员”等若干培训,积极鼓励和支持三斗坪中大劳务公司、乐天溪镇无纺布有限公司、宜昌可依服饰公司、步步升鞋业、宜昌青腾科技公司和三峡泵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安置了一批坝区移民,为坝区移民就地就近就业,做出了应有的努力。通过不断探索,夷陵区的移民培训就业工作,走出了一条“围绕移民需要抓培训,围绕市场需求抓培训,围绕就近就业抓培训”的新路子,得到了原三峡办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并在2004年全国三峡移民培训会上,作了经验介绍。应该说,这也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大事之一。
在移民培训就业“闪光”的日子里,三斗坪中大劳务公司的望小平和原区劳动局的黄文松,是移民就业的两大头号功臣。望小平同志开创了移民成规模而有序地到三峡开发总公司就地就近就业的先河;黄文松同志开创了输送新一代的年轻移民到上海、北京等大都市就业和创业的先河。我想,历史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一个是三峡工程坝区移民生产安置完善阶段。(养老保险阶段)
国务院三峡办为全面、准确弄清坝区移民搬迁安置状况、生产生活现状和移民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国务院三峡办稽察司司长杨绍忠率领专家组和相关人员,于2004年4月,深入我区对坝区移民生产安置等情况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全面稽察。为做好稽察工作,我们提前组织11个工作专班,对4500户坝区移民、15000个移民个人、522家移民安置企业和81个接收安置移民的相关单位进行了全面调查,共收集各类数据20多万个,填写各类稽察表格650页,为高质量地抓好坝区移民稽察工作奠定了较好基础。稽察组的领导和专家在听取原区委副书记、区长王国斌“关于坝区移民安置的情况汇报”和深入调查了解相关情况后,深有同感。他们认为,夷陵区反映的情况属实,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解决。
稽察一结束,国务院三峡办速即委托中审会计师事务所,于2004年12月,对三峡坝区移民资金进行为期四个多月的专项审计。2006年5月国家审计署又派出专班,对坝区移民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延伸审计。
这次专项稽察和审计,为争取坝区移民养老保险政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为尽快抓好坝区移民完善安置,在省、市、区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市、区移民战线的同志作了大量的政策宣传、调查摸底和政策争取等工作。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工作专班的勤奋努力,省、市、区领导和移民部门的相关同志,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力经努力,国务院三峡办于2005年4月22日,出台以“在移民自愿的情况下,按库区政策,对二三产业和自谋职业安置的部分坝区移民进行二次外迁农业安置和解决资金2200万元(其中,夷陵区1800万元),用于坝区移民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三峡委发办字[2005]年13号文件后,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又于2007年9月12日下发了国三峡委发办字[2007]年17号文件。至此,三峡坝区移民养老保险安置方案,正式获到国家批准。
国三峡委发办字[2007]年17号文件下发后,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由区移民局的王军、周功绪、杨黎明、郭勇等同志和区人社局的汪涛、胡继忠等同志组成的工作专班,按照国三峡委发办字[2007]年17号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夷陵实际,将原数易其稿的《夷陵区三峡工程坝区移民完善生产安置实施方案》,又数次地进行了合力攻关,历经广泛讨论和修改(因对移民按生产安置指标进行养老保险安置,在全国尚属先例),区移民局于2007年底向区政府上报了《夷陵区三峡工程坝区移民完善生产安置实施方案》,区政府于2008年2月21日以夷政文[2008] 13号文件上报市政府。市政府于2008年4月底将实施方案上报省政府。省政府于2008年9月16日以[2008]237号文件对《宜昌市长江三峡工程坝区移民安置完善方案》予以批复。
2008年9月26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彭定新召集区移民工委、区移民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国土资源局负责同志就坝区移民养老保险方案再次进行讨论,并议定按照公平、公正、符合条件的生产安置移民按一个政策标准实施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实施方案。2008年9月28日,市政府副市长王国斌再次召集夷陵区、秭归县政府分管领导及移民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讨论研究坝区移民养老保险实施方案。会议充分肯定和同意我区提出“统一标准,以移民生产安置指标测算补助到人进行养老保险安置”的方案,并要求夷陵区和秭归县按照“统一政策依据、统一政策标准、统一实施办法、统一实施时间”的原则将方案进一步修改后,以县(区)政府文件报市政府审批。2008年10月13日和10月20日,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彭定新分别召集区移民工委、区移民局,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区国土资源局负责同志和移民乡镇分管领导及移民村(社区)代表就坝区移民生产安置完善方案再次进行深入讨论。根据讨论意见,形成了《夷陵区三峡工程坝区移民生产安置完善实施方案》。并于2008年10月29日,以夷政办发[2008]年73号文件印发了《夷陵区三峡工程坝区移民完善生产安置实施方案》。
夷政办发[2008]年73号文件的出台,在我们参加工作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时间跨度最长,讨论酝酿最充分,修改次数最多,关注程度最高”的难忘过程。
夷政办发[2008]年73号文件的下发,标志着三峡工程坝区移民养老保险安置战役正式打响。经全区上下近一年的不懈努力,不仅全面完成了坝区移民养老保险的安置任务,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坝区移民的后顾之忧。
这一政策的有效实施,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光辉典范。可以说,没有坝区移民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施,就没有坝区移民长治久安的今天。
这一政策的有效实施,得到了三峡办和省、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三峡工程坝区移民养老保险政策的争取与实施,不知喻正声、李春明、王国斌、彭作佩、彭定新等省、市、区的领导和移民战线的汪元良、杨德菊、吴述军和王军等同志付出了多少心血和代价……可以说,这是我参加工作三十多年来所见到的“最不平凡的争取”、“最有意志力的争取”、“最有意义的争取”和“最有价值的争取”。
我想,这种付出尽管十分艰辛,但意义深远,弥足珍贵。也算是我们做移民工作的同志对三峡移民的一种特殊的情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