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步芳的头像

张步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1/13
分享

走近药王山

位于湘中地区,离我老家不足百里,有一座号称“四十八面龙山”,因其被誉为“天下药山、华夏药园”,所以称药王山。这药王山说不陌生,却在我近花甲之年才走近它;说陌生,还在儿时就开始牵挂它,已经半个世纪有余了。

孩童时,听奶奶给讲得最多的故事就是龙山:龙山有座药王庙,药王庙里有个药王菩萨显灵;龙山有口圣井,喝了圣井的仙水,就不会生病;四十八面龙山,走得进去难得出来;药王给老虎治好了脚伤,老虎第二天清早把头野猪放到了药王的家门口、、、、、

我老家祖屋坐东朝西,屋子的对面是一面山峦,屋子与山峦中间隔着田陇湿地、小溪和一条与小溪并行的石板路。一到傍晚,夕阳映射对面山峦,苍穹之间会闪现斑驳银光,那是南归的白额雁,正在山林里寻窝归巢,它们秋至春离,年年如此。它们白天在田间湿地啄食、在小溪间戏水、那往来“一字儿”、“人字儿”飞翔,至今历历在目。在我想象中,那座四十八面龙山,与祖屋对面的一面山峦相比,那是多么地神秘,一定会无比美丽。

奶奶说过,住在药王山上的人家,有的一辈子没下过山,吃的全是山上种的玉米,土里长的疏菜,从没吃过大米饭。有一次 ,一个后生在下山的集市上吃了顿大米饭,回到山上对他的老奶奶说:下次一定要买些大米回家请老奶奶吃。老奶奶听了可不高兴:山上的玉米粒已经够大的了,吃了一辈子了,到山下买更大的“大”米,怎么咽得下!奶奶那么说了后,我想象中的那座药王山似乎更神秘更远了。我那小脑袋里总是有座山。

伴随秋天来临,屋前那条石板路上的行人多了起来。秋收后的农夫,心里甜甜的,他们有了暂时的空闲,于是利用这个时间去龙山朝拜药王菩萨,感激菩萨并重新许愿:一家平安,来年有个好收成。朝圣者上路总是身挎一个大布包,还要带一个大竹筒。布包内装有香、烛、大米,竹筒装有茶水。由于沿途要经过几座庙宇,都要进香朝拜,有时还要跪拜行走,以示朝拜之虔诚,所以一个来回要花上半个月时间,白天行路,夜晚入住客栈。返回的朝圣者总是面带喜悦,满载而归。他们从龙山带回特产,一钟用木材或竹子做的小喇叭(类似如今足球场上粉丝们用的吹具),看到满身披挂的五颜六色又非常精致的小喇叭,心里特别羡慕,总想拥有一只。奶奶说了:长大了自己也去药王山,自己带回来,你看他们背回的竹筒,里面装的是药王山的仙水,到时候你也给奶奶背筒仙水回来,很沉的,快快长成大人!

到成年了,还是没能走近药王山、药王庙,接着去了东北上学,而且一去就是五年没回家。又正逢自然灾害国家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不用说,主粮是玉米和高粮。每当我嚼着那又硬又香的玉米叉子饭,总要钩起奶奶所讲的故事,难免又想起那座药王山。

年过花甲后,终于凑行,邀约了老姐、小弟,还有几个晚辈的,一起上了药王山。车开到半山腰,然后徒步登山,沿途观赏药王山的植树花草,享尽飞水崖、将军石等龙山美景。两个多小时,登上了位于四十八面龙山之巅、海拔达1513.6米的岳坪峰顶,药王庙就在此。

这所为纪念唐朝医圣孙思邈的药王殿,始建于唐代,石墙铁瓦,古香古色,殿内藏有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方》,尚存1240个药方,慕名前来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真是一个大自然博物馆。唐太宗李世民御笔亲书的圣旨《赐真人孙思邈颂》石刻碑立于殿门外左侧。殿内有一口水井,那就是我奶奶常说的圣井,一口神秘之井:一是“千年大涝不涨、百年大旱不枯”;二是“一人饮水不溢、万人用水不竭”;三是“取之煎药起沉疴、捧之泡茶除痼疾”。殿主递给我一只长柄水瓢,我从井里取一瓢痛饮,顿感一阵沁入肺腑的清爽。我想起了奶奶,她若在世,定要给她老带回一竹筒仙水,了我心愿。药圣孙思邈活了一百零一岁,欣许就是喝仙水之故吧。

返回到山门,这里就是“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与“中国龙山·华夏中药文化园”之窗口。祖先留下的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的宝库,华夏中药文化园对此有祥尽介绍,药王孙思邈长期居住龙山采药医病,著书立说,撰写药方;药圣李时珍为撰写《本草纲目》三次赴龙山采集中草药标本;医神周学霆为著医书《三指禅》,足迹踏遍此山。纵观华夏中医药文化史,最重要之药方是“德”!

据介绍不久就会将台湾的药王“保生大帝”佛像迎回龙山与大陆药王同庙供奉,“保生大帝”是宋朝神医,保生大帝佛像,于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护佑民族英雄郑成功之部分忠贞军民,自大陆渡海到达台湾。佛像迎回龙山,供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朝拜,以增强中华民族同根同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孩童时心中的那座神秘大山---四十八面龙山,即是现今见证的“华夏中药文化园”,她充满了中华文明的传奇色彩,充满了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诗情画意。在此龙山观光游览,除饱赏优美自然园林风光外,还增长药物知识,令人留连忘返,正如山门两边对联所书:万里风云供吐纳,四时花草著精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