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整理家务时发现到处放着伞,一时间来了兴致,干脆翻箱倒柜,进行一次全面大清剿:从衣柜、书柜、鞋柜里,从阳台、窗台、梳妆台上,总共搜捕出来的伞有数十把。折叠的、长柄的,尼龙的、塑料的,而且大都是没打开过的新伞。在中国,伞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厚无比。
鲁班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巧匠,他发明了伞。同时代的孔老夫子,周游列国,在他出行的车上设有一种固定的伞,既可遮风避雨也可遮阳避暑。这种伞在1989年发行的J162《孔子诞生2540周年》纪念邮票第二枚"周游列国"上便可一睹风采。这也是我了解到的最古老最实用的伞了。
油画名作《毛主席去安源》。画面上乌云蔽日,山雨欲来,毛泽东手执雨伞,踏着氤氲的山路走来,伞随时可以派上用场。那是一种竹骨油纸伞,我太熟悉了,当伞撑开后,总会有一股子桐油气味扑鼻而来,天然桐油香味。
参加工作后领到头一月工资后,我即买了一把伞。那时候出门以步行为主,南方雨天多,伞自然很重要,六十年代末尼龙制品还刚刚问世,我买的那把尼龙伞花去月工资的三分之一。不过,在那个还有相当多的人戴草帽或斗笠遮雨去办公室上班的年代,我拿着的尼龙伞,既轻便还可以收折,携带方便,其嘚瑟之感,可与七十年代手提录音机逛大街、八十年代腋下夹着个大哥大相媲美。
如今没有勤带雨伞的习惯,实在急需则临时买上一把,这也是造成伞积压的原因之一。总的来说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平时懒得打伞,但却特别欣悦伞的妙用。
第一次到云南,在民族村见身着傣族服装的窈窕少女,个个手执一柄秀朴雅致的花绸伞,婷婷袅袅,我叫同行的朋友过去合影,美妙绝伦的图画凝固在了我的镜框,花绸伞抢夺了视觉中心。
一次,到北京八达处看香山红叶,显然是为时过早了些,还有待时间来将其染红。可是,十万把撑开的花伞,星星点点散落于山色之间,远远望去,把八达处点缀得五彩斑斓,待到与秋俱来的红叶绽放时,山色定将增彩万分。
伞,是极品媒介。骄阳下或细雨中,举伞立足的母亲等候她散学的孩儿,伞间浸透的是母亲对孩儿的涓涓爱意和殷殷希望。
沙滩浴场,成双成对的情侣在伞下无拘束的相拥亲昵。伞,撑下男男女女的万种风情。
交巡警在伞下英姿挺立,警觉的双眼注视路口、车辆、行人,用手势梳理车流、人流。而过路者总会投以赞叹和心怡的目光,此时的伞,不仅仅只是一件遮阳挡雨的工具,伞撑下的是交巡警最忠诚的责任和对百姓的一片爱意。
在街道边、在路口要道,在公园,都可以见到一把把撑开的大伞,伞下的主人经营一些飮料,或是小食品;也有的伞主人在做些擦鞋或俢脚的服务工作。这些伞的存在,为百姓带去方便,伞让百姓感觉到温馨。伞下以小见大,对伞主人来说,一把伞撑下一片天,撑住一个家,撑出心中的梦。
星期天,与太太携小孙女去服装店购得一件衣衫,赠品是在一把伞和一盒餐巾纸中二选一。我首选了餐巾纸,太太和小孙女选的是伞,二比一,我只好服从了。而后,我向她俩表白我首选餐巾纸的理由:我做过计算,按我家近年用伞的消耗速度,回归分析,家里现存的伞不说用一百年也得有八十年,而餐巾纸呢,消耗速度在直线上升,我的观点是从实用出发;可太太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伞的价值比餐巾纸高,价值高低是她的要选。出了商店,小孙女撑开她执拗选到的小花伞,说道,这下可好,有道具了,我问她缘由,她兴高彩烈说道,要在幼儿园毕业典礼上表演独舞,全看这把宝贝花伞啦!
突然醒悟,家里积余的伞,何不由孙女来处理哩!第一步,她一定会把她自己喜欢的数把伞找出来,送到幼儿园,把她原来准备的独舞改为集体舞蹈。然后,她还会采取别的措施,或捐赠贫困地区、或在学校设个共享伞箱啥的,让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