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答谢和读书有感
作者:朱超群
一
9月4日中午,应朱亚夫先生之邀,参加他新书《亚夫杂文选》的出版答谢会。我是与其一起出版新书的文友。当然,我们都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前些年,我组织过几次青浦文学营活动,曾邀请朱老师一起参加。我主编《散文大家归有光》时,入选过朱老师的作品。后来是我主编的《荟珍屋》采访活动,也请朱老师参与,并在出书时入选其书中。交情,可说是在文学交流中提升的。
我出版的散文随笔集《人文情思》,朱老师要我带来,赠送参与者每人一本。由此,让我认识了几位上海新闻界中他所熟悉的新老高朋。这次聚会,我非常高兴,觉得收获颇大。
中午11点,当我从昆山花桥兆丰路站乘上11号线轻轨,化一个半小时进入上海市区徐家汇附近文定路上一家饭店包房时,看到朱老师和一位女士正在点菜。我坐到朱老师邀请的男士身边。他与我说:“我们500年是一家。”我们没有见过面,也就没有领会。并问他贵姓,其实是要问他姓名,他回答叫朱林兴。可是,我没有听清楚。问了两遍,才搞清楚,原来是微信上认识的文友。他是原上海市党校教授,上海市政府政策咨询聘请的专家。在职时,有许多大学教授和研究所的领导职务。“久仰,久仰。”我拱手表示。
应邀前隔夜曾突发灵感,还想如何与朱林兴教授见上一面,聊一下,我想写一部红色经典的故事。他是上海市党校的教授,是否可以合作,帮助出些点子。最好由两人一起合写,到时争取申请一笔上海文化出版基金会资金,出版这本可以署两人姓名合作的书。没想到第二天突然见面了。两人正式聊了此事,他说已经78岁了,只能写些短文章,已经没有精力再有所作为写长篇了。我没有估计到朱教授已经临近80,微信上照片很年轻,可能还在党校工作时拍摄的。我说关于红色经典的故事,只是在思考阶段,写不写还没有确定,如能合作,则提高信心和速度。若不行,则让时间来决定以后是否写这本书吧。
我们聊天,说朱教授最近写的几遍散文,可读性很强。在上海的解放日报朝花版上刊登,影响是蛮大的。巧的是,上个月出版的散文随笔集《人文情思》拿到手时,我将去年出版的自传体写作谈《人文春秋》一起,已经用快递邮寄给朱教授了。这次,我将以前主编的《荟珍屋》一书和《西桥东亭》刚出版的杂志赠送他阅读。
朱亚夫老师一边点菜,一边听说朱林兴78岁,笑着说两人是同岁。朱教授拿出二幅祝贺亚夫老师出版新书的对联,赠送给亚夫老师。朱教授的墨迹是行书体,苍劲有力,亚夫老师要求拍张照留念。我为朱教授在伸手展示墨宝时,拍摄了一张,当即转发给朱林兴教授和朱亚夫老师各自的微信上。
陆续来了人,在我的右首,来了位先生,因为签名赠书,问他姓名,叫王国杰的,也是一位大学教授。他说认识我,是在微信上看到我的作品,他80岁了。
接着是管继平先生,上海市作协理事,新民晚报社区版主编助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朱老师的新书,是请他提写书名的。当大家谈起出书难,朱亚夫老师主编一部关于书斋文化的书,放了几年,至今没有出版的事。而管继平,他则介绍说自己出版了一部民国时期书法家的书,已经连续再版了六次,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呢!大家表示对管继平祝贺。
然后来了丁法章,前新民晚报总经理,大家都说他是晚报最赚钱时的领导,日发行量达185万份。现在还担任上海市新闻行业协会会长、中国新闻协会副会长的职务。原来,朱亚夫老师新书的序言,是请大名鼎鼎的上海新闻界巨擘丁老师写的。在这次聚会的人中,他是岁数最大的。而他的头发,则是在座的人中最黑的。问了丁老师,说是没有染过,可能与家族基因有关。获得大家一片赞声。
说来我与丁老师从未谋面,因我在上海新闻界知名作家和记者忻才良老师去世时,主编过一部关于他的纪念文集,上海新闻界、文化界的许多主编、总经理和文联领导,许多人写有悼念文章,在文集中收录过,包括丁老师文章。他拿到过此书,因此知道我。后来,我与丁老师提起周劲草几次邀请我参加读书会活动,我了解到丁老师为他的几本书写过序。因此,几次提出请丁老师一起参加,见次面,但因老师忙,并没有实现愿望。没想到能够在今天碰到,真是有幸啊!也可以说,与丁老师的见面,是这次活动的最大收获了。讲到周劲草,他也加入了上海市作家协会。以前是晚报的通讯员,写新闻报道时与丁老师认识。现在,周劲草的新闻早已向纪实文学进军,文笔进一步提高,越写越好,出版了10多本书,加入作协,是属于水到渠成的事了。
聚餐的时间到了,来了一位上海法制报的副总编辑、一位上海解放日报理论版的主任和一位新闻晨报的记者。他们都是在职中,在百忙时间里能够抽出身来,正是给足亚夫老师大面子了。
大家一起聚餐,想起刚才点菜时的漂亮女士,我问亚夫老师怎么不见了?朱教授说是亚夫老师的夫人,回去了。亚夫老师说,大家在一起聚会,只有一位女士,就不参加了。呵,真的有些遗憾。
一起聊天,侃侃而谈,愉快地会餐,并拍摄一张集体照留念。
二
下午回家,坐在11号线的轻轨上,在我的手中,拿着一本朱亚夫老师的新书,从书名上看,就知是一本杂文集了。
翻阅《亚夫杂文选》一书正文,首先看到丁法章老师写的序言,醒目的标题上写着“仿佛打开一坛陈年的佳酿”。是啊,丁老师的笔法非常神奇,一个标题,就点出了亚夫老师大致所处的年龄和文笔水准。
亚夫老师的作品,文笔老练,短小精悍,虽然不是匕首,但有投枪的功力,是值得一读的。丁老师这样写道:
“我翻开《亚夫杂文选》,仿佛打开一坛陈年的佳酿,一股香而又醇的酒味扑鼻而来,很值得细细咀嚼、回味。他的杂文题材,古往今来,天上地下,文史哲经,信手拈来,涉笔成趣,颇有杂家之风。”
丁老师的话,让我想到亚夫老师以前送我的《人生畅想曲》《杂坛徜徉录》两本书,都是写的杂文和随笔类作品,其作品犀利,诙谐明快。朱老师原是《上海老年报》的总编辑助理兼副刊部主任,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报纸副刊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全国老年报协会理事等,近年还加入中国散文学会。朱老师的作品越写越多,至今已出版10多本书了。
拜读亚夫老师的这本书,绝大多数是他退休之后的新作。本书共选四辑,即社会放谈、世说新语、说文论语、友朋评论。其中三辑计119篇,是亚夫老师的作品。另外一辑是文友写的有关亚夫文章的书评,计7篇。
亚夫老师杂文选中的文章,许多都是先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的,首先都获得各出版社编辑的认可,然后作者阅读后也很欣赏。首辑第一篇“军功章颂”,原载2005年第2期《军休天地》杂志,第二篇“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原载1993年7月19日《上海法制报》,第三篇“‘和氏壁’的联想”,原载2006年《盛世说玉》一书。不再举例。总之,亚夫老师的许多作品,不仅在报纸、期刊和书籍上发表过,还在网络上刊登过。作品的影响力,可谓是非常广泛和深远……。
亚夫老师的作品,因为是杂文选,所以撰写方面包罗万象、精彩纷呈。自然,这和老师的阅历丰富、知识面广,是分不开的。如“‘海派清口’缘何走红上海滩”、“我与日本网民的一次‘神交’”、“马英九为什么会胜选”、“警惕污化老人的不实言论”、“大妈为什么钟情广场舞”。这些文章标题,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方向,叙述不同要求的作品,他的作品文笔流畅,言之有物,分析在理,令人称颂。
再读亚夫老师作品精彩片断几则:
“一部世博会的历史,就是人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冲突走向合作、从崇拜物质走向崇尚科学的历史,是向大自然进军,向全人类索解的盛会。”
——摘自“赞‘到世博会去求解!’”
“由于小布什在‘9·11’发生的当天,就认定这是向美国‘宣战’,因此他以后‘果断地’发动了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场战争。我注意到,美国总统眼中的‘9·11’,有的是‘震惊’和‘恨怒’,有的是‘竟然’和‘胆敢’,全然没有一点‘反思’,没有一点‘自省’,甚至连问一句‘WHAT为什么’都没有。凡是有理智的人都知道,警察办案,都要探究嫌疑人作案动机。可是美国没有,这样的以爆制爆,很难消除恐怖的土壤,因此美国虽然在军事上赢得了两场战争,但没有最后赢得人心,阿富汗和伊拉克现在是恐袭不断,国无宁日。”
——摘自“美国总统眼中的‘9·11’”
“上海是全国2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也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就文物保护单位而言,便有近400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19处,市级文保单位163处,市优秀历史建筑其632处,还有文化遗址、纪念馆、各类博物馆、名人故居、公园、寺庙、陵园,再加上近年来建造的各种度假村、标志性建筑物、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总数约有一千多个游览胜地。”
“因此我提议评选上海最美的景点、新的‘沪上八景’!”
——摘自“该是重新评选‘沪上八景’的时候了!”
据说“该是重新评选‘沪上八景’的时候了!”这篇杂文,促成了一项有百万人参与的上海全市性的“迎世博”评选活动,最后诞生了新“沪上八景”。而“赞‘到世博会去求解!’”一文,则曾获得“我看世博”征文“一等奖”。
亚夫老师的杂文写作非常经典,分析非常在理,建议非常合理,作品非常精彩。这与他有坚毅性格、眼光正确和雷厉风行的处事风格相关,在写作上,他已造就成为一位热情有加,有感而发,爱憎分明,心系天下,退而不休的优秀老记者形象……
突然,奔驰着的11号线车厢里传来广播中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下一站,兆丰路到了。”
噢,马上要下车了。还好,女播音员的声音及时提醒了我。合下书本,我对《亚夫杂文选》一书,已经初略的看了一遍。对亚夫老师和他的作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
初稿于2020年9月6日,后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