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超群的头像

朱超群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4/07
分享

人文精雅作嫁衣

——读《潘颂德序言集》有感

 

近日,潘教授邮寄我一本新书,是他写的《潘颂德序言集》。我翻看了一下,知道收录了他为上百位作者与主编的诗文集或学术著作所写的序言。从目录上看,此书分4辑。第一辑:59篇,为诗歌类著作而写;第二辑:31篇,为散文随笔类著作而写;第三辑:13篇,为长篇小说或中短篇小说集而写;第四辑:12篇,为学术类著作而写;累计所收序115篇。潘教授的这部书,洋洋洒洒,总有37万字左右。潘教授自序上说,这是他30年来,陆续为作家、诗人和编书者出书写的序言。其中有些作品,是多种文体的合集,按书中作品的某一文体先后决定编入某一辑。而此书的每一辑序言,则按作序时间的先后排列。我仔细翻看了《潘颂德序言集》,最早的是第一辑第一篇《当代乡土诗倡导者的理论主张——

我所熟悉和了解的潘颂德教授,他在上海的文人圈子中,都称他是老法师,写序的高手。自然,若潘教授语言驾驭能力一般或知名度不高,那么多的作者和编者们,也不会请他写序。可贵的是,潘教授不仅是一位学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鲁迅和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他对人真诚,有求必应,才写出了如此多的序来。他不为名,不为利,从不索取报酬,为他人作嫁衣裳,把自己的能力和精力,如做公益一样,无私地奉献出来,获得了大家一致称赞。

再看一下潘颂德教授正规的头衔: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暨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鲁迅研究会荣誉理事、上海鲁迅研究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鲁迅研究》顾问、全球汉诗总会常务理事、上海诗词学会荣誉理事、上海市写作学会理事。

潘教授已经出版有《中国现代新诗理论批评史》,这是他个人承担的国家“八五”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中国现代诗论40家》,获上海社科院著作奖;《中国现代诗论三十家》,在一家台湾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乡土诗史略》《鲁迅散论》《现代文学沉思录》《现代文学述林》《王礼锡研究资料》(编著)《书海徜徉录》等著作。与人合著有《鲁迅论儿童读物》《鲁迅在科教战线上》。选评有《贾平凹作文示范》。合作编著《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系高级中学语文拓展型课本)。任《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词典》《上海五十年文学创作丛书·诗歌卷》《中国现代分体诗歌史》等书副主编。还编有《海上文学百家文库·蒲风杨骚任钧卷》《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巴蜀·荆楚卷)》与《关外卷》。参加编写《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新诗鉴赏词典》《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天津各一种)等二十种辞书。

我认识潘教授大约是在2015年初吧,有六、七年时间了。第一次是在陈柏有主持的浦东百友文坛沙龙上。后来,我们聚会过多次,也一起交流过。了解他出生于1941年2月,8岁进小学,在学校读书成绩优秀。从小勤俭节约,考虑到读师范不用家庭负担,还有津贴,就直接进入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毕业后,顺利分配到中学任语文教师。他一边从事教学,还被学校领导推荐任教导处主任;一边业余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尤其在鲁迅研究方面,已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研究成果,撰写了不少专业文章。凭借自己扎实的知识功底,他如愿以偿地考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潘教授见面,一张笑容可掬的脸上始终和蔼可亲。他说话是浦东本地人口音,经常有理有据地和身边人交谈。他平时带一副千度以上的锈琅架厚玻璃镜片,穿着简朴,参加上海许多民间文坛沙龙的活动,并乐意为文友们上课。活动中出席的有中国作协会员和上海市作协会员,有文学爱好者,也不乏上海文学界、新闻界名流,而潘教授总是以一位学者的风度和气质,和大家谈创作,谈工作,谈家常。他谦虚的为人和态度,非常受人尊敬。

我最初与潘教授认识后,听说他经常帮人写序,那时,正值我与黄华旗在全国网络和部分刊物上组织征文、主编第三届中国龙文学奖评比,并准备出版一部《文笔精华·第三届中国龙文学奖征文小说散文诗歌选集》(此书于2015年10月,在中国出版集团下属现代出版社出版),征文和评奖成功后,我就请潘教授写了一篇序。从此,我们成为忘年交,同时邀请参与一些活动。再后,在我组织的上海市作协青浦文学营活动中,也邀请潘教授参加。那天晚上,他来到我与郑自华一起住的双人房间,说有一部浦东作家姚海洪写的长篇小说《风波》,50万字,问谁喜欢看,就送给谁。我说喜欢,他就送给我,并希望我为姚海洪此书写篇书评。我同意。我翻了下书,发现《风波》一书的序一,就是潘教授写的。因为我写了书评,在姚海洪长篇小说于浦东图书馆召开研讨会时,潘教授更是热情地邀请我参加,并认识了姚海洪。《风波》是姚海洪长篇小说“白龙港传奇”三部曲之一,后来之二《风流》、之三《风雨》出来,我都拿到一本。而姚海洪则凭这部《风波》力作,申请上海作协一次成功,翌年光荣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

 

潘教授在《潘颂德序言集》一书自序中表示:“每当有文朋诗友、学术界朋友邀我作序,我既为朋友们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深感高兴,又感到这是朋友们对我的信任,是一份重托。在阅读书稿前,首先想到的是,决不能辜负朋友的重托,所作的序言,一要力求对得起朋友(作者),二要力求对得起书出版之后的读者,三要力求对得起历史,对历史负责,经得起历史检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因此,他每写一篇序,不仅要认真地阅读作者的书稿,也要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才有理有据地叙写文章。花了非常多的精力和功夫,写出了许多优秀的篇章。这让潘教授博学多才和知名度更高了。

《海上风》(此书于1998年8月,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由上海十二位诗人写的一部诗歌选集,潘教授为他们的作品写序。他说:“本书十二位作者,年龄不同,工作岗位各异,诗的有长有短,文化教养与审美趣味自然也不一致,因此,他们的诗作各有各的取材领域与审美追求,形成了不同的诗美风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都清清白白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写诗,创作着,探索着,努力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他查找资料,对每一位作者的作品深入分析和研究,写出他们的作者简介和作品的特点。其中有几位作者我是认识的,潘教授用精准的文笔,恰如其分地对作者及其作品的评价,我是非常认可的。

《掠影》(此书于2006年7月,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是作者谢国霖10多年来辛勤创作的一部纪实文学作品选集。潘教授对纪实文学作品的内涵分析道:“纪实文学,顾名思义,它的特点就在于‘纪实’。如果说作家创作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可以在生活的基础上,驰骋自己的想象,无论是小说、戏剧中的人物,还是情节,都可以进行虚构。当然,这种虚构并非胡编乱造,而是在深厚的生活积累的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但是,纪实文学不允许虚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纪实文学要求真事,严格尊重事实,在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等大‘关节’上,不允许作家凭空想象,妙笔生花,无中生有。倘若一个作家不到生活中接触瞬息万变的生活,进行调查、采访,而凭借闭门造车,即使他再有多大的才能,他所写下的,决不能称作‘纪实文学’。”然而对作者所采写的作品进行解剖和分析,认为作品是纪实文学,并道出作者写作的成就,为作者在文学创作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而高兴。

《梦桐碎语》和《岁月印记》(两书皆于2015年6月,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两部散文随笔集,是由作者邵天骏所写,他的很多作品,大都在上海的《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闻晨报》和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或网络上发表过,文笔优美、流畅和优雅,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练就的写作才华,才是被那么多报刊杂志发表的基础。潘教授为其两本书撰写了序,充分肯定了他在散文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行走中的文学——沈裕慎游记作品

《风波》(此书于2016年11月,由文汇出版社出版),是作家姚海洪长篇小说“白龙港传奇”三部曲第一部,也是他的小说代表作。这本书的序,就是请潘教授写的。我以为这篇序,也是潘教授写序以来的巅峰之作。他说:

“多年前,姚海洪先生就考虑创作长篇小说,更宏伟地展示他所亲身经历过的改革开放年代丰富多彩的生活。他要通过文学典型化的方法,将他亲身经历的生活,他所亲眼看到、听到的从干部到群众的形形色色人物及其故事艺术地表现出来,从而表现时代。

这部小说主要围绕沧海县白龙港镇填河造街展开故事情节,由此描写和表现改革开放以后东南沿海小县沧海县的社会风尚和风情,人物不同的命运,歌颂了正能量,鞭策了不正之风,着重歌颂了党和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潘教授对原作详细阅读,并认真写了5000余文字,对作品主人公一一进行分析、解剖和介绍,增强了读者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从而让人进一步提振对此巨作的阅读兴趣。

 

综上所述,潘颂德教授三十年来为115部书写了序,作品有个人专著,有主编合集,具体作者和编者,肯定远远超出以上人数。绝大部分由潘教授写过序的书,已经由出版社出书,分别由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陕西、四川、吉林、香港等几十家出版社出版。少量几部书稿,写的时间较晚,还在等待出版中。在这些出版社中,有国家级的,有省市级的,也有地方上的不等,但其传播面广是肯定的。由潘教授写过序的书,一书少则印数百本,多则印数千本,总印量累计有几十万册,读者自然不少于几十万人了。可谓社会上人们对潘教授写序而言,名声和影响,已经非常大了。而潘教授还有许多其他写的理论和学术专著,更是不言而喻。同时,这些书的作者和编者,有著名作家和诗人,也有文学新人,潘教授对他们的支持、扶持、关心和宣传,就像园丁对树木和花草的栽培一样,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再说,潘教授为人们所写的序,总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作品的文学样式和个人风格,对创作上的不足则提出批评和建议;也为作品宣传正能量把脉、敲鼓呐喊。

我因为喜欢写作的缘故,和潘教授才有交往。无论从岁数还是文学创作成就上论,可以说都与他小了一个辈份或有相当距离。但我们相互尊重,他从不把自己当老师,让我非常佩服、感激和敬重。

潘教授是学者型的作家,他对文学的追求和执著,是他一生的写照。他走到哪里,就讲课到哪里。他的大女儿晓燕定居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潘教授和妻子经常去探亲,一住就几个月。2016年,他到墨尔本维多利亚大学商务孔子学院,见了中方、澳方院长,潘教授事先写了《孔子生平和他的商业思想》一文,约九千字,准备为那儿的学生讲课。那一年,潘教授利用探亲时间,去墨尔本华语电台讲了两小时的《纪念中国新诗一百年》。2017年至2019年,连续三年,潘教授利用与夫人一起去墨尔本探亲的机会,到中国人在墨尔本创办的新金山中文图书馆去讲中国传统文化、文学,三年讲了六次,先后讲了中国百年乡土诗的历史,台湾、香港、澳门的乡土诗,屈原和他的《离骚》,唐诗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中国当代诗人张洪明的乡土化、民族化、现代化文学观和他的万行长诗《天籁之音》。每次讲座,他都精心准备,写出讲稿,由新金山中文图书馆复印五十份,发放听众。他们大都是中国人,来自祖国各地,也有部分来自马来西亚等国的华人。潘教授从下午一时讲到三时许,留下半小时讨论,有时他回答问题。讲时潘教授在黑板上写点词语,以助听众理解。每次讲座,由馆里在《墨尔本日报》《澳洲时报》等中文报刊刊出讲座预告。讲后,大约五天后,有人为《墨尔本日报》《墨尔本时报》《大华时报》等五、六家中文报刊和澳洲网等发表数千字的潘教授讲座的报道。

潘教授到墨尔本探亲期间,除去新金山中文图书馆积极参与举办讲座外,还向该馆捐赠自己的著作和上海、外地文朋诗友的著作,我与沈裕慎和周劲草等作家的著作,以及黑龙江张洪明等作家的著作,都由潘教授从上海带到墨尔本,代为捐赠给该馆。据说该图书馆2009年由华人学者孙浩良创办,到2019年已整10年,收集中文书10万本,为海外华人在海外创办的最大中文图书馆,供华人阅读。

回想有次和潘教授在去澳探亲前见面时,他对我说:“你的书,可给我几本,到时我带着送那儿的图书馆收藏。”我回答:“好的。”于是,我给过潘教授几本个人专著和主编的文集。我欣喜想,在国外的图书馆,也有我的著作了。

潘教授出生在浦东闵行区浦江镇,浦江镇镇政府以他的名字,在一幢对外开放的古建里设了一个“颂德书苑”。他把自己部分著作及藏书捐给了书苑,他问我要了些个人专著和主编的书,也捐给颂德书苑。

潘教授对自己所写的序,每一篇都呕心沥血,仿佛对待自己的孩子,倾注精力认真养育。其实我在创作形式上写小说、写散文和写诗歌,但也喜欢写序,不仅为自己的书和主编的书和杂志写序、写前言,还为全国各地的文友和书画家出书写过序。至今累计写了65篇以上。潘教授仿佛是我学写序言时,一个眼门前的老师。他的这本序言集,我已经读了一遍。我还要好好读,认真地读,领会其如何写好序言的精髓。对每一篇要写的序,一定要精心阅读书稿,精准组织相关材料,精耕细作写文章。等我写满100篇序后,也要出版一本属于自己的序言集来。

我写此文时,正值初春渐渐到来,小区里空气新鲜,花园里百花盛开。那婀娜多姿的杨柳,正在开始抽芽;那金黄色的迎春花,正在池塘周边伸展着,有的树枝,因为盛开着众多的鲜花而压弯入水;鱼儿成群,在水和花影里觅食;红色的茶花、纷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和黄色的樱花等,正孕育着五颜六色的花蕾,有的含苞待放,有的争相竞艳,让人眼花撩乱,目不暇接。潘教授的序言集,文笔精湛,篇章儒雅,仿佛文苑里鲜艳夺目的一朵奇葩,让人喜欢又值得称赞!

今年新春期间,朋友们为潘教授庆贺八十大寿。我衷心祝愿潘教授长寿!祝愿潘教授文学之树长青!

 

                                    2021年3月18日初稿,后有修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