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些日子,叶振环兄请我为他主编的一部书联系设计排版和印刷单位。我为他落实后,就和他一起忙了一阵子封面设计、内页排版和改错工作。期间,他说自己有一部散文集要出版,请我写一篇序。写序不是我的强项,但我喜欢,也很努力。不仅为自己出版的大部分书写序,还为本人主编的文集和文友的书写过序,因而积累了一些写序的经验。所以,有文友邀请我写序,也不算太为难。于是,我欣然答应了叶兄的请求。只是回复,要等他主编的那部书完成以后动笔。他说时间上不急,事情就这样定了。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大庆的日子。上海市崇明区中兴镇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上海崇明轩逸老友沙龙,究竟以什么样的方式向党献礼?他们在去年八月中旬,经沙龙全体同志集体开会研究,决定采用集体编撰文集的形式,宣扬革命先烈不怕牺牲的英勇献身精神,总结身边英模的先进事例,畅谈受党教育健康成长的深刻体会,以颂扬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和伟大功绩。通过半年多来的共同努力,一部27万字的文集大功告成。
《老骥伏枥向阳红》一书分四辑。第一辑为《英雄史诗》,重点写历史的英雄和英雄的历史。记述了工人领袖施章、新四军女兵施瑛,以及崇明的一支抗日劲旅——蒋队。第二辑为《沐浴阳光》。有十八位作者,大都是负有相当责任的基层领导干部。他们的文章,讲述的都是在党的阳光照耀下,一步步不断成长的经历。第三辑为《时代风采》。十三篇文章慢慢读来,字里行间仿佛有十三个人物在崇明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次第走过。第四辑为《瀛洲曲苑》。“曲苑”以文艺的形式很好地表现了如《改革乐》中所写的“百年奋斗民族梦”“万马扬蹄奔改革”的重大时代主题!
叶振环兄第一次主编一部由家乡崇明区中兴镇政府出资出版的书,他决不负父老乡亲的重托,一定要主编出一部既有阅读价值,又要价廉物美的书,心中颇有些为难。于是,他请我帮助。当然,为有文缘的人助力,那是我的荣幸。
为何有文缘?因为我在2014年底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他是与我一批的。从不认识到熟悉,甚至成为要好的文友,其中一定有许多故事。前些年,我在上海市作家协会青浦文学营组织文友活动时,曾邀请他参加,我们交换过自己出版的书籍。他赠我的书是中短篇小说集《旁观者迷》,是2014年12月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而在作者简介里,前一年,他已经出版过一部散文集《绿叶情怀》。
在我主编的多本小说、散文和诗歌文集和《西桥东亭》杂志中,推荐和发表过叶振环兄的作品。他曾邀请我组织一批文友到他的家乡崇明采风,更是让我们的友谊进一步提升。后来,我在微信公众号上开设《文笔精华》微刊,他有作品,经常投稿过来发表。我前年组织的嘉定文学协会,主编《嘉定文学》杂志,他也支持参与,发表了不少作品。他在家乡成立三岛文学社,组织在《嘉定文学》杂志上出专辑,还参加由我引领上海分会主席的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也组织一批人参加,并任上海分会副主席。
5月初,在确认叶振环主编的新书《老骥伏枥向阳红》送印刷单位出版后,终于有空阅读他的散文自选集书稿了。他准备出版的新书,取名为《岁月随影——叶振环散文自选集》。“岁月随影”四字,据叶兄说取自《红楼梦》诗句:“岁月随影踏苍台”,也挺有意思。
二
我看了叶兄的书稿,发现大多篇幅是他近年来陆续写的。其中一大半文章,在我二年前主编以来的微信公众号《文笔精华》微刊上发表过;有些作品,则在我主编的几本文集、《西桥东亭》杂志和《嘉定文学》杂志上采用过。当时在发文时,我知道这些作品中有很多也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过。作者现在将文章汇总起来后,大致归类为“故土亲情”、“读书随笔”、“行旅散记”、“有感而发”、“军警生涯”、“访谈实录”等六辑顺序排列。
在“故土亲情”专辑中,写得多的是作者对自己年少时趣事和亲人感情的亲切回忆。
“童年的夏夜”一文中,记得小时候的故事,那种在农村老家生活的亲切往事,读来令人充满感动:
“故乡的习惯是每到晚饭过后,家家户户都把吃饭用的方桌搬到院子中心,或铺上一块块大大小小的门板,搭起简易的床铺,坐着或躺着乘凉,把蒲扇摇得呼呼响。
夏天正是瓜果成熟的时候,大家就到自留地里摘上几个西瓜、甜瓜,把它们放进吊桶,下井浸入水中。晚饭过后,满院子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在一起,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男人们说着奇闻趣事,女人们离不了街谈巷议、家长里短,小孩们也有他们“小人国”的谈笑打趣,但他们最不忘的是提醒大人捞取浸在井里的瓜果……不久,家家门板通道的小桌上摆满了凉凉的、甜甜的瓜果,香溢满院,温馨宜人。
夏夜,村里的左邻右舍还互相走动。田埂小路上随时都能看见蒲扇在月光下晃动。当然,人们最乐意的向往之处,便是夏夜内容最丰富的地方。什么猜迷啊,乐器对板(齐奏)啊,讲故事说书啊……热闹极了!那个地方便是我的老宅。”
“童年的小河”里,钓鱼和游泳这两件美好的往事,描述得很详细。这种趣事,可能会发生在许多人的身上。我家老屋后面也有一条小河,小时候经常在水桥边上钓鱼,晚上捉螃蟹或泥鳅等;还喜欢嬉水,并学会游泳。我自然喜欢看他这类作品。
“一到夏天他常常到家宅的后竹园里砍一根水竹,再到妈妈的针线盒里偷几根针,在灶洞里或煤油灯下烧红了,用夹钳弯成鱼钩,栓上线,找几个细一点的高粱竿或是剪一根鹅毛竿做浮漂,钓鱼的利器就有了。鱼饵是到菜地里挖一点蚯蚓或是到饭篮里拿点米饭团。那鱼儿纷纷抢食,不一会儿就能钓上来一大碗鱼。想起当时大大小小的鱼儿在岸上蹦跳的样子,至今还兴致勃勃,正是‘食鱼不如钓鱼香’。当妈妈把几碗烧好了的香喷喷的鲜鱼端上桌子,一家人都‘闻到腥,胀断筋’。在那个物质极端匮乏的年代,小河给了我许多物质上的享受。”
小河还给他一种享受,那就是游泳。其实,也会带来潜在风险。
“每天中午,都约几个小伙伴跑到小河的中游一个叫‘沙锅港’的地方游泳。天火辣辣的热,水格莹莹的蓝。裤头背心一脱,精光光地一个猛子扎到水底,好半天才在远处像鸭子一样露出黑黑的小脑袋。又从河岸上像下饺子一样‘扑通扑通’学‘高台跳水’。我女儿的大表舅也是我的玩伴,他家住在离我家不远的西村里。常在我们面前吹嘘他游泳怎么怎么厉害。有一年夏天,我们约到‘沙锅港’比划比划。他一下水就像个秤砣一样往下沉,害得我们几个伙伴手忙脚乱地把他捞起来,但已经喝了好几口水了。谁知他到河岸上后,一边用手抹脸上的水,一边大声说:‘我们那里的水漂,你们这里水不漂!’啊?!水不漂?我们全都大笑起来。”原来虚惊一场。
“写给天堂里的两位妈妈”一文中,写了作者对自己和爱人妈妈的纪念。他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令读者深受感动:
“在我们的童年世界里,家,就像一个充满温馨浪漫的港湾,妈妈,就是港湾中的一叶小舟,她无私地承载着膝下的儿女们,任凭在风浪中摔打。
童年的幸福,来自于妈妈的那张笑脸,还来自于妈妈在家的那份守望和牵挂。
妈妈呀,儿女们以为,只有和您在一起的时候,那些平时的本真,还有那些寻常烟火的一粥一菜所带来的小欢喜,都是最真实的幸福和心中最大的满足啊。
妈妈呀,您老在世时,虽然我们吃得不算饱,穿得也不太暖,但您老人家以乐观向上的心态,支撑着这个其乐融融的一大家。”
“孩儿始终信服,人类最不能动摇的情感,也许就是那深深的母爱,人们心底最深的牵挂,就是生养我们的妈妈。”
作者除了写对亲人欢聚的回忆和怀念,也写“故乡的炊烟”、“老家的杨树”、“芦苇赞”。说是写故乡,不如说是对故乡的深情。
在即将召开的崇明花博会,听说已经有很多游客从四面八方来到崇明展地,捷足先登,先睹为快,流连忘返。叶兄则写了一篇“崇明花博会开幕前的遐思”。他兴趣地写了一篇散文,对花博会的称赞和期许。他说:
“中国有着悠久的花卉栽培历史,未查文献记载,仅从古人留下的诗词书画中,就可以反映出至少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人们从古至今始终保持着养花赏花的习俗。鲜花,确切地说就是鲜切花,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是近代西方列强进入中国之后,紧随其后的一种西方文化礼仪。当时仅在受过西方教育的上流社会流行,绝大多数人并不认可和接受这种文化,继续延续着传统的养花赏花习惯。鲜花真正进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是从一九七九年改革开放以后。一开始是在大城市流行,之后逐渐扩散,到目前为止,就连好一点的小镇都有鲜花店的存在。有相当一部分人喜欢上了用鲜花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方式。”
他说业余时间,也喜欢养花弄草。早些年为了养好花,他还买过一些书进行学习。从植物生长机理、配土施肥、到病虫害防止,的确也化费了不少功夫。北方常见的月季、君子兰、菊花,南方的米兰、兰花、茶花,他都养过。养得最多的时候,家里与单位加起来,竟有几十盆花卉。他接着说:
“我在想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这么喜爱鲜花,而淡远盆栽花卉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盆栽花卉只能是自我或少数人欣赏,而鲜花能够为多数人欣赏并能传递友谊。我参观过云南昆明的花博会,看过苏州园林精品花卉和盆景艺术的展出,其精心培育的品种和造型独特的树木,的确让人唏嘘不已,赞不绝口。”
他从鲜花说起,还联想到许多: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一束看似普通的鲜花,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观念,我想,这就是鲜花无可比拟的魅力吧!为此,我要赞美鲜花!更想着献花她存在的意义……
在建党一百周年的庆贺时刻,我首先将鲜花献给长眠于华夏大地的英烈们!其次要把鲜花献给正在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安宁的现役将士们!再次要把鲜花献给我自己和退出现役的复转军人战友们!”
在“读书随笔”专辑中,叶兄读了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后,写了“经过苦难的炼狱能读懂人生”一文书评;读了《弟子规》,写了“浅谈人之本”有感;读了毛主席词《沁园春·雪》,写“数风流人物今朝看谁”;读同乡、文友施永培的散文集《小鱼闲情》,写“文如其人写大爱”等文章,作品有短有长,可读性都很强。
在“行旅散记”专辑中,他写参军时的第二故乡,写东北,写海南,写北京,所到之处,都留下他对优美景点、对历史人物的考察和评论。
三
在“有感而发”专辑中,一篇“保持乐观心态的美妙结果”,写了就“同一件事情,切入角度不同,所持心态不同,形成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就说考学落榜吧,悲观的人光往坏里想,结果愈想愈沮丧、委屈、绝望。而乐观的人,则会以落榜为契机,认真检视自己,总结经验教训,重新确定目标,尽快迈出新的步伐。这两种人心态不一样,结局大不一样,拥有乐观心态的人享受更加美好幸福的人生。”文中希望人们“学会感恩”、“与乐观者同行”、“学习他人”、“帮助别人”、“投身自然”等方法,以此来享受美好幸福的人生。并说:“乐观,既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更是一种素质、一种智慧。”
“憧憬”一文中,他说:
“生活中有两类人。一类人从来都一帆风顺,似乎上天一直很眷顾他,他身上并非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也没用治理超凡的头脑,却天生与好运有缘,所以在别人走来荆棘坎坷的道路,他却走来如履平地,连沟壑山间也都轻松跨过,真可谓是上帝的宠儿。但上帝也懂捉弄人,看你不思进取,就故意在谋道浅溪抽掉一块踏板,于是‘幸运儿’也不幸运了,而且自喻为他平生摔得最痛的一次。他沉浸在这次痛苦的经历之中,挫折让他没有勇气在往前走。殊不知这一次伤痛在他人跨越的九十九道险滩,翻阅的九十九座峻岭目前并不算什么。
另一类人却正好相反,从来都翻山越岭,披荆斩棘,虽然走得疲惫,走得慢,但始终都在走,没有抱怨过什么。在他看来,上帝生来就给他安排了这条自力更生的道路,你不走,就没有出路。他也相信终于一天会峰回路转。有时上帝也许是有了同情心,在他的前方移平了几道沟壑,让他有机会不那么吃力地接近一个小小的目标。这次成功,他于是欢喜雀跃,以为从此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以为目前的成功完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就放下砍伐用的柴刀,沉浸在已过去的喜悦之中,而不再行进。”
文中得出的结论是:人生如戏。没有终生的坎途,没有一成不变的命运。每个人为自己,都要好好把握。
“灵感是上帝的奖励”一文中,他说:“常常碰到人不经意地问我,你哪来那么多东西写呢?因为这话来得突然,我的思维往往没有做好准备,一时还不知道怎么回答。不过究其原因,是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方面的问题。因为作为一个作家,从来不会考虑写作的东西究竟发源思维的哪个位置,取自于哪个记忆仓库,或者是从哪段生活流程上剪裁下来。他所关心的,只是那段生活在他的情感深处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证,对他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是否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正如某作家所说,鸡下了蛋,鸡不会去追寻蛋是从哪来的。”结论是“灵感是一个古怪的精灵,当你足够勤奋,又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时,它才会动用它神秘的手指,打通人的内心里的所有开关,让你收获到勤奋的快乐。”
在“军警生涯”专辑中,叶兄写有自己在部队生活和警队生涯时的回顾和记忆。他在“军旅生涯的独自回忆”一文里,就写了自己从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部队政工军官的历程:
“军营,是我踏上社会的第一所学校。在那里,我训练了体能、磨练了意志,经受了苦与累、生与死的考验;在那里,我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在那里,记录下了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部队领导机关政工军官的成长历程。”
“14年的军旅生涯,单指一挥间。如今,脱下了戎装,转业到警营工作已20多年了,却脱不掉军人的纯真与作风,退出了现役,褪不去军人的本色和激情,对部队的思念一如既往的强烈。离开了军营,总有一种曾为军人的自豪感,总能梦见威武的军徽在风雨中闪耀光辉的情景。”
“蓝天畅想”里,他写道:
“40多年前我作为海军部队的文艺工作者,经常随团队前往部队基层演出。除了海防驻地的军港外,更多的演出地点是远离军营,驻扎在高山岛屿的观通雷达部队,慰问那里常年艰苦驻守的战友们。除舟车劳顿之外,沿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崇山峻岭,大河小溪,地面植被与建筑。但作为来自南方平原的军人,仍无从知晓眼前青山绿水那种大自然的万千美感。终于在当兵第三年提干后出差外地,第一次坐上飞机在低空和天上,俯瞰了祖国万水千山的英姿,也领略了蓝天畅想的爽快。”
“公安文学和警察人生”里,他这样写道:
“1983年,我在部队服役整13年后,‘向后转,起步走’,从军营走到了警营,一晃就是30年。期间,没有像刑警日夜奔袭去侦查破案、追击逃犯,没有像交警、治安警忙忙碌碌的进行执法管理,也没有像社区警常年走家串户了解社情民意和服务市民,而是在公安机关里当文字匠,长期从事警察实务理论的研究、领导讲话稿、工作方案、专题调研报告的起草等日常公文写作以及理论刊物的编辑。先后就职于地区党委政法委、基层分(县)局、市公安局研究室和《上海公安研究》编辑部。因为从事的工作直接为领导服务,其特点往往是:任务重、时间紧、要求高。加班熬夜是家常便饭,平均每年的公休时间一半以上将是奉献的。有付出必有回报。这么多年来,我多次立功获奖,有7篇调研论文被公安部和市委办公厅全文转发。尽管如此,一有空我还是惦记着那块属于自己的自留地,报刊杂志能时常刊登我的文学作品,就是对我的鼓励和褒奖。多年在高层机关工作的经历,加上长期跟随领导出入案(事)件的现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使我对社会形势大局的判断分析上,在对公安民警以及各阶层干部群众心理变化的把握上,不断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知的高度,也为我日后的文学创作特别是公安题材的文学创作奠定了思想基础,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迄今为止,我在全国多家媒体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等共计170余万字。其中,20万字的散文集《绿叶情怀》于2013年10月出版发行,书中分为“往事钩沉”、“笔走心缘”、“游憩悠哉”、“书海掠影”四辑。”
在“访谈实录”专辑中,写了“百年渡江话沧桑——黄浦江轮渡变迁记”、“不负使命,续写荣光——一家三代人与上海农商银行的不解之缘”、“风景这边独好——南园滨江绿地探访记”等,写了社会题材的纪实作品。
“军工章里各有一半”,则讲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感人至深的“军旅情歌”。
四
在《岁月随影——叶振环散文自选集》书稿中:有对故乡见闻的乡愁思绪;有对年少时的记忆和对亲人的深情怀念;有对读书后的感慨评论;有对旅途中的山水景点的精彩描述和对历史名人的称颂赞誉;有对各类社会现象的解析褒贬;有对军警生涯的倾心眷恋,还有对身边感人事例的倾情访谈……作者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无不展示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亲人和热爱生活的炽热的人文情怀。
总体来说,本书稿作者文笔清新洗练,语言质朴,叙事生动,妙趣横生。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并接地气,读来亲切、感人。而这些作品里,又有许多篇章含有他本人和周边人,在人生岁月里随时留下的影子,并将永远存在文字里作为纪念。
是为序。
2021年5月20日与金都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