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右手江南的头像

右手江南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6/29
分享

用真情去感知生活的温度(散文评论)

                               ——读南泽仁散文集《远山牧场》

   《远山牧场》是南泽仁的第三本散文集,此书入选了“圣洁甘孜”纪实文学丛书。相较于她的前两本散文集《遥远的麦子》和《戴花的鹿》,《远山牧场》里的散文篇什,更接近于纪实的本色。作者将真情融入文字中,以人物为线索,穿插叙事,绵延出藏民人家的普通生活。整本书里的文字气息有着天然的质朴与优雅。南泽仁下笔时,内心如平静的湖面,只是淡淡的叙述,只是让自己的情感和文字衔接,然后落笔,然后就有了《远山牧场》里文字如水般的澄澈。我读《远山牧场》,读出了一首诗的轻灵,一首歌的古老,一幅画的优美,一点墨迹在宣纸上飘散的风情,幻变、浓郁且有丝丝的清凉。

作为南泽仁作品的老读者,我试图从这本散文集中寻找作者在写作中和之前作品呈现出来的的文本特色,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不同的是,南泽仁在题材拓宽的面和广度上,较之前的两本散文集有了大幅度的筛选。作家站的高度更有了自己温暖的立场,不再是单纯的抒情,文字的格局也被作者一再地扩大,深入生活的细部,不再是在生活的表面寻找灵感的来源。在思考的深度上,更加贴近人性,写“人”,很好地践行了“文学就是人学”这一人本理念。且,作者在感知自己的生活时,更有了某种信仰的启示,天人合一的理念中,藏民对自我信仰的坚守,在苦难生活面前的乐观与向上,在幸福生活面前的感恩与沉思,都有着细致的描摹与书写。能够感觉出来,南泽仁将自己的情感进行了诗意的打磨,进行了有情感温度的凝视,不论是“格日切夏牧场”“初秋的巴乌河谷”还是“去麦铺冬喂”,作者的笔触都有着自己个性的追求,更贴近一股清风的飘扬。如果说有点遗憾,那就是文本有些单薄,还未读到兴致处,文集已终结。如果能在原书的基础上,再加上两辑散文的篇幅,或许更加饱满,更有厚度。

相同处,自然是文笔的细腻度和情感的真诚度,这是南泽仁的散文基调,是永恒不变的书写方向与追求。我们应该看到,南泽仁散文,是有灵性的,这份灵性,来自于作者内心的诗意。从本质上说,她还是一个“诗人”,她用诗人的心灵来审视这个世界,用诗人的情感来反哺养育她的土地。她对故乡的凝视,有别于其他人那种怀乡与怨乡的复杂情感,在南泽仁的笔下,只有感恩,只有对苦难生活或者幸福生活的深层次探究,是基于藏族作家亲切的立场展示出来的一份纯真。散文集中的每一篇散文既可以单独成文,又可以有机的连接在一起。散文集的气场和立场都是平和的,宛如泉水,在山涧缓缓流淌,又好似一道彩虹,悬挂在天际。我在阅读《远山牧场》之前,特意在视频网站和网页上浏览了甘孜九龙牧场藏民的生活,结合着所掌握的知识,结合着南泽仁的散文集来阅读,更有种如临其境的生活实景。母亲伍吉的慈祥,妹妹的淳朴,作者内心的善念和童真,在牧场里彻底被放飞。南泽仁不仅仅是在还原生活,还是在创造生活,更是在感恩生活。

《远山牧场》一共收录了37篇散文,在这些如诗如画的文本里,南泽仁勾勒出了一个心灵的栖息地。牧场里的一切,恍若世外桃源,是喧嚣的都市生活所不具备的,是想象无法抵达的。唯有拥有切身体会亲身经历的人,才能触摸到那份真实的感受。这也是散文能够“动人”的地方。比如《炉火边的夜晚》一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他用手蒙住眼睛,从热突突的眼泪中清晰地目睹了自己小小的身影在追索一头头牦牛的去向,它们深陷雪中,一双双清澈的黑眼睛惊恐而绝望。一头牦牛露着背脊,周身的雪已凝结成冰,听到扎巴走近的脚步声,它想要回眸,身上的冰雪顿时裂开了几道深深的缝隙。还有无数牛角在雪中对立着,世界黑白分明……那段日子,扎巴的母亲爬行在雪地里为孩子们拖回一头麂子、两只獐子,炖了喷香的肉给他们吃。雪天对于他们来说,何其幸运。但那以后,母亲就落下了老寒腿,走路艰难,羔皮保暖又驱寒……”,这段文字,节奏有韵,文字轻灵且有质感。该篇散文获得了第四届西凤杯全国青年散文金奖,组委会这样评价:“来自四川甘孜的藏族女作家南泽仁的散文《炉火边的夜晚》摘获金奖,评委会一致认为,该作品鲜活生动,特别是细节处非常动人,摘取金奖可谓众望所归。”“细节处非常动人”,寥寥数语,却将南泽仁散文的核心写作理念表述了出来。而能够写出这些细节,正是因为南泽仁深入到了生活的细部,用真实的经历来沉淀文字的光泽,用自己的情感去触摸生活真实的温度,于是,就有了这动人的细节,于是,就有了让读者过目不忘的精彩妙笔。

而在《水母雪莲》一文中,南泽仁更是将这份细腻的感受,写到了一个人心底里最初的萌动与深情:“扎巴朝着屋外的天光回想,以往去雪山附近的石坳里找牛,放眼望去随处可见水母雪莲花,如一只只小秃鹫蹲守在岩石上,那场面令人敬畏又感动。如今,就是登上峰顶也很难找到雪莲了,倒是在县车站外的几家药材铺见着成串成串的雪莲花,像死去的鸟类一样挂在药铺门口,心里哀伤得很,觉得它们哪怕干枯了那也是雪山的灵物……”这份感伤,是一种对自然圣物的感喟,是对和谐生态的怀念,是对自然生命对“雪莲花”的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仰望。失去的是一种痛惜,曾经拥有的是一种富足,而面对着被物欲冲击的雪山,那份来自内心深处的忧伤,自是一种警觉,一种唤醒。

余光中先生在《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一文中说:“在一切文体之中,散文是最亲切、最平实、最透明的言谈,不像诗可以破空而来,绝尘而去,也不像小说可以戴上人物的假面具,事件的隐身衣。散文家理当维持与读者对话的形态,所以其人品尽在文中,伪装不得。”

南泽仁已经学会了从自己的人生经验中汲取营养,并很熟练且有心得的写出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篇章,这是真情在掌舵,是真情在推动着文字的航行速度。《远山牧场》这本散文集里,南泽仁实现了个人文本化向风格化的转向,她在散文写作的实践中,完成了自己的风格认定与转化。真情是核心,但是基于藏民族原生态的生活基础,则是其伦理价值和生活价值所在。在多元化的时代,南泽仁这种带有宗教信仰式的原生态写作,是难得可贵的。她把表达真心和真人的情感,上升为一种仪式,个体生存的困境,个体生存的敏感度,放大到时代的背景中,就是一种万花筒里的缤纷色彩。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亲身经历的写作实践,这种生活原生态的诗意呈现,带有还乡式的梦境重叠。我读《远山牧场》,能够感受到,南泽仁是在现实中寻找过去的记忆,并让未来的憧憬,凝固在当下,折射生活的复杂与多元。南泽仁的笔下,情感宛如汪洋,恣意流淌出雪水的纯净。这本散文集是一本有情怀的散文集,是在时空的交错中,完成了对个体生命的一种透视,很难得作家有这个心境,可以安静下来,拉开幕布,让我们一起去看那些独特的藏民生活,那种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思与警醒。南泽仁的散文语言自然流畅,更加让文本的质感呈现出一种自然光泽的激情迸发,同时,我们也能看出来,作者内心的细腻,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女性特有的温柔与绵软,在靠近生活时,她内心的柔软触碰生活的真实,就有了那份情感的放逐,就有了抵达自我本真的空灵与澄明。

同时,我们也应该正视,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时,自然要把她的所有文集找来一读,这样可以更全面更立体的了解一个作家的创作与生平。《远山牧场》是南泽仁创作的一个高峰,是对她阶段性创作的一个梳理。在这份还乡之旅的文字里,她将生态理念与血脉相连的气场,贯穿于文本之中。她在践行着自己的创作理念的同时,让大声疾呼的方式,显得原生态而质朴入心。读《远山牧场》,我的眼前会浮现出牧场里的阳光、青草和放生花,会被母亲弯下去的背影所感动,会被生活的细节所折服,会流泪,会叹息,会品尝着丰盛的餐食而感恩生活的给予。是的,南泽仁的文字给了我想象的空间,给了我靠近的机会,给了我获得自由的一种方式。散文就是提供有价值的阅读与思考,就是在展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波澜。我阅读,就是在与作者达成心灵上的默契,就是在真情流露的刹那,与作者完成心灵上神交。《远山牧场》,更像是一首来自时光深处的古老民歌,唱歌的人,唱出了内心的坦荡,听歌的人,听着听着,就陷入了沉思,我们都是热爱生活的人,都是生活恩赐时,感叹美好的人。

——原载《开封日报》2022.03.09 艮岳副刊头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