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塘房,因村中旧时的一个大水塘而得名。
我是喝家乡水,吃家乡粮长大的,家乡的一草一木都让我印象深刻。那是一个风景优美、四季如春的小山村,错落有致的房屋点缀在四面环山的田野里,蜿蜒盘旋的畴阳河依村而过,河畔那婀娜多姿的柳树将家乡装扮的更加美丽。
说起家乡的名字,几年前那可真是“塘房”,一条狭窄的泥土路穿村而过,说它是路,它也是各家各户的排水沟,一逢雨季天,这条路便变得泥泞不堪,一个个小水塘遍布路的始终。但凡经过村中的人都会风气的说,“塘房”,真是名副其实。两旁的住户也饱受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之苦,多少代人望穿秋水也没能改变这糟糕的村道。直到2006年,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标准的水泥硬化路面才实现了塘房人几代人的梦想。如今,依村而过的文天二级公路和犹如巨龙傍村而过的文天高速公路让塘房天堑变通途,塘房人沐浴着党的大好春风,去走多少代人想也不敢想的路。
记得小的时候,人们都住瓦房,我们村里惟一几间砖房就是学校的砖瓦房。那时,我最羡慕的,就是村子中间四叔家的那间新盖的瓦房,因为盖的地势较高,房子又大,它不像其他的瓦房一样,因地势低洼,一遇下雨天,雨水就直往家里钻,到处都是湿漉漉的,所以我们经常抬着一块木板到四叔家的大危房里去模仿老师上课,有模有样的模仿中我也在这间大瓦房里学会了a、o、e和人、口、手。随着时间的推移,党的改革开放的春风已吹到了家乡的小山村,特别是近几年来,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接着是国家贴息贷款整村推进改造,跟着是脱贫攻坚,一座座砖混结构的小洋楼取代了原来低矮的泥瓦房,四叔家那令人羡慕的大瓦房也变得极不协调。村里人住上了以前城里人才能住的楼房。如今,塘房人正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读小学的时候,我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赶一次兴街,扛上几棵甘蔗和父母走上一个多小时的沙石公路,到街上卖几块钱然后吃上一碗汆肉卷粉那是最美的。所有的塘房人都和我们一样,赶街都乘的是十一路公共汽车(步行),要是在路上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人,那可是羡慕到天上去了。因为自卫还击作战的需要,原来的沙石公路修成了柏油路,但家乡的人上街依然乘十一路公共汽车。时光飞逝,三十余年的时光跌宕中,家乡人的交通从步行到骑自行车换上了摩托,百把十户的小村货运汽车和小轿车拥有量已达40余辆,很多家庭都已经用上了新能源轿车和摩托车,从家乡到兴街的时间由原来的一个多小时缩短至现在五六分钟的时间。
我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小时候最想的就是过年过节和招待亲戚朋友。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时候父母才会想尽办法也要做两样像样的菜,我们也终于可以在这个时候解解馋。那时,家乡流行一句话---老人怕过年,小孩盼过年。现在,我们也理解了父母的苦衷。的确,那时要是能吃上一次炒鸡蛋,那也是非常非常奢侈的事情,也要耗去父母多日的辛苦。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我的记忆中是一个很模糊的事,但它不但改变了家乡人的生活,也改变了所有中国农民的命运,那个一年粮食一背箩的历史一去不复返。家乡人的生活也如芝麻开花,一年好比一年。如今,一到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宰杀年猪,庆祝一年丰收的喜悦。要是年猪肉吃完了,驾上车十几分钟后家里就可以摆上新鲜的肉。偶尔回家与儿时的伙伴一起闲聊,都会觉得现在的年已经没有儿时的年味。细细想来,那是因为生活的变化。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各类的蔬菜、肉食、蛋类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且翻着花样的整着吃,天天都像过年一样。
我清楚的记得第一次看的电视是一个日本版的科幻片,叫《恐龙特击队》,第一部电影叫《闪闪的红星》。那时我不知道什么叫文化生活,只知道一到晚上就会和大人们走上一个多小时的路去看电影,第二天就会和伙伴们模仿电影里各种各样的动作。现在,家乡各家各户的电视从最初的黑白电视也换成了家庭影院,有的还换上了等离子、负离子电视,光缆几年前就也遍布各家各户,党的好政策真正把电影送到了家。
……。
今天,去过家乡的人,走着宽敞的水泥路,吃着家乡丰盛的待客饭,欣赏着电视机里丰富的节目,看着一幢幢窜起的小洋楼,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心中无不感慨:塘房,应该叫糖房。
家乡变了,环境变得更美了,生活变得更好了。家乡的变化是祖国发展的一个极小的缩影,她见证了祖国正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
我爱我的家乡,我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2022、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