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四件事:衣、食、住、行。上班三十年来,一开始住公房,后来自己买房住,数次搬家,许多回忆,今天就来说说我与房子的故事。
我是一九八九年八月大学毕业到县一中参加工作的。报到后,后勤主任为我们安排住宿,三个新老师合住一个套间。除了学校给发的床和办公桌椅,就是自己的几件换洗衣物,再没有什么家当。所以,房间虽然狭窄,但并不感觉拥挤。
大约两个月后,学校住房调整,我们搬到了男生宿舍对过的单间住,每人一间,房子前后无窗,阴暗潮湿,一张木床,一套办公桌椅,木质书柜和脸盆架各一,虽然简陋,但毕竟有了自己独立的书房兼卧室,倒也惬意。
一九九〇年秋,学校翻盖了一排教工宿舍,每间约有十多平方,分给我们这些小年轻。新居是个大杂院,坐北向南,房屋地面较院子高近一尺,室内不再阴冷潮湿。住屋对过盖了一间四、五平的小厨房,可以自己生火做饭。由于都是同龄人,大家凡遇到拓煤球、挖渗水井一类的活计,都是一起上;谁家来个亲戚朋友,都把左邻右舍叫上,院子里摆上小桌,调两个凉菜,炒个热菜,斟上酒,便吆五喝六地开喝啦。搬入新居不久我就结婚啦,屋子里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一套组合柜,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张三人座沙发,一条茶几,整个屋子便满满当当。记得婚后不久,有朋友来家喝喜酒,几个邻居来作陪,由于房间狭小,大家有坐沙发的、有坐床沿的、有坐小板凳的,七八个人挤了满满一屋子,加上冬天都穿着棉衣,端个酒杯都胳膊碰胳膊。
一九九五年暑假,学校将校办幼儿园旁边的两个教室分割成了四个房间作为教师宿舍,我有幸分到了其中的一间。屋子明显宽敞了许多,屋子中间用组合柜隔开,两个孩子也有了属于自己的 “独立居所”,居住环境又上了一个小台阶。
一九九六年春,学校决定在操场东边废弃的木器厂、汽修厂区域建家属院,校方统一招标建设,教职工自愿购买。共建房二十户,小院南北长十六米、东西宽八米,每户约一分半地,主房有卧室两间、客厅一间,配房有厨房一间、街门楼一间,后来各自又在小院的南边接建了一处卫生间。我东拼西凑,也购买了一套,终于在县城里有了一所属于自己的院落。天气寒冷的季节,一家人蜷缩在属于自己的小窝里相互关照;阳光明媚的日子,或在小院里、或在过道中,放张地桌,大家围坐一起,吃饭、喝酒、打牌、唠嗑……从一九九七到二〇〇七年,我们在这里住了整整十个年头,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
二〇〇七年四月,学校搬迁新址。正好一路之隔的打靶场开发商品楼,为方便上班,我在此购房一套。房子虽不足百平,但卧室、厨房、餐厅、客厅、卫生间、阳台一应俱全。通过装修改造,我们拥有了三个卧室,儿子、女儿都有了自己的小天地。身居五楼,视野开阔,极目远眺,整洁漂亮的学校实验楼、宽阔平坦的椒乡大街进入眼帘;低头俯视,花红柳绿的小区花园、人民小游园尽收眼底。清晨,在一中操场嘹亮的乐曲声中起床,奔赴校园;深夜,在校园动听的熄灯铃陪伴下返回家中,进入梦乡。
如今,我又在县行政中心旁边的小区购买了一套一百三十多平的电梯房,年底即将交房。小区设计典雅大气,幽静宜居,明年迁入后,居住质量将再有大的提高。
有人说,家是温馨的港湾,安居才能乐业。工作三十年,搬了六次家,无论是围炉拥衾的寒夜,还是饮冰摇扇的夏日,我觉得:有一间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有一个能够静心养神的家园,这是一切幸福生活的基础。我个人住房条件的不断变化,正是国家日新月异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坚信,在国家两个一百年目标、两个十五年蓝图的指引下,群众的居住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