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是这两年间让人泪目的词汇,对我更是难掩发自内心的感慨。
去年8月曾得到王继颖老师赠我的新书《爱上烟火遇见暖》,久违的书香,散发着烟火温馨,陪我不断感悟人间的温暖。今春再得佳作《感恩最小的露珠》,这是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精心策划的“语文大热点”系列丛书,王继颖是五位作家之一。
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依旧散发着属于王老师特有的浓浓的人性的光辉。每一篇文字,都像顶着无数颗晶莹的露珠,在看似平常的琐碎里,折射着纯真美好,让爱与善熠熠生辉。
开篇《云南的云》,描绘了西南联大大师的群像。其中有一节写朱自清批改作业:“批改的字迹,一处一处,温和质朴中流溢着大师的气度”。不禁让我联想起王老师对我这个初学写作者的态度。每次发过去请她过目赐教的文章,她总是会在百忙之中抽空应答,并不厌其烦地指出不当之处,与我商讨。
王老师爱花,在季季花开里,都会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体味生活的美好。即使身处逆境,也坚信只要“给我一道岩缝扎根,还你一片生机明媚的春意”。
无论是亲友还是陌生人,王老师更是“以善为源,真诚绽放”。只要得知别人有所需,总是会不遗余力地施以援手。很多文友都和我一样,得到过王老师的无私帮助,她说能帮尽量帮,希望看到我们能在文学的道路上走的更稳更远。而对一些弱势群体,她更是悲悯有加,不时倾力扶助。对于亲情的陪伴和追忆,她更是津津乐道,不惜笔墨,让爱与温情缓缓流淌。“情愫暗涌的心灵,是芬芳荡漾的河。牵记与感动、悲悯与担忧、流连与感恩......情愫种种,朵朵如花”。
《渐失语境的乡音》,则引起我深深的共鸣。我经常悲叹说漂泊的步履,再也寻不回母语的灶台,而今终被王老师佐证:"乡音,渐渐失去熟悉的语境,再难找回瞬间被激活的密码。"直击游子的心灵。面对乡愁的失落,她也曾无奈、焦灼,并不断与自己和解,然后坦然从容:"从乡村土路出发的村里人,也顺着各自的心意,走过柳暗花明,走向豁然开朗。”
怀旧的情绪总是令人伤感的,就像“寒冷的藤蔓生的太长,春天的脚步,被缠绊的蹒跚”。而温情则是在《心间养一眼暖泉》,因为“爱是一把最美的伞。有爱为伞,心就不会被淋湿”,如果“每一次的不期而遇都是一朵浪花,凝结为心间的露珠”,那么我们不妨“守住发芽的梦想,留住生命价值最丰硕的希望”,让“世界远离雾霾,铺天盖地都是希望的春天”。
王老师不仅读万卷书,更不时走出家门,展开行万里路的视野。当人在旅途,沿着台阶“慢慢走上去,仿佛乘扁舟进入历史长河”,“下天梯时,几步一回望,像在回首身后的历史”。这些在行走中感悟的哲理,迸发着思想的火花,体现着不同时期的人生价值观,为我们带来对生活态度的沉思和感悟。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王老师即使遭遇到世间的冷漠,也不忘在《寒天记暖》里扩散温情,传递满满的正能量。而《我们传承什么样的坦然》,却让一贯阳光乐观的王老师,真正地陷入深深的担忧,忍不住发出作为师者的良心与责任的拷问。不能否认,如今社会的冷漠,让我们不得不面对窃贼的“坦然”瞠目结舌,作为有良知的人们,不禁为“需要传承给孩子们什么样的坦然”而忧心如焚。面对冷漠的现实,我不由莫名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药》。
生活的本真,往往隐藏在繁华背后,就像一株不起眼的《人情草》。小小的马齿笕,既可果腹,救灾民于倒悬,富足时也可满足怀旧的口欲,还是清热解毒的良药。所以才能“穿越历史的长路繁茂至今,在杂草中能被我和众人一眼识得。”
只有心存慈悲,才会《感恩最小的露珠》,任《尘事雨滴》“散落在平凡人间,润泽明净”。才能把《春意是一颗婆娑的心》,“化为希望的暖阳,照亮自己,温暖尘世。”
崔修建在丛书总序中说:“尘世间俯拾皆是的种种美好,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弥足珍贵的馈赠。”。阅读锦心绣笔的文字,我仿佛重回语文课堂,聆听恩师教诲,不由心生感恩。
感恩相遇文字的美好,尽享语言魅力,在倾听灵魂的絮语中,让心与心靠近。“遇病苦贫困而生慈悲,为助他人求助而知感恩。感恩的叶子,结出一颗颗富贵的心。”我希望所有的善良如雨润万物,浸肺入心,更祈愿感恩叶子上的每一滴露珠,都能凝聚更多的真善美,为人世折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