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华不注诗坛的头像

华不注诗坛

鲁迅文学院学员

散文
202101/14
分享

降龙树传奇

降龙树传奇

作者:华不注诗坛

娲皇补昊穹,彩石落城东。

巨野波连海,龙堂拜两翁。

相传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一枚彩石遗落泉城济南以东,因之此地取名彩石,后来形成两个自然村。这就是东、西彩石的起源。彩石现为乡镇驻地,其东巨野河沿岸,两岔河村南面的大龙堂村尚在,为原人民公社驻地,而北面的小龙堂村则已搬迁,建楼并村开发形成现状。由彩石沿山路东行,转过蟠龙山,狼猫山水库跃入眼帘。诗述:

七律·狼猫山水库(平水韵)

狼猫赏对坝毗连,瑶镜波开宝画妍。

三缕清流通寸碧,一弯横岭接灵泉。

氤氲岚气舒襟意,袅娜霜林隐厍烟。

故土遗风飘紫韵,民情文化谱遐篇。

狼猫山水库的水源主要有三路川流汇集而成。西路有宅科南部河系,中路为横岭以南溪流,东路乃大龙堂往南流域。上游山泉密布,溪流众多,尤其雨季,有的山洞山泉澌涌,蔚为壮观,常年水流。丰沛的水源,孕育了山乡丰厚的文化。每一个村庄,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绚丽的文化底蕴,形成一幅隽永的文化长卷。

那时的传说,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相传朱洪武出生于土头村,几岁后方开口说话,叫爹爹死喊娘娘亡,自幼成孤。去外村讨饭,也是叫谁谁死呼谁谁亡,传得神乎其神。因此,只要发现他欲进村讨饭,人们就会提前把饭盛在碗里,放在院门外,等他来取;幼时夏日,朱洪武随小伙伴们到村边蟠龙山上打柴,伙伴们都四处找寻,用䦆头刨柴装入宅筐,而他却躺在树下乘凉呼呼大睡。那宅筐的筐系是用手指粗细,三根弓腰的树枝细头,烧红铁錐烙上孔,抄起手来,用铁丝穿孔捆扎在一起,下面再均匀分布,把三根树枝弓背朝外,下端削扁编进枝条筐里,底端留一疙瘩以防筐底脱落。筐放地下筐系的捆扎头朝上,近似锥体状。农村的人们都用它拾柴拣粪背东西,或用扁担一前一后,似杨二郎担山般,钩挂上两个宅筐挑物品。傍晚,小伙伴们拾柴满筐准备回家,看他筐内空空如也,皆笑他偷懒。朱洪武爬起身,伸个懒腰打个哈哈,吩咐小伙伴们闭上眼睛。他将宅筐尖头朝下枝条筐圆底朝上,倒立起来,飘然坐上去,口中念念有词:风来风来。伙伴们只听得耳边风呼呼作响,飞沙走石,根本无法睁眼。待风停,伙伴们更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朱洪武的宅筐内早已装满了柴,而且比谁的宅筐都装得满。伙伴们也效仿他把宅筐倒立起来,根本竖不住,更别说人再坐上去。自此,伙伴们都对其刮目相看,以为神助;后来,朱洪武为财主家放牛,寒冬腊月,北风呼号,晚上他就睡在地主家牛棚里的一个大石槽内。财主好奇,天寒地冻衣单他怎么不怕冷?这晚财主悄悄走出房门欲看究竟,只见院内火光冲天,光源来自牛棚门缝。财主走近往门缝里一看,顿如五雷轰顶、只见一条火龙盘在石槽内,为朱洪武取暖,朱洪武就睡在火龙圈内。财主吓的扑通跪地,一个劲地磕头作揖。就像当年陈涉起义吴广造势一样,这样的传说多是统治阶级,为了愚弄百姓合谋编造出来的,加上人们听风是雨添枝加叶,一传十十传百,谈笑臆断传为笑资。

沿狼猫山水库西侧彩港路、石泉路,蜿蜒南行七公里,就到捎近村。 捎近村由外捎近、西捎近和东捎近三个自然村组成。几十户人家,在册户口二百余人。一进谷口即为外捎近。再往里走南面便是西捎近。西捎近东临东捎近,西与老树峪隔山相邻。

外捎近村口筑有炮台,炮台遗址已划定国家保护范围:“以测点(36º35′20.3″,117º17′07.6″)为基点,向东外延10米,向南外延15米,向西至进山路东侧,向北外延20米为控制地带,视同保护范围,并立碑警示。炮台始建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主要用于抗击抢掠。炮台南北长二十米七,东西宽十六米四,高五米五。中间原有台阶拾级而上,现以巨石砌堵。炮台之上并排耸立四株十几米高,两搂多粗,四百余岁之巨柏。树冠繁茂苍翠、枝头众多,因称千头柏;古柏南面,原有清光绪年间石桥一座 。柏树空间装有两门长筒火炮和两支土枪。炮筒长约八十厘米,直径约二十厘米,炮弹鸡蛋般大。枪管五、六厘米粗,可打直径一厘米多,玻璃球般大的砂子。炮台北面桥边原有一块石碑,光绪一百五十六年立,现已倒于桥下淤埋。炮台前(北)面原来有个土山,枪炮口正好对着从土山外面进来的人。庄主高家大门上也同样安着两门火炮和两支土枪。高家院墙有四个角楼,能在墙上围转一圈,用来防备战乱抵御土匪;“炮台”北侧石墙中砌有两块石碑。石碑立于清同治年间,其中一块碑文为行书:“石泉山谷外口”几字稍大,其余字较小,书曰:“此谷系登岱捎近之路,谷内山庄故名捎近,今甃石井五源,皆混混可济一方之汲饮,因易名石泉山焉,谷与庄名以石泉名,匪持此尚雅驯,且取谐声同石泉之意云。”碑文明示,这里是去往泰山稍近之路,因此,村名取捎近。后来因为泉水丰富,又改名石泉山;另一块石碑刻的是一篇《水洊桥修建记》:“此处乃山水汇流之区,日远年深,遂成沟壑,每值雨雪水涨之时,行者苦之,余初至此尚堪跋涉。而十余年来竟为深谷阻滞之患尤甚,则建桥之举孔殷矣。”于是,建起桥来,并在桥边“引流种树”,“非仅为行人休息之所,即可藉为重修桥路之资”,“谨将所捐基财以及附近零地归于公,而勒诸石使捐输之家世世子孙不得谓为己有,而废公工也”。石碑的最后,刻有“石泉山主人即霞氏董事并题”字样。说明石碑刻文《水洊桥修建记》就是高即霞本人所写。这个“即霞”,就是章丘西关高氏家族的高即霞,也就是著名儒商旧军孟家孟洛川的亲舅舅。据说捎近高家庄园的主要经营者,是高即霞的儿子高毓芝。建庄园自然用人,经营土地也需要雇人,久之,受雇于高家的很多佃户,就在捎近村落了户。佃户来自各地,各个姓氏都有,因此直到现在,捎近村依然姓氏繁杂。外捎近炮台,也就成了保卫高氏庄园的有效屏障。诗曰:

七绝.炮台遗址(平水韵)

泰岱行香稍近路,山庄谷外筑屏轩。

高台四翠千头柏,铳炮安然卫绮园。

捎近最早成村,可以上溯到明朝初年,最早是一户朱姓人家到此居住,据传为明朝皇帝朱元璋同家。明末一名将军,又在这里修建了躲避清军的居所。后来,朱家败落后来了马家,到了清末,马家没落后又来了高家。高家从朱家买了一顷地的牛羊道,建立了西捎近村和外捎近。这里的村民基本都是高家的佃户;四、五十年后,邢村官庄的孙氏三兄弟,于大庙种有八十亩土地,其中官庄四十亩,邢村四十亩。为了扩大田产,孙家又来西捎近东边买了朱家一顷地,建立了东捎近村。东捎近村的村民基本都是孙家的佃户。

据传,高家来这里还与一个有名的故事有关:清同治元年(1862年),捻军转战山东,清廷旨令郡王僧格林沁率精锐骑兵到山东,联合各地方地主武装围剿捻军。东捻军的一部固守淄川城,清兵久攻不下,伤亡惨重。捻军善使马刀、长矛,喜夜战,清兵则依仗大炮、火铳、战马,因此不利夜间交兵。所以每到夕阳落山,清兵便深沟高垒坚壁不出。而捻军往往乘其不备出奇兵制胜。各地地主乡绅为保自己的庄园财势,便效忠僧格林沁,大效犬马之劳。不断派服役丁众为官军输送粮米、柴草、酒烟、肉食等,唯有西关高即霞送去的是灯笼、火把、蜡烛等照明用具,这对清军破淄川起了极大的作用。僧格林沁于两军阵前挥毫疾书,备陈高氏在助官兵剿捻中所立的功勋,上奏朝廷。同时,还亲自召见高即霞说:待班师时 ,一定偕高乡绅晋京面圣。接到僧格林沁的奏折,皇帝大悦,降旨钦赐高氏黄马褂、大花翎、一一诰封“世袭云骑尉”。不仅如此,僧格林沁还将以捎近为中心的一大片山谷都赏赐给了高即霞。这便是不同于前述的另一种说法。但此说法被江怀贵等老人所否定。

据解放后在捎近村担任会计二十八年的江怀贵老人介绍,外捎近和西捎近主要由高家经营,而东捎近主要由孙家经营。当时高家是从朱家买的牛羊道,一顷地,从外捎近、西捎近、至积米峪约十五里,包括西营大窝,都属于高家。此村的杨家和王家是高家的长工,孙、江姓几十人都是从宅科搬来的,朱姓是土改时从东泉村搬来落户的。基本都是高家的佃户,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捎近高家后来因为赌钱没落了,到“土改”的时候,房子被佃户分了,那些高大的东楼和西楼以及大庙,也被中共章历县十五区(后划为历城县)政府所拆除,其建筑材料运到王家庄建了酒厂。如今,除了当年的地下仓库和走东北门的管家住宅遗迹尚在,规模宏大的高家庄园已无踪影。近年来,捎近村因发现降龙树,借助互联网迅速传播而闻名天下。

降龙树,学名:流苏树,俗称:六道木(周围有六条纵纹)、木瓜树,因树枝极难折断,当地又称牛筋树 。降龙树为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野生植物,因地球磁力线改变而不可再生 ,为濒临绝迹物种,世界珍贵野生资源。降龙树生长于华北平原南部,泰山以北地区,属耐寒耐旱灌木丛生植物,其木质坚韧成丝,触感光滑细密,纹理清晰,生长缓慢,断面呈丝状射线纹路,几无年轮。降龙树果实极少,有九年结果之说,果实呈绿色稍圆或球形,籽核外黄内白形如蚕豆,多油可食用,有增加记忆、防治老年痴呆症之功效。降龙木可用于驱凶、辟邪、镇宅、收藏、传世、保健、医药等,目前,市场价格已超过黄金,有人以拥有降龙木为自豪。

捎近村的降龙树生长在西捎近村南半山腰,独占一地,高约十七米,干径米余,树干挺拔,虬枝开张,树姿伟岸。每年阳历五一前后,繁花盛开,形似茉莉,清幽淡雅,沁人心脾,随风流香,香飘数里。望似琼云,壮观奇瑰,花期近月,经久不败。夏天树冠,碧叶宽厚,苍翠繁茂,似松非松,似槐非槐, 如伞盖,若碧云。别处蚊虫群飞,唯独降龙树周围不见踪影,树下乘凉,十分惬意。冬天古树虬枝,苍劲伸展,仰望峰云,傲视苍穹。此降龙树之北面,还有一株皂角树,亦已历经沧桑,年代久远。有诗单描这降龙树开花盛景:

五律.降龙树(平水韵)

琼花神态靓,高耸入云霄。

穆桂英凭借,天门阵胜枭。

香飘千客远,誉播万邦遥。

伟岸降龙树,瑰奇旷世娇。

有关降龙木的传说:北宋杨六郎率军攻打天门阵,为辽军所放毒瘴所困,后穆桂英自穆柯寨带来降龙木,驱散阵中毒气大破天门阵;还有一种说法,“穆柯寨”在济南仲宫镇穆家庄村后三媳妇山。历史上曾用降龙木做成筷子进贡皇帝和重臣,用来检测餐食饮水中是否掺有毒素。据《济南名胜古迹辞典》所载,章丘文祖镇甘泉村西首,有一株流苏树,树龄四百余岁。历城区柳埠镇槲炭村小学内,也有一株几百余岁流苏树。

捎近村的名胜古迹,除降龙树、炮台遗址外,还有古井群和避暑山庄。古井群内最著名的是“长寿井”古井。即在降龙树西面,高家老宅西南侧不远的山脚,成北斗七星状排列,青石砌成之古井七口,俗称;“捎近古井群”,已被命名为“历城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以示。古井沿上雕刻着精美的吉祥图案,青石板上长满墨绿色青苔。井上一般都配有辘轳、石桩子、渡槽,石槽等。长寿井即指北斗七星勺头最南边那口井。井口侧耳倾听可闻流水声,据说即便大旱之年,“长寿井”也水源充沛。捎近村中多人活到八九十岁,都认为与饮“长寿井”水源有关,因此便将其称为“长寿井”了。在长寿井北侧,勺星第四口古井旁边有两棵千年古松,一棵郁郁葱葱亭亭如盖,人们称其为“迎客松”。另一棵在其西侧两米半处,已经干枯,称为“不死树”。相传“不死树”在清朝年间曾经枯死过,不久来了一位得道高僧,抱了一下树干,此树便又发出新芽,自此村民们便叫它“不死树”。据说这棵树又活了一年就彻底干枯了。迎客松下,还有一座小小的石砌龙王庙,原有一米半见方的庙房,青砖墙,小瓦起脊飞檐斗拱,里面供奉着红色木牌位,上写黄字:“井泉龙王之神位”。文革时江怀贵领人拆除了,现在只剩下用石灰石精致雕刻而成的基座。据传,从前遇到大旱之年,村里人便找两个十来岁童男爬进庙中,把井龙王排位抱出来,在太阳下晾晒后再安放进去,老天就会欣然下雨。村民说早前村里还有一座三官庙,“文革”结束后,三官庙尚存正殿西墙和门前石台阶,以及民国时期的重修三官庙碑。可惜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再也找不到三官庙的踪迹。据说,村东坡地头上还有一棵迎客松,一进西捎近就能看到那棵树。古井群原有七口古井现在只剩下六口,原第六口古井,因为曾掉下淹死一个小女孩,村民就把那口井掩埋了。有诗单道古井群:

七绝.捎近古井群(平水韵)

北斗星飘落七声,石泉渥沛立庄名。

龙王庙侧娉婷盖,迎客松南长寿庚。

解放前,这一带最著名的村庄,即是曾经远近闻名的中国近代知名民族资本家,章丘绣惠镇西关村,名门望族高家的避暑山庄。清末,距今一百五十多年前,章丘绣惠西关高家第十七代孙高赤城(字即霞,人称端敏先生),来这里买下这片山谷并构筑庄园,先建西捎近和炮台,后建外捎近,修路建桥植树,建造避暑山庄。这高赤城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方商人,济南瑞蚨祥掌门人孟洛川的亲舅舅,二人实为舅甥关系,高赤城的姐姐高凤英(字即惠)就是孟洛川的母亲。章丘西关高家和旧军孟家是当时盛名财力齐名的名门望族。那时人们常说“旧军的绸布,西关的当铺”。西关高家和旧军孟家,都是中国近代知名民族资本家。西关高家在济南,设有很多钱庄,剪子巷,芙蓉街和西门附近都有高家的当铺或金店,财富丰厚势力很大。高家在捎近村建了避暑山庄,更促使章丘人来往泰山选择路经此地。那时,整个西捎近村都是高家的庄园。高家的大门是西北发悬门,中间是厅堂,两边是东楼西楼两个庭院,房屋多是二层楼结构,前后各有花园。大青石水磨方砖,雕花窗棂高堂大屋。庄园里还有一间房子大,青方石砌成的地下室,高家用来储藏金银珠宝,如今这座密室还在一户人家的堂屋子里。炮台岗楼,花园楼阁,应有尽有。现存元宝似的栓马石和横七竖八的石磨、宽大的水槽,讲究气派的院落,储粮黑瓮,比之济南的大户人家毫不逊色。民国初年,这里成为高家的避暑山庄。据说每到夏天,高家老小就乘马坐轿,携带财物,前呼后拥地来山庄避暑。而且每当外面有战事,高家人也会躲到这里来,成了真正的世外桃源。词曰:

画堂春.避暑山庄(词林正韵)

画楼亭榭对琼枝。绕飞蛱蝶含姿。

井台迎客俏松奇。玄鸟争依。

铳炮架临院固,桃源与世相离。

燕飞三季剩几时。又孰能知?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共产党的根据地,民兵武装有三八大盖步枪。驻守彩石的日军据点,曾被这里的敌后武装端掉。当时,王守起、王玉茂、孙光武等六位同志很有名。日军进山扫荡来到捎近村,无果撤走。有一个日本兵落后,在一条大石堰下出恭,被王玉山发现,从堰上用巨石砸下,将日本兵砸死拿走枪支。其兄被返回找人的日本兵抓住,但日本兵不知道砸人者是谁,且怕迷路遭伏击,只得让其领他们出山后放回。一九四七年这里就已经解放。中共章历县十五区政府拆了高家房子,把砖石木料运到王家庄建了酒厂。有文说是在文革时所拆确属误传。捎近村革命基础好,有七、八家烈属,江怀贵老人的亲哥哥江怀友,就是解放军打济南时牺牲的。

捎近村群山环绕,地势南北狭长。这里九个山头有山洞,能通透,有九顶通明山之说。东泉南山,有一个山洞人能通过。曾有野獾住在里面,被人点火用烟熏跑了。其实,解放前,这里属于荒山秃岭,解放后,政府号召植树造林,经过村集体的努力,才有了现在郁郁葱葱,植被繁茂的优美景象。捎近村的降龙树,在高高的山岗上,默默无闻的生长了上千年,近年被一位有缘人慧眼识珠,方得以名闻天下。相信随着济南东南部山区旅游文化的发展,这棵宝树,和这里的山川地理、优美风景、名胜古迹、民间传说、人文历史,定会吸引八方来客,造福这一方淳朴的人民!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