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之难,莫过于有自己的车,却夜无所泊。
小区一千二百来户人家,总人口四千多。地上地下,约有九百个泊位。不说不少人家不止拥有一辆车,即以每户一辆计算,还有三百辆居无定所。幸亏小区外面的马路比较开阔,一到晚上,两边便被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塞满。
先有路旁禁止停车的公告,后在路道中间建起了隔离带。这虽然给停车带来了不便,但两边依然可以停,只是因为路道变窄,原来的横着停,变成了挨着路牙的顺着停。又过了一段时间,左右分道改为“机”与“非机”分道,即用两道隔离带,隔出机动车专用车道,两边隔离带到路牙,作为非机动车道,再加上路牙之上原有的人行道,机、非机、人,各行其道。因为标准规范,道路安全系数大大提高。但这就苦了那些停放路边的车辆,它们成了无家可归的弃儿,近处,远处,在城市逼仄的空间,哪里有它们的存身之地?
小区建设,有严格的规划审批程序。绿地安排,各类车辆停放,户外活动空间设置,都有严格的规定。购得住房,却无法停车,不管是规划的问题还是土地资源本身不足的问题,作为规划审批把关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购置汽车,亦必须获得交管部门颁发的证照——这是它们合法存在的证明。既是合法存在,就应该让它有一份立足之地。规划部门和交管部门,都是统属于政府的两个工作机构,他们之间,应该、并且也完全能够搞好协调。规划要有前瞻性,车辆管理要顾及本地实际。某个社区有一百辆车的预测,却只要求配套五十辆的车位,或者,只有一百辆的容纳,却给出二百两的牌照,这种供需矛盾的出现,人为的因素很大。
话说回来,工作千头万绪,难免百密一疏。不说追责了,面对已经产生的矛盾,总得动脑筋,力求妥善解决才对。一片好心,一禁了之,但问题还在。最头疼的是年轻人,他们早晨忙着出去上班,晚上回来附近能勉强停车的地方,都已被人捷足先登。当“今宵车停何处”,成为许多人心中解不开的死结,即便一定区域或路段确有秩序井然,但表象之下,存在多少潜在的隐患?
上次回老家,走进小城那个比较不错的小区,顿感惊异:原来楼与楼之间的简易花园,覆盖率很高的绿植,竟杳无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新铺就的水泥场地,上面用白线划出的停车位,基本被车辆填满。问朋友怎么会这样,朋友说,开始,一些人家把车停到外面的路边,经不住连续的被贴单处罚,就擅自挖掉靠着自己家的花草,浇上水泥,停车。后来一家比着一家,采取闪电袭击的方法,把小区挖得百孔千疮。没有抢到地盘的人家自然有意见,以拒交物业费的方式,找物业讨要说法。物业无奈,通过业主委员会,与业主沟通协商。最后,将路道边能做车位的地方全部挖掉,做成车位,编号后摸号分配,业主可协商调换使用。物业收取一定的管理费用。朋友说,也罢了,暂时解决了小区的停车问题。
老家那个小区的做法,作为一种无奈之举,弊端多多,不足效法。但由此,我们还是可以得到一些启发的。比如,美化环境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孰轻孰重?只堵不疏,是否能取得预想的效果?办实事,做好事,实现服务宗旨,必须通过切实的行动得以体现。要设身处地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帮助他们解决那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把在附近地段,建一定数量规模的停车场,作为当务之急;在停车场没有建成之前,别急着把一条车流量本来就不算大的路道功能划分,搞得那么细致、规范;将路道两边,划出一溜泊位,既规范了停车,又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
2019.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