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作者在新浪连载更新的节奏,次第读完晓舟同志的中篇小说《职场奇人》。以我对作者的了解,如果说,这是一篇自传体小说或纪实文学,或许更为确切。
读罢全文,我为小说主人公、企业工会主席吉风恪守信念,忠诚履职的执著所感动,更为作者直面现实的勇气而心生敬佩。因为能够直面现实,作者才能在读者并不陌生的时代背景上,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一系列人物形象的刻画,尤其是主人公吉风的形象刻画,为那个足音未远的岁月,留下一段真实的历史记录。时光虽渐远,阵痛犹未已。
从事机关工作的吉风,是驰名一方的笔杆子。以文字见长供职,深得领导赏识。负责单位宣传报道,真正是喇叭有声,报上有文,甚至能把文章发到最具权威的国家级大报,上头条,得大奖,工作可谓做得风生水起,成绩斐然。会耕田的牛有田耕。吉风被提拔了,却不是在机关,而是顺应改革需要,被党委提名去了一个事实上归属于机关的国家中型企业当工会主席。如果换了别人,这真是一个肥缺——厂领导的待遇,工作只是务虚,轻松自在;一年相当数量的工会经费,经过自己他一支笔的划拉,专为职工群众办好事。
吉风本是一头会耕田的牛。根据领导的意思,在这家中型企业,他成了事实上的二把手,厂里的政工人事后勤,除了生产之外的所有的杂事琐事,都成了他的分管工作。工作辛苦,但聊以自慰的,是当时的企业领导的报酬,因为和企业效益挂钩,比机关高出好多。
可是好景不长,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红红火火以棉花加工和油料制作为主的上千人企业,根据上面的指示,估价变卖。一夜之间,原来的供销社集体所有,变成了股份制民营性质,原来由主管部门委派任命的厂长成了老板(老总)。老板买厂的资金来源,以改革前基本都是拿固定工资的实际情况看,真正属于自己的钱也为数寥寥,小部分是通过亲友借或者筹,大部分则是以企业资质向银行贷款。这些人,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是改革最初的受益者。吉风所在的这家企业,就这样完成了第一轮的改革。
吉风本来可以花(筹)钱拥有一定数量的股份,当个二老板三老板角色,但他考虑自己曾是工会主席,不想和原来的工友兄弟变为劳资关系,所以,他放弃了也成为股东、做老板的权利。他想继续留在厂里,利用其工会主席未完的任期,为工友兄弟维护合法权益。但后来的事态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和想象。
改革在继续深化。上面领导对初次改革实效不予看好,断然否定了原来的竞标拍卖,以原来售价的七分之一,把企业卖给了一个领导信得过的人进行经营。其间有过许多周折与博弈,但最终的结果,是领导的意图得以圆满落实。照理,由此所产生的矛盾,应该是老店新开的法人代表和老东家的矛盾,但因为履职,因为良心和担当,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却是工会主席吉风。
二次卖厂之后,伴随而来的,不是企业运转再展雄风,而是新老板猛捞有效资产,停工停产,人为把企业推向破产。然后,让工人每月拿上一百多元生活费,集体下岗,工会主席亦不例外。或许是出于安抚的需要,有关领导对吉风给了一定数额的补偿。吉风却将计就计,拿了这个钱,正好将其作为一次次上访求助、维权的盘缠,奔走呐喊,力图讨回公道。
力气花尽,无功而返,吉风不气馁,不罢休,他选择企业负责人无权罢免经法定程序产生的工会主席为突破口,开始了运用法律武器,捍卫自身权益,进而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的艰难之旅。其间曲折与离奇,读来令人不胜唏嘘。虽曾有过希望和转机,但最终结果,自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改革,一部分人的盛宴,却为工人群众的生活,投下浓重的阴影。
小说没有给故事栽上一条光明的尾巴,却以凝重的事实和真切的关爱,表达了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深情呼唤。阵痛不是坏事,即使阵痛让人难受,甚至断续为继,但没有阵痛,哪有婴儿拥抱世界的第一声啼哭?
当今文坛,作家作品让人目不暇接,现实题材比比皆是,但真正能够触及现实的脉搏的作品,微乎其微。写现实,不仅需要勇气和担当,更需要作者对现实的深刻的洞察和清醒的认知。揭示现实的矛盾,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写出来,才能将改革推向纵深,才能以改革的成功,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一定要将能量分为正与负,我以为,这便是真正的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正能量。为改革说一些高调的好话,可以信口而出,但真诚地提出和探讨问题,却需要认真反复的思考,需要道义上的自信和精神的磊落。在这里,不能不向为主人公、向作者表示由衷钦佩和赞叹。
小说的矛盾冲突,明里看,集中在新的老板和向老板出售企业资产的主管部门及有关领导,但细细思忖,却是权力对改革的粗暴干预。其间的隐藏的因果逻辑关系,由于种种原因,作者没有展开叙述,但却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还有,由于下岗给工人带来的长期伤创,作者只是一笔带过,但那种深切的痛感,却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这是作者表现手法的高明。
当然,小说也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进行探讨的问题。比如,对改制前的企业经营情况的叙述,容易让人误以为如果不改革,企业就能有长久的青枝绿叶了。事实上,国有、集体企业的存在,必须有计划经济为基础。当市场经济的大潮袭来,垄断被打破,国有企业不改革,一定是死路一条。改革没错,错在工作上有意或者无意,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造成了对原有企业职工的切身问题的考虑不周;错在改革只是浅尝辄止,没有向纵深的推进,或者说,没有真正走出计划经济的藩篱。
从故事情节的推进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可能由于作者有过长期从事新闻报道的经历影响,使作品看起来更像是一篇人物通讯,概述性较多,而直接的人物活动场景的描写,略有欠缺。白璧微瑕,不足为训。
202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