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国平的头像

朱国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1810/19
分享

一蓑烟雨永宁桥

       串场河和范公堤像是老式婚姻的标本,它们既磕磕碰碰,又不离不弃。这不,走着走着,串场河便丢下范公堤,向西绕一个或深或浅的弯,走一段,又回到范公堤身边,继续前行。由此形成的这种以河作弓,以路为弦的地段,形成了许多千年小镇,仅在大丰境内,就有三处。草堰,是其中之一。


       草堰和我知道的其他几个古镇一样,都有一条与范公堤平行的夹沟,两端都连着串场河。最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变迁与冷落,并不能完全堙没悠久岁月中,沿河人家相挨,酒肆茶坊,各种店面应有尽有的繁华旧迹。位于草堰老街夹沟中段的永宁桥,便是古镇旧日繁华的历史见证。


      永宁桥建于明万历36年(公元1608年)。估计所有街市的兴建都是一样,先有河,后有沿河人家,再有居民的不断集中,商贾云集,市镇渐成。草堰古镇形成之初相当一段时间,夹沟中段并无桥梁,只有南北端各有一座窄窄的木桥,提供两岸交通。冬季里,河水冰封,常有人踏冰而过,夏日里,有些人图方便,淌水而过的,也大有人在。据传,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涉水到对岸玩耍,不慎淹死,之后,连续好多年,每年都有人因鬼魂“找替身”而在涉水过河时殒命。


      这一年,住在河东岸义阡禅寺旁的一个老太太在家里和一个来串门的邻居唠嗑时,突然昏厥倒地。好在邻居沉着,按其人中,老太太很快醒来。但从此精神萎靡,卧床不起。老太太在泰州做生意的儿子得信后匆匆赶回。正巧,有一位路过此地的“仙家”来义阡禅寺敬香,老太太的儿子求其为母亲治病。“仙家”为老太太在义阡禅寺求得一碗“仙方”,对老太太的儿子说,喝下去,包好,但要及时“了愿”。问如何“了愿”,仙家在纸上写出一个“桥”字,便扬长而去。


       喝了“仙方”,老太太的病果然好了。但如何“了愿”,儿子苦思冥想,仍不得要领。一日,儿子上街经过夹沟边,顿然开悟。回家后,辞别母亲,去了泰州,变卖了店铺及所有家当。回到草堰,便用这笔钱在夹沟的中段,修建石桥。桥建到中途,钱已用完。他正一筹莫展,镇上居民纷纷解囊赞助,终于将桥建成。后来,那位老太太——这位孝子的母亲,活了一百零三岁。当地居民,为表彰老太太儿子的造桥之功,要以老太太儿子的名字作为桥名——老太太的儿子叫邵子正,这座桥便叫做子正桥。可子正坚决不允,他说:承蒙乡亲美意,但在下无德无能,恐被折煞,不如以永宁名之,以期一方平安。于是,这桥,便被叫做永宁桥。


       后来,在太平天国和日本侵略期间,这座桥两遇战火,几近倾颓,幸两次因乡民襄助而得以修复。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下着小雨的秋日,我来草堰,曾随朋友一起登上这座古老的石桥。那时,虽然有了另辟的东西向的新街,但桥上远眺,白墙灰瓦,青砖小道,夹沟绿波荡漾,有船儿穿行其中,有浆洗者码头忙碌。细雨蒙蒙中,还真感受到来自历史深处的心灵撩拨。


       这一次来草堰,历史又走过四十余年。永宁桥还在,但它已经挪了位置。夹沟大部分地段已经干涸,沿街的老屋,有些关门落锁,有些门庭大开,也是空落落的。还有一些已经被挂上了当地市、区政府颁发的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永宁桥在1978年因为一家单位不便通过车辆而被拆掉,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便于汽车通行的水泥桥。所幸的是,当地政府听取民众意见,于1987年收集原来拆下的石料,在原址附近,又按原貌将永宁桥重新建起。粗一看,和原来的还真没有什么两样。


       也巧了,还是秋天,来的时候,还只是多云,当我再次登上永宁桥的时候,竟然又飘起了雨丝,而且渐渐下大。离开时,我又一次细看桥东端一侧的桥联:路接东亭,曰康曰庄占利济;桥成北堰,乃文乃武际风云。这是古人对未来的寄怀与祝福,对古人,我们是未来,对未来,我们终是古人,所以,如何承前启后,不辱先祖,不负后代,这,该是我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2018.10.19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