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国平的头像

朱国平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4/30
分享

无字之碑“压舱石”

苏州新区树山脚下,环山步道起始处,有块“廉石”,石上刻有东汉郁林太守陆绩造像及由造像巧妙构成的一个“廉”字。据介绍,陆绩在郁林任太守时,清廉正直,因病辞归故里时,除了简单的行装及一些书籍,别无他物。郁林距陆绩故里苏州相隔数千里,得过海涉江,恐船载太轻,不堪风浪颠簸,便让人搬一块石头放进船舱。到家后,陆绩遗石于屋后。此石现移置于苏州文庙,供人观瞻;因为陆绩葬于树山,故在此勒石为祭。

由“复制品”而起一睹“真迹”之意,这天,我来到了苏州文庙。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原版的“压舱石”,还弄清了由“压舱石”而“郁林石”、而“廉石”的历史演变。

陆绩任郁林太守,颇多建树,却累坏了身体,回归桑梓不久,便一病不起,青壮而亡。置于屋后的“压舱石”,虽以“郁林石”传之一方,但到了千余年后的明代,已流落民家,“埋没土中”而“仅露其背”。当此时,石头有幸,遇到了一位叫做樊祉的监察御史。御史来苏州,闻陆绩其人其事,得睹“郁林石”冷落之状,遂命人将这块石头移至城中察院场,造亭安置其中。樊祉还叫人在石上镌刻“廉石”二子,并着以红色。又过了两百多年,清代苏州知府陈鹏年,将此石移于苏州文庙,和孔夫子一起,供人们祭拜、瞻仰。

21世纪新启,随着反腐倡廉,苏州有关部门挖掘文化遗产,弘扬古贤正气,成功地将“廉石”申报为全国首个廉政文化注册商标。至此,这块遭遇过无数次风雨洗礼、来自大山深处的压舱石,升华为一个圣洁的符号。从陆绩到范仲淹,从白居易到王鏊,从顾炎武到前文所言及的樊祉和陈鹏年,这些苏州籍或曾履职苏州朝廷命官,“官无长物惟求石”,廉石住心中,官声传久远。当然,这石头,更凝聚着一代又一代的庶民百姓,对政治清明和官员廉洁的殷切期盼。山石本无知,沉沉凝众望。

文庙归来,吟成小绝一首:郁林卸任故乡归,巨石压舱无字碑。千载清廉传美誉,姑苏文庙拜宗师。小诗睡前贴朋友圈。翌日,看到了我所崇敬的戴建华先生的诗后留评:必非真。戴先生是小学大师,汉语大辞典编委、分册主编,文史研究颇负盛名。我就此向先生请教。先生于第二天贴出“读微小言”。滋恭录于后:

《新唐书.陆龟蒙传》云:“陆氏在姑苏,其门有巨石。远祖绩尝为吴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乃取石为重,号曰郁林石。座间怀橘之陆郎,以石镇舟,必非轻也。姑苏其门并非海滨,舍舟登岸,或出海入河之际,弃之可也。何必矗其门也?况石之巨,如何搬上卸下乎?故此石必后人附会也。”戴先生说,“史有其事,然压舱之石,必非此石”。戴先生慧眼如炬,既肯定了“压舱石”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又指出了其在历史演变中被主观加工后的细节失实。细思的确如此:那么大一块石头,在没有机械助力的情况下,搬卸之难,不言而喻。若非有意留之后世,取零石数块压舱,岂不简单方便许多?

这就又回到了本文的开头。树山为陆绩立石为碑,立石者坦诚告以此为“复制”,原石何处,这种尊重历史的态度难能可贵。如果在陆绩之后的某个朝代,有人欲以陆绩之事诫己劝人,便寻一块具有象征意义的石头,以旌其廉,虽失之谨严,亦属情有可原。

然而,这无关紧要。作为一种表征,陆绩和他的压舱之石,无论形态若何,必将继续垂之久远。

2021.4.28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