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国平的头像

朱国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109/04
分享

从一则“寻人启事”说开去

前几天看到一则“寻人启事”。一位年逾花甲的老先生,五、六岁时,随父母住在某省城一个机关大院。一日,他在大院内一口古井边玩耍,不小心掉了进去。这时,一个负责机关保卫工作的解放军战士凑巧发现,将他从井里救出。他得以死里逃生。之后不久,这位战士即退伍还乡。老先生至今不知道这位战士姓甚名谁。于是,便在微信群里发了“寻人启事”,寻找自己的救命恩人。

这使我想到了“结草衔环”。魏颗,春秋时晋国猛将魏武子之子。此公明理敦厚,为晋国将军。一次,秦国名将杜回带兵攻伐晋国,魏颗出师迎战,在一个叫辅氏的地方,大败秦师,俘获杜回。此战在军事上的意义,早已被人们遗忘,但其所牵出的“结草”报恩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为人们世代传颂。

魏武子病了,对儿子魏颗说:如果我死了,你找一个好的人家,把祖姬嫁掉。祖姬是魏武子的爱妾,没有孩子。但当病情沉笃之后,他却不忍割爱,叫儿子在他死后让祖姬为其殉葬。他死后,魏颗以父亲病笃后意识不清为由,将祖姬嫁了人。后来魏颗在辅氏与杜回开战时,看见一个老者“结草以抗杜回”,杜回马脚被绊,倒地被俘。是夜,魏颗做了一个梦,那个结草的老者站在他面前,对他说:我是祖姬的父亲,你救了我的女儿,所以我应该报答您。

这个出自《左传》的故事,和《后汉书》里杨宝救黄雀,黄雀衔环相报的故事一起,合为“结草衔环”的成语,劝喻人们要懂得感恩与报答。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泉涌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纵观历史,有恩不报,甚至恩将仇报者,亦不乏其人。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都是对这类忘恩负义之人的形象刻画。

不过,依笔者之见,生活中更多的,是这样一类人:他们对自己所受过的恩惠,念于口而记于心,但并不见报以行动,或总是把报答留与将来。最典型的情况,如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许多人“懂事”较迟,轮到懂得,常常“子欲孝而亲不待”,于是,我们便看到一些人在父母故世之后的懊悔不跌,为了报恩,也为了心中那份对父母的愧意,请和尚作佛事,烧元宝化纸钱。这种迟到的感恩与报答,虽比“不到”要好,但意义何在?

读老先生的寻人启事,我既为解放军战士当年的救人之举感动,又觉得有所遗憾。井中救人,机缘凑巧,而能相就成功,一定殊为不易。施救之恩,深同再造。可是,我总觉得,这种“寻找”来得太迟。以年龄推算,那位战士如果依然活着,应该在九十岁上下了。其年龄,早已超过了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即便仍旧活着,并且能够找到,能否与之进行交流,能否接受老先生的“感谢”,都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魏颗在处理其父后事时,一念之善,挽救了一个女人的生命。魏颗绝对不会想到,正是这样的决定,使他在日后的那场恶战中一举获胜。施恩与人,虽不求回报,而回报自来。那位退伍战士,或许早已把从井里救出一个孩子这档子事儿忘了,可他哪里知道,多年之后,那个被他救出的当年的孩子,还在苦苦寻他。寻到与否,对他来说,其实一点都不重要,因为曾经拯救个一条生命的那份欣喜和快慰,一定有如一道清泉,给过他的心灵以长久的滋润。倒是若“寻人”无果,老先生一定会抱憾终生。

有恩当报宜乘早,错失时机空自嗟。当然,恩仇不辨,错把恩人当仇人抑或错把仇人当恩人,那是另一个话题,打住。

2021.9.2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