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木渎。农贸市场东门南面,乐园路上,坐西朝东,有一个大约四平方、没有任何招牌和标记的小门面,一角卖豆腐花,一角挨着墙放一个框子,里面装着正在出售的“老豆腐”。初次由这里去农贸市场,扑鼻的小锅豆腐的特有香味,吸引了我的视线。在从农贸市场买好菜回头经过时,我买了五块钱带走。其他地方卖豆腐,都是论多少钱一块,这里是论斤,三块五毛一斤。到家后,豆腐朝灶台上一方,满屋子都有淡淡的清香。
那天中午,我用青菜烧汤时,在里面加了一些豆腐条。正宗土菜保留节目——青菜豆腐汤,一青二白,利落爽口之外,有浓醇之香——那是大豆之精魂。不是所有的豆腐的都有这香味的。农贸市场里的豆腐,我买过,但吃过一两次,便不再叨扰。老豆腐当然也有,但嚼在嘴里,渣拉渣拉的,嫩的呢,到了锅里多半成了糊糊,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味同嚼蜡。而这次买回的老豆腐,下锅的时候,我一只手托住,一只手用刀朝锅里切,但豆腐不大买账,我索性把豆腐放到切板上,像切菜一样的切成我需要的长条状,用菜刀铲到锅里。下锅之前,它们确是老砸砸的,但在锅里几下一翻滚,吃起来,却滑溜柔嫩,且一点不碎。
后来,木渎老豆腐,便成为我餐桌上的保留曲目。不仅烧青菜汤,烧冬瓜或丝瓜汤,烧萝卜,我都喜欢在里面加入适量的豆腐条,吃起来感觉特好。前几天,我做了一道菜,有太湖干虾、有茨菇、豆腐,烧到一定的火候,加入大蒜,那真叫色香味俱全,无论从口感还是营养看,都堪称佳肴。土得掉渣,美得难忘。
我所在小区的大门外面,有一个超市,里面有蔬菜专柜,有鱼虾肉类,加之小区内还有“食行生鲜”设置的网络供货专柜,所以,平时买菜,我基本不去农贸市场。但因为对那里的老豆腐难以割舍,所以,隔几天总要去买一次老豆腐。一般一次买四、五块钱,到家后等豆腐冷透,放进冰箱冷藏,两三天,分三到四次吃完。这里的老豆腐,居然很紧俏,有时下午来晚了一点,卖豆腐的婆婆就会歉意地笑笑,说一句“对不起,明天再来”。
今天上午,我又去了农贸市场。从香溪路穿过一个小区,走到了翠坊公园北侧的一条横着的巷子。这里,店铺一家接一家。我停在一个店铺买鱼。蓦地,闻到了熟悉的老豆腐的香味。卖鱼这家的隔壁,便是做豆腐的作坊。我知道,我买的豆腐,都是在这里生产、制作。这时,一个个儿高高的四十多岁的衣着得体的女人,正在里面整理凌乱着的用具,铁锅、水桶、包豆腐的纱布。鱼拿到了手上,我却不走。因为心里早就有写写木渎老豆腐的念头,所以,我走进作坊,和老板娘拉起呱来。老板娘不仅随和、热情,而且非常健谈。和她聊的时间不长,我便对她们家的店和老豆腐,有了大致的了解。
她并不是木渎本地人,老家在山东临沂。而是年前,和丈夫一起南下创业。因为从爷爷的爷爷开始,便以做豆腐为业,手艺名扬一方,所以到木渎后,就开起了豆腐店,自产自销。开始时丈夫主打,她做帮衬,前几年丈夫自己另辟新业,到一家名气很大的企业做了苏州木渎总代理,现在手下有近五十名员工。丈夫走后,她自己成了主打,另雇了一个帮手,还把自己的母亲从老家接来。那个卖豆腐的婆婆,便是她的母亲。
像这冬季,她每天下午就开始泡豆子,第二天上午五点,便来到作坊。打浆,煮浆,点卤,上箱,压榨,成型,把做好的豆腐送到出售的门面。她说,豆腐使用的凝固剂,通常是石膏和卤水。南豆腐用石膏,北豆腐用卤水,但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以通过加入石膏或卤水的多少来调节豆腐的硬软。现在他们家使用的凝固剂,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葡萄糖内脂。她说这种成本高,每斤黄豆大约要多开支五毛钱,所以一般豆腐店舍不得用。她说,当然,豆腐的吃口,除了凝固剂的选择与用量把握,还有许多因素影响也很大,比如铁锅烧浆,各种用具的清洗保洁,都很重要。
山东老豆腐,木渎作客来。誉享一方远,悄然成品牌。不独老豆腐,随着市场的流动和融合,许多带有地域特色的品牌名点,早已走出地域门户,四处开花,香飘天涯。这是一道非常靓丽的风景。
2018.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