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国平的头像

朱国平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05/17
分享

慎建馆园吊名人

老家的一个县,为某名人建了纪念馆。我的一位同窗退休后,受聘在馆里协助工作。一日,朋友约我写点文字,参加一个悼念该名人逝世若干周年的活动。我思忖,以我对于这位经历过官场沉浮、有风光也有黯淡的名人的一知半解和道听途说,或褒或贬,皆力不能逮,故婉言而谢。然而,一些关于一些建馆、建园,以纪念名人的思考,却流于笔端。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名人成了一种极具价值的“文化”资源。当代名人,古代名人,乃至神话传说中的“名人”,均炙手可热。名人系谱清晰有据的,理直气壮地圈地筑墙,大兴土木,建馆造园。有的地方因为行政区划的调整,归属关系发生变化,于是现实和历史的争夺战因此展开,谁也不甘落后,都建,造成资源的分散与浪费。系谱本来就模棱两可,源流不清,甚至对本就虚构而成的神仙故事中的“名人”,也千方百计地攀附依托,以期分羹沾光。江苏东台有以“天仙配”为蓝本建造的“仙女园”,山东博兴有“董永公园”,安徽孝感亦在“七仙女下凡的地方”建有董永公园。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假作真时真亦假。这种建园造馆,可以娱乐大众,但要说文化含量,实在是微乎其微。

为亡故者建馆立祠,是希望通过张扬、倡导某种精神,使其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这对于作为文化承载的“传主”,就具有了较高的要求。当然,人无完人,自然也不必从道德上苛求名人十全十美,但总体上,名人必须经得起社会历史的检测,能引领社会向文明的进展,平生功业,须确有建树。联系到某个具体的人,须由名人之名,细察名人之实,要透过光环,讲出光环之外的真实故事。当然,最主要的,要经过历史的积淀。

历朝历代,出将为相的历史人物不胜枚举,但为后世凭吊的,并不是他们的官职或爵位,而是他们在位时的政声清誉。如建于金、元时期的开封包公祠,建于宋绍兴年间的苏州天平山范公祠,前者始为朝廷所建,后者则是范仲淹及其后世子孙所建的家族宗祠,它们毁而复修,历久犹在,至今香火不断。朝廷彰扬的,是他们的“孝肃”和“忠烈”,民间推崇的,则是他们的刚正不阿,是“居庙堂之高”,却“忧江湖之远”的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虽身居高位,却被历史湮没的,实在是数不胜数。我冒昧推测,这些人,当初未必没有建过宗庙家祠之类,只是早已被时光风化成泥。

人与人的差异,是灵魂的差异。人活着,活的是一种精神。人死了,本就浑浑噩噩地活着的,自然灵与肉俱腐;而有些人,活着的时候,精神的天空光彩夺目,深邃高远,他们死后,肉体一样成沙成泥,但精神却犹如彩虹,长久地高悬于历史的天空。这种人,用得着建园造馆,建庙立祠吗?

2019.5.1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