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是中国的传统佳肴,味香质脆,食用和栽培历史悠久,《诗经》中就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的诗句。竹笋好吃,但一般都是长在山上,因此,绝大多数人习惯到市场上购买,真正自己上山拔竹笋的少之又少。今年清明节,竹笋漫山凤尾齐(宋代范成大《步入衡山》)时,我和家人连续两次进山,向山神致敬,从而获得了大自然最美好的馈赠。
那天上午,雨后初霁,祭祖扫墓之后,回到家时,已经十点多了。爱人随同几个家人去市区探望生病住院的小妹,还剩我们几个人在家无所事事。这时侄媳妇翠提议,拔竹笋去。正准备看书的我听后,顿时来了兴趣,忙打探,哪里有竹笋拔?我也去。翠说,就在去我娘家的路上。
弟媳妇媛(翠的婆婆)笑我,你这身打扮,不适合上山拔竹笋。低头看看自己的一身行头,说得对呀,一条针织毛呢裙,一双白运动鞋,哪哪也不像一个干活的样。抬头看到老房子走廊钉子上,挂着的一件长袖围裙,我顿时有了主意。走过去,将围裙取了下来,在外面套上这件长袖围裙不就可以了吗!然后,又担心山路泥泞,问嫂子借来了一双大侄女的小码红套鞋,很快便全副武装起来了。
媛和翠瞧见了,俩人也各自找来了长袖围裙,另外又找来准备装竹笋的两个大编织袋。侄女婿开车带着我们仨以及小侄子和翠的孩儿2岁的锦钰,6个人浩浩荡荡地从家里出发了。开车的侄女婿,也不用翠指路,出了村庄便向右拐上国道直向前走。我好奇地问,你怎么认识路呀?侄女婿笑笑说,去年就同她们来过。
媛说,去年因为疫情,在家呆了几个月,又不能外出聚集,大家便上山拔过好几次竹笋,后来家里还泡了很多酸笋。这时,我才想起了,去年下半年我回婆家时,确实吃过一次很酸的酸笋,当时,我还以为是市场上买来的呢。媛接着说,那是因为泡的时间过长,一般一周以后就可以吃了。又说,过两天我就要走了,今年没得酸笋吃啰。我笑了,我们现在去多拔点,这两天不就可以泡酸笋了吗?媛应答,前几天,我去过,才拔了一点点,时间太早了,竹笋还没长出来。
几分钟后,车子下国道,向右拐入一条水泥村道,道路两旁是一片低矮却葳蕤蓊郁的山林。穿过山林,看见有几栋民宅,车子靠边停了下来。挨着村子这么近的地方,难道也有竹笋?我心里暗自打了个问号。
想起小时候,我曾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离我们村很远,一座比陈家垅(这是那时我去过的最远的一座山)还远的山上拔竹笋。那里的竹子高不过人,粗不过小指,和荆棘交叉混杂在一起,在空中自然地接搭出一个小拱棚。我们低头钻了进去,竹笋没看到两根,马尾辫却被撕扯得像正想孵小鸡的鸡婆被主人从鸡窝里撵出来一样零乱。总不能空手而归呀,最后,只好在山上拔了一篮猪草回家了事。
这时,媛和翠一人手里拿了个编织袋前面走,我默默地跟在后面,虽然是一段黄泥路面,但很干净,没有烂泥。径旁,是不知其名的野草低灌。心里暗自想,没见到一根竹子,怎么会有竹笋?随后,媛往右边的树林里走。翠说,那里的竹子更矮,我们还是去这边吧。我们俩往左边走,穿过树林,走进去一看,原来树林里面暗藏着竹林。这里的竹林真叫竹林,全都是比大拇指还粗,将近两米多高、中通外直、宁折不弯的修竹。竹叶繁细,阳光斑驳,人在里面多了几分因竹而起的清雅感。泥地上平整干净,没有一根带棘的小灌木,只有一些落下的枯黄竹叶,宛若铺了一层薄薄的地毯,踏上去舒舒软软。
淹没于蒙昧暗绿的竹林里,我心无旁骛,双眼像雷达般在地面扫视,一下子就找到一根棕青色、顶上凤尾般、底部有大拇指粗、大约四五寸长的竹笋。我伸手过去,握住其底部,往旁边一拉,寂静的竹林中,只听见轻轻的 “咔嚓”声,竹笋折断了,底部露出雪白雪白的笋肉。一根、两根、三根……,不一会儿,左手中就握有一小把。我和翠共用一个编织袋,手里拿不下了,就将竹笋堆放在地上。人越走越远,竹林静谧幽深,我环顾四周,翠不见了,心里有点恐慌,便连喊几声:“翠,翠”。远方传来翠的应答声,我安下了心,又埋头继续干活。
过了一会,翠提着编织袋过来了,我顺手接了过来,将摆放在四周的竹笋一一收入囊中。有时用力不当,竹笋没在底部折断,觉得很可惜,浪费了。侄媳妇告诉我说:“伯母,你可以用脚挨着地面从边上直接踩过去。”一试,这招还真的管用。特别是在斜坡上,手够不着时,顺势一脚踩踏过去,利索极了。
俩人来到了竹林的边缘,这里的竹笋长得更高些。翠说,可能边上通风,有利于竹笋的生长。但有点不好的是,带棘的小灌木很多,一不小心,会刺到手。这个地方的竹笋被我们一扫而尽后,又转战到另一个位置,那里的竹笋密密麻麻的,但大多才露出尖尖角。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到,用“雨后春笋”这个词来形容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实在是既形象,又贴切。小心翼翼地走,生怕踩到这些还未长成的小笋子,但长得太密了,有时稍不留神,还是会伤到其中的一根,令我心痛不已。再过几天,这里的竹笋多的不得了,可惜我们都回去了,我感慨道。
不知啥时,媛也过来和我们会合了。她将编织袋放在一边,将拔下来的笋子,一根根放入围裙中,不一会儿,围裙里鼓鼓囊囊的,有点像袋鼠妈妈挺着个肚子走路。此时,编织袋都装了大半袋了,我们一边拔,一边找出去的路。就在我们即将走出竹林那刻,眼前突然一亮,一片约七八寸高、比之前还粗的竹笋出现了。我兴奋了起来,三个人放下袋子,一边拔,一边又直往里钻。我和翠都学着媛的样子,将围裙卷起来,一只手拉住两个角,将竹笋一把把装进去,套用《诗经.周南.苤苢》中的词“采采竹笋,薄言袺之。采采竹笋,薄言襭之。” 出来后,两个编织袋都装得满满的。
媛一个人拖一个编织袋,我和翠两个人各拖住编织袋的一个角,沿着一条有点行路痕迹但野草低灌丛生的小道蹒跚而行。累了,我和翠两个人不时地停下来换换手。媛累了,叫翠帮忙,将袋子抬上肩扛。我真佩服弟媳,她里里外外是把好手。
幸好,离车子并不远。这时,侄女婿、小侄子带着锦钰玩累了,也回到了车子旁边。小侄子说,他们在这里带娃也挺辛苦的,调皮的锦钰在小村庄里跑了个一遍,后来,又在池塘边扔了一顿小石子。此时的她已经困了,昏昏欲睡。作为一名资深母亲,我当然知道,带小孩是件费心费力的苦差事,而拔竹笋只是件简单体力劳动而已。想当年,女儿出生后的两年,未使用任何减肥方法,我的体重自动降了将近20斤,个中滋味我体会最深。
侄女婿的车子是两厢的,后排座位后面只有窄窄的一点空隙,他将之前的东西清理了一遍,才将两个编织袋硬塞了进去,又勉强地关上了后备箱,满载而归。到家还不到中午十二点,爱人他们去市区还没回来。我们麻利地将竹笋全部倒在房子走廊的地砖上,堆成了一大堆。他们回来一看,直惊呼,你们动作怎么这么快,才一小时,就拔了这么多。我便将拔竹笋的事,如此这般地描述了一番,最后,还加了一句,真是太过瘾了。
俗话说,“一箩笋三箩壳”。意思是剥竹笋是件难事,笋肉小,而笋壳多。但对于我们家来说,这并不是难事。一家10余人又像春节似的,其乐融融地围坐在一起,一边剥竹笋,一边闲聊。腿脚不便的公公独自坐在老房子走廊的那把椅子上,正满心欢喜地看着我们忙乎呢。
可能是竹笋粗壮,加上人手众多,很快就剥了快2个塑料筲箕。这时,厨房里传来哥哥正在炒菜的声音,嫂子问,中午要不要炒盘笋子。我立马回答,当然要啊,新鲜的笋子最好吃了。这天中餐,炒了一盘只放了些红辣椒,切成斜片状的素炒竹笋,品味到了宋代杨万里在其《晨炊杜迁市煮笋》中所说的“绕齿蔌蔌冰雪声”。
节后,大家又要像鸟儿般飞向四面八方,为生活为事业打拼。媛开始挑竹笋,她将那些大的、长的挑到一边,准备给大家带走,让夹杂着乡愁的笋味能在舌尖上更多频次地停留。这时,爱人过来问我,东西收拾好了没有,准备回莲花吧(这是我们自己小家的所在地)。我迟疑了一下,说,大家回去都要带点,家里还要做酸笋,这些竹笋还是太少了。要不,我们迟点回去,下午再去拔些。大家看我乐不思蜀的样子,一个个哈哈大笑。媛说,你不走,那我们下午再去啊。
这次我们是有备而来,爱人开我们家的车,后备箱特别地大,而且三个人各拿了一个编织袋。爱人也是熟门熟路的,侄子结婚时,他曾到侄媳妇家做迎亲的相关礼仪。我们直奔老地方而去,找到了上午离开的那片竹林,刚进去,四周就传了一阵阵叽叽喳喳说话的声音。除了偶尔见到一两根竹笋,有时,还看到被人拔了后,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竹笋,事实证明,这块竹林已被人捷足先登了。
几个人迅速撤离,来到右边,媛上午去过的那块竹林。正如翠说的,这块竹林中的竹子挤挤挨挨的,人在里面穿行时不方便。而且竹笋明显也被人拔走了,我们只能捡捡漏。在里面挤来挤去的,觉得太累了,我和翠便纷纷走出了竹林,在外面一片茂密的丝茅草中透透气。这时,翠突然发现一个野兔洞。我心想,没拔到竹笋,逮个野兔回去也不错哦!俗话说,兔狡三窟。两个人凝神屏息找了一番,又用装了竹笋的编织袋四处扑通了一顿,一无所获,便想着早点回家。媛一声不吭地还在竹林里面没有出来,翠和我两个人又进去,一边拔竹笋,一边大声叫唤着找人。
媛比我们勤快多了,这次我们两个人的加起来,还是像上午一样只有她一个人拔的这么多。回去的路上,我和翠各提着个略空的袋子,在路上摇呀摇,晃呀晃……这时,爱人已在车子旁边等候我们了。他说,刚来时,在路边散步,遇到几个人,袋子里装满了竹笋,骑着电动车走了。我们推测,她们就是我们上午回家这段时间来的。脑海中突然闪现“机会稍纵即逝”这句话。心里直后悔,上午没有想办法多坚持一会儿,这样的话,收获会更多些。
回到家,将竹笋倒出来,这次比上午费时多一倍,拔到的竹笋竟然只有上午的一半。一家人一起又忙碌了一通,剥竹笋、挑竹笋。连同上午的一起,剥好的竹笋有三个塑料筲箕和一个宽口子、办酒席时用来捞米的竹筲箕,这些是准备留给弟媳在家泡酸笋用的。侄子找来3个大大小小的箱子和一个手提袋,把那些挑出来未剥的竹笋装满,这些是准备给大家带走的。
我拍了几张照,回家路上发了个朋友圈,“山上拔竹笋,满满的收获”。一会儿,表妹上来问,姐姐,你在哪里拔竹笋,家里现在还没有竹笋呀?我回答道,我在吉安你姐夫家。听说,拔竹笋一般是谷雨时节,这个点是有些早。转念间,我又在想:如果以后的清明节,气候适宜,待到竹笋漫山凤尾齐时,或许,除了像往年一样去野外摘艾叶,或者是扯毛葱,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陶式的田园生活,拔竹笋也可以列为我们向山林点头问好的一项活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