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朱艳红的头像

朱艳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9/14
分享

石碓声声

早年间,赣西小城莲花县本地的上西人(以县城为中心为垄西,坊楼、六市、高洲、湖上一带为上西),根据时令节气,一年之中只在三个节日有打米果的传统习俗,一个是元宵节打青菜(石灰菜)米果;第二个是清明节打艾叶米果;第三个是中元节打白米果(全部用稻米)。我觉得,这里的“打”字用得很确切,它精准地表达了传统制作工艺的特点。

壬寅岁春分前一周,我们安康健身班的周班长说,家里有一套传统制作米果的家什,约拳友前往他乡下的老家打艾叶米果。周日这天,恰值春分,我和3位拳友一大早从县城出发,在沿途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这里或那里满树的白色梨花和粉红桃花,春意盎然中赶赴坊楼富树村。

确切地说,我们是去富树村的树下自然村,那里离位于319国道附近的村中心还有挺远的一段路程。我有个叔伯姨娘就嫁在那里,当年曾跟着本家一群人随着敲锣打鼓的迎亲队伍,一起步行去送过亲。印象中村落夹在群山中间,有一条蜿蜒的村道土路,要过桥。虽说山还是那些山,不同的是,新农村建设将土路修建成了一条宽阔的水泥路。那座老桥依旧,其右边新建了一座与水泥路宽度相匹配的新桥。

金同学是按班长发给她的定位开的车,到了一个小村庄,导航提示已到目的地,下车问路。无巧不成书,路边站着两个男人,其中一个刚好就是我的姨父。班长家离这里只相距两栋房屋,同行的同学往班长家走。我跟着姨父走进他家,那是路边上的一栋新楼房。姨父说,路对面是他家的老房子。我依稀记得当时送亲时,他家的房子是在村庄中间。以前的那栋老屋呀,还在前面一点,姨父指着我们来时的路,解释道。姨娘闻声从厨房笑着走了出来,泡了一碗典型的上西人待客的红萝卜茶(茶碗里放上一根盐萝卜),我们熟稔地唠起了家常。临走时,俩人非得热情地往我背包里塞上几个苹果和梨子不可。

我们是第一批到的。匆匆放下背包,班长带我们去离他家不远处,地势较开阔的沙洲上采摘艾叶。这时节,田间地头,万物萌发,野草艾草早早地齐刷刷绽出了新叶。沙洲上有村民喂养的几只毛色油光水滑的家鸡,它们斯文地在那里走来走去,用那张尖尖的利喙,这里啄啄,那里啄啄,头部那朵红色的肉冠一颤一颤的,仿佛在开心地说,好吃,好吃。或许是常有家禽出没的缘故,这里的艾草和野草比我家附近的莲江湿地公园里的长得矮小。但我们4个都是勤劳的家庭主妇,动作还算麻利,不一会儿,桶子和塑料袋里都摘了不少艾叶。

收获满满地回到班长家,第二批买菜的拳友也到了。还来了周班长的几个朋友,两个男的正在厨房忙乎着准备中餐,几个拳友在帮厨。刚来时,我放下背包就去采摘艾叶了。这次我才仔细打量班长家的房屋和院落,一栋带地下室的四层楼房,右侧还有三间小屋,厨房、餐厅以及柴火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间烧柴火的房子,中间有个烧柴火带圆桌用于烤火的炉子,侧面有根圆管烟囱,靠墙放着一个仨人沙发,对面墙上挂有一个电视机。沙发对角还有一个柴火灶,灶上架了一口铁锅,烟囱用砖头嵌在墙上。我对班长的老父亲称赞道,设计得真棒,这是一个最好的“空调房”。老人告诉我,儿子平时不在家,冬天我们俩老就在这里烤烤火。

有拳友正在挑捡我们采摘来的艾叶,准备洗净后拿到柴火房中的铁锅中焯水。外面摆着一个装了几个青团的塑料筲箕,原来,为了节省时间,班长的家人提前采摘了艾叶,并焯好了水。班长领着我们几个,以及刘仁堪小学的肖老师几个去他婶婶家打艾,说她家有石碓。一个高约六、七十公分、口子有箩筐大、上大小下的石碓就放在老房子走廊上,旁边还有一个连边筐都没了的破旧箩筐,有只母鸡正孵在里面。地下还有个鸡埘。看到这些我觉得很亲切,仿佛一下又回到了童年,儿时我家住在不远处的奢下村,家里也有石碓和地埘,不过是在厅堂进口两边靠墙处。那时的农人忙于耕种,可能是为了安全,鸡鸭等家禽以及猫狗等家畜与他们共处一屋。不像现在城里人养的宠物,吃着专用的食粮,隔三差五主人还得帮着洗个澡,穿着美美的衣裳,享受着孩童般的待遇。虽说彼时是粗放式的散养,家禽家畜却照样是农村人的宠物。

将箩筐移开,母鸡不情愿地跳了出来,箩筐中空空如也,并没有鸡蛋,原来它在抱窝。洗净石碓和木棰,将青团放入石碓中,申同学叉开双腿,抡起木棰,打响了第一棰。那“嘟哚一一嘟哚”声,在小山村的上空回响,如一曲田园小调,传诵着农家的熨帖生活和乡村风情。肖老师交待打青团时,只能用点阴劲,用力不能过猛,否则的话,一不小心青团会被打出来。甘同学摩拳擦掌,问,还有木棰吗?没有,一次只能上一人。这又让我想起儿时,邻里间相互帮忙,两个青壮年男人同时上阵,你一棰,我一棰,捶打米果,小孩、老人和女人在边上看的热闹场景,石碓声声,捶捣着农家生活的艰辛,夯实了我对故乡的记忆。一晃,几十年过去,不知娘家的石碓现在何处?

我也上前试了两把,每向石碓中抡上一棰,额头便向前下方倾一次,似乎在向大地点头问好。肖老师说,老话说,要想恰(吃),撞断额。木棰有大碗口那么粗,两尺多长,是木梓树做的,坚实又沉重,打米果确实很辛苦。青团打烂了,肖老师熟练地将糯米粉和面粉放进石碓,加入少量食用碱和一定量的水,和面。做艾叶米果我是前几年才学会的。家里没有石碓,住在县城的吃货们想尽一切办法,艾叶焯水后,以前是用菜刀放在砧板上剁,现在是用绞肉机绞。在面盆中将青团与粉和匀,再用双手在盆中反复揉搓,少了中间用石碓捶打的环节。如果肖老师不在,我一点也记不得当年打米果,和面是在石碓中操作的细节。

粉和青团和匀后,粉团有粘性,不怕从打石碓中出来。申同学和甘同学甩开膀子,将木棰举得高高得,轮流上前捶打。肖老师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上前用手将粉团从石碓中剥开。好笑的是,换人期间,那只被赶跑的鸡婆又跑了回来,在石碓旁直打转,在寻找它的那只旧箩筐,被驱赶后差点急得跳进石碓,祸害了粉团。其实,旧箩筐就移在走廊的另一侧,可是这只鸡婆只认位置,不认窝,就像某些性格偏执透顶,遇事太过自我的人一样,顽固不化。鸡婆几次三番闹访,为防止其捣乱,只好打开地埘的木板,在它再次乱窜时,趁机将它赶进去盖上,让其换个地方再抱窝。

按肖老师的要求,拳友们直打到粉全部融入到青团中才停下来。将打好的粉团从石碓中掏出来,拿回班长家那间宽敞的地下室,放在小方桌上的团箕中,肖老师和申同学分两团再用双手揉搓。这时,厨房里已炒好了芝麻,赵同学加入豆粉、红糖以及水做好了馅料。这时,十几个拳友陆续到齐了,大家围在一起开始揉团,放进大蒸笼里。柴火火势大,不管蒸煮速度都快,第一锅出来了,放在外面。班长找来了几把扇子,说要给艾叶米果扇风。我不懂这里的窍门,有人告诉我,这样,艾叶米果表层会更光亮。我这才想起来,小时候家里做艾叶米果,曾看过母亲用扇子扇风,只是我并不知道,让它快速冷却的这一用处。

趁热将艾叶米果捡进大大的竹筲箕,众人开吃。捏起一个圆圆的艾叶米果,放进嘴里轻轻咬上一口,而后赞叹声出噪,“真是太好吃!”声一片。与我同姓的小川同学说,平时吃艾叶米果一次只能吃一个,这次她接连吃了俩。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现在青团可以当季采摘焯水后在冰箱中保存。只要自己足够喜欢,青菜或艾叶米果随时都可以做。但经过千锤百炼的艾叶米果与我在家速成做出来的艾叶米果是有区别的,前者更有嚼劲,口感更好。

此刻,我们采摘的艾叶,已经焯好了水,做成了青团。班长又要派人去婶婶家打艾。大家纷纷说,这些已经足够了,都吃不完。但班长却说,不够,等下你们回去的时候,每人还得带十来个。大家哈哈大笑,又恰(吃)又得。清点人数后,有人提议,那就一人十个。粗略一算,光这项就要近200个,刚才打的六七斤粉团,看样子是远远不够的。

我是在这边揉完米果后,又去打艾的。第二次打艾,增加了尹同学这个新生力量,不要小瞧他身材精瘦,每棰都是扎扎实实。在力气方面,正常情况下,女性无论如何比不上男性。当年农村搞大集体,晚上曾跟外公到生产队会计家记工分,男劳力每日记9至10分,女劳力每日记6至7分。这次或者是我去得晚,又或者是熟练生巧,粉团很快打好了。肖老师抱起面团走时告诉我,这里得赶紧清洗,时间久了,粉团粘在上面,石碓和木棰很难洗干净。

我向主家讨要钢丝球。老人家说,家里不用钢丝球,只有掀把。随后,从里屋拿来一个用一节六七寸长的竹子剖成的一根根细细的掀把,这也是我们小时候家里洗涮锅子的用具。将水倒入石碓,我握着久违的掀把,手心感受到一种来自竹子的温度,将石碓和木棰底部的凹凸不平处,很快清洗得干干净净。说起来,传统的掀把与钢丝球一样好用,但市面上钢丝球2元一个,而做掀把砍好竹子后,要用锉刀先将竹子里层的黄篾锉断,再用篾刀将竹子外层的青篾一根一根地小心剖开,费时费力,这可能就是锨把失去市场的原因。

第一批艾叶米果蒸了四五锅,大伙儿进一个出一个,吃掉了大半。第二批艾叶米果又开始制作,有柴火灶的相助,第一锅很快出锅了,一群人围着扇了一阵风,我们惊讶地发现这批比上一批明显更绿,更好看。瞧瞧那些静静地躺在竹筲箕里的,一个个绿得发青的第一批艾叶米果,泛着亮亮的光。有拳友小声嘀咕,像牛屎。我听后哈哈大笑,虽说一样好吃,但看相不是很好。我推测,可能是第一批艾叶米果放的青团太多的缘故。其实,学习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有的时候,并不是多多益善,比如:时间之与学习成绩;精力之与工作业绩;金钱之与生活质量等等。

拳友们回家时,一吃二打发,各提一袋艾叶米果。爱人吃了一个,他对艾叶米果好吃与否没作评判。食物好不好吃,嘴巴说了算。第二天早餐,我们是吃艾叶米果以及母亲送来的南瓜饼,剩下的米果一次性全部吃完,在我家也是少有的现象。这说明传统方法打艾叶米果的确是好吃,用我们本地话来形容,就是吃完了还要寻根。果然,一个多月以后,五一前的一日清晨去一枝枪广场学练太极功夫扇时,周班长跟我说,又有人想去他家打米果。

在我看来,今天我们还能找回传统的打米果方法,或许再隔上若干年,就像我娘家,虽然父母亲在乡下拆了老屋做了新房,但石碓却不知在何处一样,这些老古董,总有被遗忘的一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