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艾青 坚守中国诗歌的民族性
重阳jm/文
正值中国新诗大师艾青逝世10周年之际,回顾一下艾青对中国新诗发展的影响,认清历史,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警示自己,教育子孙,都应该是大有裨益的。
艾青是中国二十世纪伟大的诗人。被誉为中国诗坛“泰斗”。他的诗,他的诗论对中国甚至对世界都有极深远的影响。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历史上,二十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新诗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新诗发展的先河。从此,中国新诗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峥嵘岁月,如奔腾的江河,汹涌澎湃地进入了中国诗歌的主流航道,这其中不乏艾青的丰功伟绩。
中国诗歌,也就是中华民族的诗歌,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诗歌。是用韵律表达情意的文字。从远古到现代,节奏和韵律始终是中华诗的命脉,是中华诗的传统。因此,中国新诗本应在中华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产生、发展与壮大。
中国诗歌为什么一定要有我们自己的民族特性呢?艾青说:“我们民族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风格、习惯,我们人民有自己的气质和风度。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和地理环境,也和别的国家不一样,我们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的欣赏趣味和审美观念。”艾青说:“凡是真正现实主义的作品,一定具有民族气魄。……我们的作品具有民族的风格,人们才能看了我们的作品认为是中国诗人的作品。”
中国新诗之始,本是有韵之诗。辛亥革命前,1906年冬到1908年夏,少年毛泽东在家务农时写过一首《耕田歌》:“耕田乐,天天有事做。近冲一垫田,近水再垫望,多年副产积满仓。农事毕,读书很馨香,坐待时机自主张。”这是一首地道的有韵自由诗,比1918年1月15日《新青年》上第一次发表的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的9首白话诗早了十年。而胡适所发表的第一首新诗也是有韵之诗。之后的一代诗宗郭沫若的许多新诗都是有韵之诗。郭老还告诫人们“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
艾青提倡新诗要押韵。他说:“我同意鲁迅的主张,押大致相同的韵,废古韵,以现代语言的发音押现代的韵。”他对诗韵有独特的看法:“韵的运用方法有三种:一种是用在每句起首一字,一种是用在每句末尾一字,也有用在每句的任何一个节拍中的。而现在一般对韵的用法,多只注意每句末尾一字上。”
艾青的诗讲究韵律,有些较长的诗都是一韵到底的。艾青的诗韵,押得自然,灵活,押得不见痕迹,造成一种独特的气韵和节奏。
对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艾青说:“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说:“在文学上,所谓形式,里面包含着体裁、格式、结构、手法、风格、韵律等。”
艾青说:“文学语言是经过作家的选择、冶炼、重新组织的语言。”要“为新的形式与新的形象创造新的语言。”他认为诗语言“必须是以日常语做基础的”“最富于自然性的语言是口语”“深厚博大的思想,通过最浅显的语言表现出来,才是理想的诗。”
艾青说:“诗还是应写得让人看得懂,要是看不懂,怎能叫人感动呢?”他用口语写诗,自然流畅,好读易记,感人至深,雅俗共赏。艾青的诗语有一种弹性力和流动感,读之有如行云流水,飘然荡漾。
诗的“散文美”是艾青提出来的,对此他有论述,有实践。艾青说:“强调散文美,就是为了把诗从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风气中摆脱出来,要以现代的日常所用的鲜活的口语,表达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赋于诗的新的生机。”他的诗如李白的诗句“天然出芙蓉”,形随意合,自然巧成。艾青的诗朴素、单纯、集中、明快。他的不少有韵诗,就是“新韵”的最好典范。艾青的诗,真情的抒发,多样的形式,独特的押韵,内在的节奏,朴素的语言,散文的美感,对新韵诗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不愧为一代诗宗。
艾青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天才的诗人,并且充分地发挥了他的创造性。他不固守陈规,并能汲取外来的精华。他的诗是属于自己的,也是属于全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
但是,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承认世无完人,事无俱全。艾青是人不是神,自然也有他的不足之处,我们不能忽视,更不能盲目崇拜。“散文美”不是“散文化”,更不是“西化”“洋化”。艾青早年的诗,受西诗的影响较深,写了不少类似外国译诗的无韵诗,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很坏的影响。特别是广大的当代诗人们错误地理解了艾青“散文美”的主张,错误地模仿他的无韵诗,将诗写得更散,散得象一堆乱麻。更有甚者,不着边际地堆砌文字,诗语怪诞,语意玄奥,晦涩难懂,再加上无节奏无韵律,完全没有了诗模样,其实根本就不是诗了,从而给诗坛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艾青曾明确而严厉地指出:“……那种诗(没有中国情调的无韵诗),假如在作者名字下面加上个‘译’字,我们就会以为是外国人写的,因为那种诗没有中国诗的气味(韵味)。我自己就写过不少这类的诗。”艾青早期的那些不是中国诗的“诗”,艾青自己早已否定了它。而现今的一些新诗大家们仍将那些诗搬出来大加吹捧甚至吓人。特别对青少年们吹捧为“泰斗”的“珍爱的”诗。这简直就是对“泰斗”的亵渎!他们口口声声称“泰斗”,却早已把“泰斗”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
我们今天纪念艾青,学习艾青,就要坚守中华民族诗歌的独特的民族性,让中华民族诗歌在全世界弘扬光大,以慰艾青在天之灵。
2006.05.10
首发2006年9月《艺苑》总18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