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月和的头像

张月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散文
201810/26
分享

校园里的那两株翠柏


校园里的那两株翠柏

 

张月和

 

2018年春末的一天,为拍摄云华山茶花照片,我顺道进入我曾经工作过四年的腾冲市云华中学。令人感到激动的是,校园虽然几经改造,而那两株我们亲手种植的翠柏,已经长成苍天大树,郁郁葱葱,修直挺拔。

也许是这是我从学生时代走向社会大舞台的第一个地方,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了,每当看到这两棵树,当年的一幕幕情景仿佛就浮现在眼前。

从保山师专毕业那一天,校长王孝溶、书记梁逢吉亲自到车站为奔赴滇西各地州的学生送行。

由于我在学校团委搞过宣传,平时里陆续发表一些诗文,编辑过一本《片贝集》,并请笔名苗歌的著名作家王孝溶校长为之作序。因此,他就记住了我。

当我登上车辆,王孝溶校长向前走了几步,来到车窗前,对我千叮咛,万嘱咐:“到了工作单位,要继续好好写作!”

分配到腾冲教育局后,局长刘振东又以孟子磨难成才相勉励,并赠送“知识和气节是人生的两件珍宝”一句警句。

在这人生转折点,领导和师长的嘱咐,对我鼓舞很大,便愉快接受分配,前去云华中学报到。

从县城到达响水沟,下了公共汽车,两名初三的男生,已经按照学校老师的安排,来替我扛行李。

从响水沟向东北步行两三公里,到达云华小街,向东上行两百米,进入云华中学的大门。

分配以前,同学们议论分配,最担心的就是分配到腾冲的两“华”,一是新华,一是云华,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从未接触过的云华中学,一定是一个愚昧、落后、贫穷的地方。

到达学校的第一天,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改变了我对云华的印象。当我走出宿舍,到达学校大门时,看见一位石匠师傅正在独自一人镶嵌着学校的石门。

只见他用两根木桩交叉捆绑成木马,将另一根长木架在木马上,悬挂着一根铁链,捆绑着一个雕刻好的椎体门柱顶,慢慢旋转,空运向三米多高的门柱。

看见我路过,他让我帮上一把,我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并暗暗叹服于他利用杠杆原理架设门柱顶的技术。

后来才知道,这位师傅姓彭,是当地有名的石匠,当年曾经跟随李根源先生,四处为他题写在石头上的题词刻字。

我渐渐发现,云华不但有许多能工巧匠,还有许多在外工作的杰出人才,有漫山遍野的山茶花,淳朴善良的乡亲。虽然冬季里有点寒冷,交通不大方便,却是一个非常适合读书、学习的地方。

住进那不足十平米的简易宿舍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铺纸蘸墨,写出一幅“壮志凌云”的条幅悬挂起来。

几天后,一位老师在该校任教九年的老教师调走,我便开始接受初二语文教学、班主任以及学校团队工作,并搬进了他那间位于串阁楼位置的宿舍。

新的宿舍较宽,我便把其中一个用来开辟了一个图书室,自己捐献部分书籍,同时动员学生每人捐赠一本书。

校长对我开办图书室十分支持,冬季来了,学校买了一批热水袋,他就将十多个热水袋的纸壳送给我,割开一面,即可用作图书室的书盒。

图书室的开办,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受到了师生们好评。

每当听到激情燃烧的岁月这样的句子,我总是想,那时的我,都把激情燃烧到了理想之中。

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我把许多精力投入到读书、写作之中,先后就读北京人文函授大学文学系、新闻系,还参加中文本科自学考试,并且雄心勃勃,准备以同等学力报考文艺学研究生,日子过得十分充实。

云华中学是在旧时的东华寺基础上改建的,西面临街有一堵挡墙。挡墙以东为球场,球场以东,有几所“山”字型排列的木结构房子。除右侧两间为食堂外,其余为师生宿舍及办公室、会议室,还有两个教室。两层木结构的教学大楼位于“山”字型建筑群以东的台阶上,有四个教室。

在建筑物之间的空地上,几株古梅、一株屈曲盘旋的雪杉都是古寺留下的古木,而那布局整齐的许多花木,都是学校师生亲手种植的。

我十分喜爱学校的花草树木,在我入党那一天,我的入党介绍人从附近弄来两株翠柏的幼苗,我们就把幼苗亲自种植在校园的一个坚硬台地上。

多年来,原来的“山”字型建筑群已经荡然无存,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崭新的钢混教学大楼,而我们亲手种植的那两株翠柏却得以保留下来,静静挺立在春风秋雨之中,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变化,也纪录下我的一段幸福时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