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月和的头像

张月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随笔杂谈
201811/09
分享

怀念彭荆风先生

怀念彭荆风先生

 

张月和

 

得知彭荆风先生于2018724日在昆明病逝的消息,心情十分悲痛。他曾感慨说:为什么我这么执着,因为文学就是我的生命。而当他生命消失以后,他的著作和精神仍然闪烁着不灭的光辉。

彭荆风先生出生于19291122祖籍江西萍乡,中国军旅作家曾任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文学创作一级,先后担任过中国作协理事、云南省作协副主席、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著有《解放大西南》30多部作品。《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红指甲》获首届金盾奖,《蛮帅部落的后代》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报告文学《覆盖再覆盖》获1987年全军当代军人风貌奖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桑荫街》荣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驿路梨花》多次被收入中学语文课本,陪伴、影响了多代学子

彭荆风先生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即开始发表作品,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在全国产生影响。1957年,与林予合写的《边寨烽火》,与陈希午合写的《芦笙恋歌》两部电影剧本,被拍摄电影。1962年创作的反映苦聪人由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长篇小说《鹿衔草》在文革中曾被批为毒草,他由此蒙受不白之冤。

改革开放后,彭荆风先生得以平反,曾被批判的《鹿衔草》也于1979年出版,他的创作由此迎来又一个春天。

彭荆风先生珍惜时间,勤奋创作,只要两天不创作,就会感到浑身不舒服,直至80多岁,仍然孜孜矻矻,笔耕不辍,被誉为云南文坛乃至中国文坛的一坚强的不老松

彭荆风先生正直热忱,作风扎实,平易近人,是我文学上的引路人之一,在昆明,在保山,在腾冲,多次得到他的教诲与鼓励。

2000年我在云南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就多次得到张永权、何真、彭荆风、李荣等云南文学前辈的帮助和关心。

2005年,彭荆风先生为了核实正在出版的《挥戈落日》一书的相关细节,以76岁高龄,带着女儿彭鸽子前往保山、腾冲实地考察。

那时,我刚好写了六本书,取名《火山文库》,其中有三本涉及抗战。就在腾冲国殇墓园门口那个图书销售点,我巧遇了他们父女,并向他赠送了一套书籍,还向他提供保山市档案馆曾到南京档案馆搜集过一批抗战史料的消息。他在腾冲考察数日,受到许多腾冲抗战研究者的热情接待,腾冲电视台、腾冲报社等多家媒体也进行报道。

事也凑巧,当我前往保山办事时,又遇到他正在保山档案馆查阅资料,便有了进一步认识。

以后,每当有新作,我都要寄出一本,请他给予提出批评。多次前往他家请教,彭荆风先生总是十分热情,耳提面命加以指导。他还向我展示了他正在校对的《挥戈落日》书稿,只见那上面全是以胶水粘贴的一块块纸条,纸条上是以工整字体修改,以替换覆盖部分的段落、句子。从中可以看出他严谨的创作态度。

到了2007年,彭荆风先生与云南省作协副主席欧之德一起作为我的介绍人,介绍我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扶持我走上了文学的新台阶。

深切怀念彭荆风先生,他的创作精神和帮助、指导,也必将鼓励着我继续前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